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2-05王葆姝

考试周刊 2014年99期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能力语文

王葆姝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是要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此,语文学科既负有重要责任,又是重要途径。现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看法。

一、知识储备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基础

新课程改革虽然否定学生是“知识的容器”,但并不否认知识储备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创新就是基础知识的转化、整合和运用。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在创新中表现出敏锐性、独特性。语文学科同样如此,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具体的知识储备,新的知识体系就难以建立,创新素质的培养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传授语文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语文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活动过程。要培养语文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并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为能力。新课程改革后,语文学科的繁、难、旧、杂等现象得到了较大改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归纳等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纳入相应知识系统中,形成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掌握系统性的语文知识之后,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二、创新型“课风”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新课程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创新型“课风”。课堂教学应是教风和学风的有机联系和统一体,因此,要把建设创新型“课风”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前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具体说,就是在教学观念上,要由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学生观,转变为学生也是教学活动中平等一方且具有主动意识的“人”的学生观;由单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的教学观,转变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并且由“师道尊严”的师生观向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转变;在教学目的上,不但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等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帮助学生由“吸收—储存—再现”向“探索—研讨—创造”转变,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究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效;在教学组织上,要注意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掌握反馈情况,高度驾驭课堂;在学法指导上,不仅要注重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更要注重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彻底摈弃“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等不良现象,养成善于发问、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自己能看到、能做到的,要鼓励他们自己去看、去做、去创新,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强化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沿着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的方向发展。一句话,就是要使师生的双边交往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使各种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开发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设疑激趣是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教师在施教中,一是可运用情境设疑激趣。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形象性,通过语言、图像、影视、典故等手段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可运用问题激趣。在问题的设计上,着重突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学习中有疑惑的甚至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最终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独立地概括综合、分析评价、论证说明,并尝试打破教材框框的限制,大胆发表见解,寻找解决方法。

与旧教材相比,语文课程改革后,每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更有利于作为创新思维的激发点,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因学生缺乏现实体验,理解难度较大,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可提出诸如“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慈祥的奶奶,为什么这些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事物,小女孩却一样也得不到?”“造成小女孩这种处境的根源是什么?”“小女孩为什么宁死也不回家?”“为什么她所处的家庭和社会都是那样冷漠?”“假如小女孩在我们国家、在我们身边又会怎样?”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研究讨论等形式,自主学习探讨,这样不但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获得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方法,长期坚持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四、探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要想在认识过程中激起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求教师首先热爱语文学科,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下工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才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二是要教给探索方法。教师要灵活驾驭课堂,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能力分层次施教,给各类学生都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信息和知识进行思维,或亲自体验、揣摩,然后形成看法和结论。简单地说,就是要“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共同参与、合作互助中,发现学习,学习发现,最终把创造性思维变成创造性能力,表现为创造性行为。如在教学《黄河象》一文前,就可让不同层次学生自愿搭配成学习小组,提前查阅有关资料,充分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再提交全班,共同探讨研究、分析推理,找到“形成黄河象完整骨架”的原因。通过及时点拨,步步引导,使学生在获得正确结论的同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五、科学的机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

科学的激励评价机制是包括语文在内的所有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就是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如何操作,可采用以下做法。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创新性口语表达和书面作业中的标新立异,尤其是作文中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性评价:在语文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上,要逐步增加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思维能力的题目,尽量减少一些如抠字抠句、定义、概念等需“死记硬背”的纯记忆类的题目;在统考中设创新答题奖,重点奖励那些敢于向书本框框、教师以至权威提出异议而又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可组织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学生自己出题考自己、教师修改后择优选用等创新性评价活动,保障和激励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发展中不断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树立自信,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新课程创新能力语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