APP下载

我读《燃烧的心》

2014-02-05李马云

考试周刊 2014年99期
关键词:高尔基族人巴金

李马云

《燃烧的心》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读本》必修三上的一篇课文,是高尔基写的小说,主人公叫丹柯,也有课本将这个故事起名叫《丹柯》的。《燃烧的心》这部小说是由巴金翻译的。感悟《燃烧的心》的多元化主题,常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由此渗透到教学之中,便会有更多感悟。

一、从作品看译者与作者

《燃烧的心》讲的是敌人很强大,森林很艰险,回头就是奴隶,前进都是未知。在艰难的抉择面前,丹柯带领大家在森林里寻找出路,森林的恐怖、沼泽的吞噬、雷电的袭击,让人们对出路产生了疑虑,并要对丹柯进行报复,而丹柯却深爱着人们,“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带领大家终于走出了黑森林,丹柯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出现在草原上”。

译者巴金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他仰慕高尔基笔下的丹柯,于是他翻译了《燃烧的心》。其实巴金也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他的一生也是“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的。巴金把《燃烧的心》当做一幅图画,当做写作的最高境界献给中国读者,有译者的功力,更有译者的感悟和追求。巴金又何尝不是丹柯呢?“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尽屈辱,但他还是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用一生抒写着爱的奉献,在他八十多岁的时候,在重病中,还提笔给家乡孩子回信,引导孩子爱国爱家爱人民。

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可夫。在俄语里,“马克西姆”是“最大的”的意思,“高尔基”是“痛苦”的意思。高尔基小时候上学不多,打工不少,流浪、创作……终成一代名家。他的《海燕》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燃烧的心》中的丹柯很像《海燕》中的海燕,海燕——无产阶级的先驱,勇敢地搏击风浪,呼唤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吧!”,丹柯掏出一颗燃烧的心,带领他的族人走出黑暗、走出森林、走出沼泽、走向草原、走向光明、走向自由,面对动摇犹疑的大众,丹柯在“暴风雨”来临时,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拯救他们,用自己燃烧着的爱的心为族人开出森林之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望着获得希望的人们,丹柯笑了,丹柯骄傲地为自己拯救了族人而快乐地笑了。联想到作者高尔基,他曾几次被监视、拘禁和逮捕并将他流放,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母亲》,从他的作品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出高尔基对英雄的赞美,《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丹柯式的英雄情结更是深藏其中了。

一部作品的问世,有它的背景,有作者和译者的思想,当我们看到这部作品的时候,可以想见当时人们的思想状况,可以想见英雄的艰难与伟大。当看到这些英雄时,联系作者和译者的所有作品和人格,我们会发现在《燃烧的心》里多多少少有作者和译者的影子。

二、从作品看情节和主题

《燃烧的心》是一部主题很明确的小说,这是一篇关于英雄的悲剧小说,“英雄”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母题。《燃烧的心》描写了一位勇敢正直的青年丹柯为拯救人们于危难中,用手撕开自己的胸膛,把心掏出来高举在头上当做火炬,给人们照亮了道路的故事,歌颂了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的崇高品德。

我们再来看一些重要情节:丹柯面临的第一难题是大自然的挑战:“这座森林非常古老,在那儿尽是泥沼和黑暗”,“树枝互相缠住他们”,恐惧与死亡时时困扰着他们,面对自然的挑战,丹柯“两只眼睛里面,闪耀着无穷的力量和活生生的火光”;第二个难题:族人们忘恩负义的指责和死的威胁,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只有把他推到极险处、极难处才能见其本色。退,可能生,但只能当奴隶;进,可能死,但充满希望,充满自由。“林子是有尽头的”——困难可以克服的。丹柯领着大家向前走的时候,族人们开始抱怨丹柯,但他“还在他们面前走着,他快乐而安详”,当他从同胞的脸上“找不到一点高尚的品格”的时候,“因为怜悯这些人”而把自己的“愤怒之火”“熄灭下去”,“他忽然用双手撕开他自己的胸膛,从里面挖出他自己的那颗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顶上”。族人们振奋了,英雄却牺牲了。

一部作品,不是一课政治,对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他们读后的感受,对英雄的作为与精神,大家是认可的、点赞的,但有学生提出新观点:观点一,英雄也要走群众路线。“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艰难的工作,一定先要从思想上做,并且要做细致,做到人的心坎上,这样大家才能齐心协力。在长期的麻木中,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被动的,只能先治愈思想,然后才能有统一的行动。当胜利来临时,“那些快乐的和充满了希望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丹柯)的死亡,也没有看见那颗勇敢的心还在丹科的身体旁边燃烧着”。革命先驱的被淡忘,族人的麻木是一方面,思想工作没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观点二,是革命就会有牺牲。非常时期就要采取非常手段,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是有前提的,关键时候,没有壮士断腕的割舍,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观点三,心灵的成长是第一位的,拷问心灵,在非常时期,碌碌众生,有几个想到了整个族人?有几个想到了别人,大多数人只知道危机,只知道抱怨,有几个人想到了出路,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个过程,需要奋斗,前进不是直线的,可能会走些弯路,只要方向不错,前途总是光明的。学生在表述他们的观点时,更多地用生活中的事例论证,从他们的论辩中,更多人明白了孤军奋战的艰难,明白了英雄的伟大,明白了作者的一些创作手法。在谈及创作手法的时候,同学们对“浪漫主义”谈得最多:生活中是找不到“心如火炬”的心离体外的人的,这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树木凶恶地、威胁地低声讲起话来”是一种拟人。“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这是比喻,也是对比。小说还运用了象征手法,这和《海燕》的手法很像。

解读这样的作品,有快感也有痛感,胜利的快感,英雄的悲剧,常让我们感悟人生抉择的维艰。

写教学札记,不仅要记对教材的感悟,更要记学生的反应,备教材,备学生,积累多了,教学自然也就有了深厚底蕴。

猜你喜欢

高尔基族人巴金
海上日出
不受欢迎的人
不受欢迎的人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宋人的秘方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小巴金“认错”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