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社会新闻报道应更有“人情味”
2014-02-05□谢凤
□谢 凤
(铜梁县新闻中心,重庆 铜梁 402560)
党报社会新闻报道应更有“人情味”
□谢 凤
(铜梁县新闻中心,重庆 铜梁 402560)
地方党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主要宣传工具担负着重要的宣传使命,如何让严肃的党报受到普通群众的喜爱,它的社会新闻版块毫无疑问将重任在肩。社会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类别和新闻样式,除了是晚报和都市报的主角,也应该在党报的版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关注民生热点、关注基层民情、关注百姓心声,有意识地去发现、表现富有人情味的新闻事件,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多突出“人情味”,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拉近党报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增强党报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和传播效果。
党报 社会新闻 人情味
党报在宣传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主题报道上优势明显,但因其报道语言呆板、套路单一、可读性不强等短板拉大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再加上互联网、电视等媒体的围追狙击,在有限的新闻资源、有限的读者群和有限的时空界限内,如何为自身的生存、发展拓展一方天地,提高社会新闻报道的人情味不失为经济实惠的明智之举。
党报社会新闻版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社会新闻应多弘扬人间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强党报作为舆论宣传主战场的“战斗力”。
党报因其特有的宣传使命,社会新闻的比重较轻,这就对社会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样在有限的篇幅内把社会新闻写得耐看好看?与打架斗殴、凶杀抢劫、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社会新闻相比,饱含人情味的社会新闻以个体的行为、事迹来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新闻活力,是党报社会新闻版面应该看重和着力推广的。
近年,重庆市《铜梁日报》社会新闻版用大量的篇幅推出了一组组饱含人间真情的新闻报道,如《“水果爸爸”卖西瓜救娃感动两座城》、《“面具”娃娃的一天》、《把爱都给了山村孩子》、《唇腭裂孩子的坚强求学路》等一个个新闻追踪报道,或以人物的顽强自立给人以感染、感动;或以人物的高尚情操给人以鼓舞、激励。这些普通人的命运牵动了许多读者的视线,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也引发了社会关注,掀起了一场场温暖人心的帮扶行动与爱心接力,产生了强大的新闻冲击波。
饱含人情味的社会新闻,能增强社会新闻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使党报更具可读性。
一般来说,党报时政综合新闻占重头,给人的印象是:政策性强和会议腔重,人情味新闻太少;新闻报道中宣传味过浓,人情味似嫌不足。因此,受众要求改变这种现状,呼唤新闻工作者多写一些人情味新闻。所谓人情味,就是指一种人所共有的,近似于或类似于共性的情感、趣味。人情味犹如一种适合大多数人胃口的调味品。新闻如果缺少了这种调味品,就好比无味的菜汤,难以让人开胃。饱含人情味的社会新闻恰好填补了党报宣传版面这一个空白,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游走在严肃和亲和之间,增强党报的可读性。
饱含人情味的社会新闻,以浓郁的人间真情感染人,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新闻更具贴近性。
“从家里走到学校要40多分钟,深山里的路陡峭湿滑,但小福生从来不要爷爷奶奶接送,独自提上一个捡来的口袋当作书包,匆匆赶往学校,风雨无阻,从来没有迟到过……”这是《铜梁日报》描述的山区唇腭裂孩子面对生活艰辛,仍然坚强求学的一个片段。记者充分利用新闻事实中真实存在的情感因素,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强烈地吸引、感染受众,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这名孩子争取到了慈善会的免费治疗项目。
精心挖掘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新闻,拓展新闻报道的空间
那么,我们的新闻怎样才能更多一些人情味呢?要做细做深社会新闻的人情味,需从采访、写作、版面编排等各个环节统一策划,精心筹备。
在采访上,要深入现场、深入人物的内心,深入挖掘感人的场景,细心捕捉点滴真情的流露。《铜梁日报》为报道好教师节系列稿件,将多名记者安排到基层一线,深入大山农村采访各位乡村老师,与他们同吃同住,详细记录他们一天的工作生活。陆续推出的“最美教师”系列报道,感动了许多读者。若不深入采访,是写不出情感细腻、真挚动人的文章,也塑造不了乡村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写作上,应以平民视角选准“动情点”,以满腔真情写出最动人的细节、片段。曲折跌宕、荡气回肠的人生故事可遇不可求,温情动人的细微瞬间却在生活中频频闪现,抓住它,写好它,依然感人至深。
在版面编排上,要统筹安排,做足做透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新闻。《铜梁日报》推出的几个系列报道,均以消息、通讯、言论、图片等形式在三版社会民生版或其他版捆绑组合,深度挖掘,连续强力整版推出。与此同时,还拿出极大的版面刊发读者来电、爱心短信,与读者形成热烈互动。另外还以“扶助行动”传递社会各界的鼓励、关爱与援助。这些冲击力极强的编排手段进一步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内在价值,产生了震撼人心的传播效果。
正确处理追求人情味
人情味是把双刃剑,不讲原则地放纵人情味,就会偏离报纸“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宗旨。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手段向读者提供最新的、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这是新闻规律的基本要求,但如果为追求人情味,追求轰动效应,而乱打“擦边球”,就可能会帮不了忙,反而添乱。我们强调社会新闻报道要提高人情味,但要反对利己的、狭隘的人情味,应该提供一种体现社会公平原则、社会公共利益和党的利益的崇高的人情味。为追求人情味,过分地夸大某些细节,就会导致新闻失实,有时还会在不自觉中扮演一个教唆犯的角色,产生社会负面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恰如其分地把握新闻报道中人情味的“度”,是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