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大慧眼辨假掀开雾霾求真
——浅议网络流言和假新闻的应对
2014-02-05夏杰
□夏杰
(江南晚报,江苏 无锡 214000)
睁大慧眼辨假掀开雾霾求真
——浅议网络流言和假新闻的应对
□夏杰
(江南晚报,江苏 无锡 214000)
信息时代,新闻工作者面对玉石混淆的网络信息,如何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揭开雾霾见云天、还原真相正视听?江苏《江南晚报》的采编人员通过“深入细致采访,还原事件真相;网上本地谣言,现场核实求证;针对网络消息,保持冷静头脑”等行之有效的采编“组合拳”,在摒弃盲目跟风、杜绝虚假报道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深入细致采访,还原事件真相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推进了媒介的繁荣,也细分了媒体的受众。不少人怀着各自的目的,利用多种手段在网上“信口开河”,发布不负责任的消息,并通过网络飞速传播放大,成为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
“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最后时刻对职责的坚守感动了无数国人,同时也有一批颇具刨根问底精神的网友追问“肇事”铁片的来源。更有人根据自己的“合理想象”,提出了火箭残骸是导致吴斌死亡的元凶的“猜测”,引发了网友的热转。《江南晚报》记者第一时间采写的独家新闻,则是应对网络流言的“利器”。
2012年5月31日晚,《江南晚报》编委关注到网友“冰心姐姐”的一条微博,称其弟吴斌在驾车途中被高速路上飞来的大铁块砸中腹部,但还是将车停下,让近20名乘客安然下车,目前肝脏破裂,被送进无锡101解放军医院抢救,急需血源。晚上8点多,记者闻讯后立即赶到101医院,采访到吴斌的姐姐以及救治吴斌的医生,基本还原了当时吴斌受伤及保证乘客安全下车的整个过程。
6月1日,读者从《江南晚报》首次了解到司机吴斌的英勇事迹,这也是国内媒体对吴斌事迹的第一篇报道。《江南晚报》又连续6天进行集中、跟踪报道。对于肇事的元凶,也引用了警方的权威调查结果:击中吴斌的金属片是另一辆货车的刹车轮毂!
这则连续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央视《朝闻天下》节目记者通过网络看到《江南晚报》的新闻后,于6月1日赶到无锡,对此事件进行采访报道。
通过媒体辟谣后,曾经受骗并被煽动情绪的网友们对网络流言深恶痛绝:
高波__多空逢源:微博上这种凭臆想下结论的人不少。
章小初:那些所谓的共知实在是太无知了,还引来不断的转发,真是丢脸!!
昕飞扬1996:如果是火箭残骸,那坠落速度得有多快?温度得有多高?直接击中人那得是怎样的惨状?编造这种谣言的人是无知,相信这种谣言的人更是无知。当然,有些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样的人不是无知,是可恶!
网上本地谣言,现场核实求证
网络上一些有关本地事件的谣言,因其有特定的“地域贴近性”,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和扩散,也能引起本地读者的关注和流传,甚至引发恐慌心理。对于此类事件,作为占有地理优势的记者,及时采访求证、核实事件真相责无旁贷。
2011年12月7日上午,一条“无锡火车站爆炸”的传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江南晚报》记者通过细致扎实的现场采访澄清了事实:当天早上,无锡市中心一民宅发生煤气爆燃,伤3人。事发现场附近有一家无锡火车站城中售票处的玻璃震碎,但此地距离无锡火车站有数公里远。与“火车站爆炸”的传言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
记者用详尽的文字和现场的图片,以独家新闻的形式,表现出鲜明的时效性、可读性,以新闻事实向读者说明事件的前因后果。江南晚报网也及时转载,让网上谣言不攻自破。此报道成为《江南晚报》击败网络流言、稳定公众情绪的典型范例。
此外,一些名人因其身份的特殊,他们身上的“故事”和传闻,也极易成为虚假新闻的“素材”。
2011年底,网络上突然爆出一帖,称著名作家陆文夫生前了解到,闻名世界的阿炳其实是上吊自杀的。此帖一发出,立即引起众多网友围观,点击率短时间内破千。
关于阿炳的死因,无锡地方志上早有定论。时至今日,一篇网络文章的传播,让阿炳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舆论热议的中心。为寻求真相,《江南晚报》记者立即展开了多方位了解、多角度调查。
黎松寿是当年在崇安寺三圣阁为阿炳现场录音的八人之一。记者从知情人手里看到了黎松寿生前留下的一封珍贵书信复印件,信中详细谈到了阿炳的死因确实是疾病:阿炳老伴董翠娣说:“……半夜里老头子突然发病,气喘如牛,大口吐血。他紧紧握着我的手有气无力地说‘我不行了,医生来也无用……要先走一步了……”阿炳临终前,再三嘱咐要谢谢几位待他不错的朋友。
之后,记者又想尽方法分别采访到了黎松寿的夫人、“老无锡”华钰麟、阿炳的后人等,通过回顾,道出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他们对流言表示出极大的愤慨。
记者以大量有力的事实证明:阿炳当时生病吐血,根本无力去上吊,何来自杀一说?此报道的刊登,对网络假新闻进行强劲有力的反击,更是对名人史实的真实反映。
针对网络消息,保持冷静头脑
虚假新闻之所以有生存的空间,是因为它只追求轰动效应而无视新闻事实,以具有表象性的突发、热点、奇趣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不明真相的读者的兴趣,吸引公众眼球。同时,也可能会因为事件的新闻要素同大家的利益紧密结合,进而煽动公众强烈的感情,所以就有了它所谓的“市场”和“生命”。这就需要每一位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以冷静头脑思索问题,以敏锐目光发现漏洞,以职业道德维护公信。
2013年1月5日,温州一媒体刊出温州春平集团招聘的新闻《“春平”提供的美银行工作机会令人心动》,文中首次公布了“春平集团收购美国特拉华州的一家银行,更名为‘美国新汇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这一鼓舞人心的爆炸性信息。紧接着,《温州日报》也刊登《“东方犹太人”抄了西方犹太人的底》,详细报道了林春平收购美国银行一事。此后几天,全国各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纷纷开始介入。
《江南晚报》编辑得知这一消息时,并未急于下手编稿,而是多长心眼分析:通观这则新闻的流传过程,主要信息都来自林春平本人,除此之外,能够证实收购银行事件的直接证据一个也没有。有的报道还引用了很多无法证实的细节。所以编辑认为此稿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有“假新闻”之嫌,无法核实情况,决定弃之不用。事后,事实也证实这是虚假报道。
此外,曾在全国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事件起先披露后,不少媒体编辑“热血沸腾”,觉得“施展拳脚”的绝佳时机已到,纷纷盲目跟进、大肆炒作,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江南晚报》的编辑当初一接触这条消息,就觉得不可思议:虽然新闻要素齐全,报道有板有眼,但用纸代替猪肉做馅,岂不是和以前的假新闻“油变水”、“亩产万斤”如出一辙?这种“天方夜谭”式报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何在?难道顾客的智商出了问题?所以,一笑了之,根本未予采用。最后真相大白天下,编辑判断完全正确。
作为一名编辑,如果光凭一时的热情和激动,对事件不加以分析和判断,“一窝风”地以讹传讹,就会无意中成为假新闻推波助澜的传播者,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这样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练就扎实功底,杜绝虚假新闻
目前,网上虚假新闻的传播主要表现为论坛、博客等互动环节的不实信息,有的编辑为了“捷足先登”,只顾“眼球效应”,对网上信息不进行核实和求证,或者不经过推断和分析,未加思索、头脑一热便匆忙发稿,无意中为虚假新闻推波助澜,让“李鬼”混迹“李逵”之间,给读者和社会带来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无条件遵守的“铁律”和“底线”。谣言止于智者。面对网上消息,新闻工作者必须平时练就过硬的业务水平,具有清醒的头脑、锐利的眼光、辨别的功底,进行科学的对比、理性的反思、现实的分析,要敢于怀疑表象、推敲报道细节,多一些常识和思辨能力,明察秋毫,将网络虚假新闻拒之门外。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更要深入一线、采访所涉证人、还原新闻现场、揭开事件真相,以权威、公证、客观的报道去伪存真,让读者信服。只有这样,媒体才能担当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增强公信力和影响力,赢得受众信任,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