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寿全——剖判阴阳之大家

2014-02-05孔沈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郑氏火热阳虚

孟 君 孔沈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成都 610075)

郑寿全, 字钦安, 清末四川邛州人。 自幼熟读四书五经, 后求学于四川双流县大儒及名医刘止唐先生。 郑氏潜心岐黄之学, 深研 《易经》、 《内经》、《伤寒》 之奥秘, 又兼修历代医家之所长, 于医学理论上有新的造诣和发挥, 乃一代伤寒大家。 由于善用姜附而被世人熟知, 被尊称为 “姜附先生”、 “郑火神”, 其实郑氏于阴虚证的论治亦有其独到之处。 他善于剖判阴阳, 深明人身阴阳合一之道。

1 医理重视阴阳

郑氏传世之作共有三本: 《医理真传》、 《医法圆通》 和 《伤寒恒论》。 他在 《医理真传》 之 《郑钦安原序》 中写道: “医学一途, 不难于用药, 而难于识症。 亦不难于识症, 而难于识阴阳”[1]。 他的老师刘止唐先生是名震当时的经学家、 哲学家、 医学家, 向其 “指示 《黄帝内经》、 《周易》 太极、 仲景立方立法之旨”[1]。 故郑氏对于 《周易》 的认识非常深刻, 以《周易》 之八卦学说揭秘人身之乾坤大旨, 认为:“乾坤六子, 长少皆得乾坤性情之偏, 惟中男中女,独得乾坤性情之正。 人禀天地之正气而生, 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根也”[2]。 又曰: “人身一团血肉之躯, 阴也, 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 亦可作一坎卦以解之”[3]。 他用坎卦、 离二卦解释人体水火阴阳, 揭示人体水火阴阳之根本, 他说: “坎为水, 属阴, 血也, 而真阳寓焉……天一生水, 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 含于二阴之中, 居于至阴之地, 乃人立命之根, 真种子也”[4]。 郑氏从元阴元阳立论, 认为:“有阳则生, 无阳则死。 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唯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 真气在一日, 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 人亦立刻亡, 故曰人活一口气, 气即阳也, 火也, 人非此火不生”。 在郑氏的三部著作中均可以看到其重视阴阳二纲的理论和发挥。 他用八卦来解释人体阴阳, 颇有指导意义。

2 辨证善分阴阳

郑氏在 《医理真传》 第一卷中专门写有辨认阴虚阳虚的法门, 如 《辨认一切阳虚症法》 中说: “凡阳虚之人, 阴气自然必胜”[5], “阳虚病, 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 目暝倦卧, 声低息短, 少气懒言……腹痛囊缩, 种种病形, 皆是阳虚的真面目, 用药当扶阳抑阴”[5],并且列举了数条真阳虚、 阴盛格阳的症状,如“阳虚症, 有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 有脉极大而劲如石者。 有身大热者。 有满口齿缝流血者。 有气喘促、 咳嗽痰涌者。 有大小便不利者。” 特别是对 “满口齿缝流血” 而证属阳虚的患者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世医一见流血不止, 往往考虑凉血止血的方法, 多选地榆炭、 牡丹皮、 玄参、 赤芍药等清热凉血止血药,却忽视了病家其他症状, 若脉细缓无力、 大便溏薄、舌或胖肿呈淡白色等阳虚症状兼在, 是由于阳气不足、 元阳久虚, 不能镇纳僭上之阴血, 阴血外越, 气不摄血而导致 “满口齿缝流血”, 而不是血热迫血妄行, 此处郑氏教导我们不可见血止血, 先要识其为何症, 辨其阴阳, 扶阳抑阴, 不止血而血自止。 唐步祺老先生在其 《近代伤寒学家郑钦安》 一文中整理的郑氏治疗成都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的经过也是很好的例证, 知府夫人患吐血病一年多, 医药无效, 有的认为是血热妄行逼血外溢; 有的认为是血虚, 血不归经, 以致吐血。 先用六味地黄汤、 生地四物汤加炒芥、 藕节、 白茅根之类滋阴降火, 治之不效, 后用四物、 八珍、 归脾汤、 十全大补、 人参养荣等方均不见效。 郑氏应诊时发现夫人面容苍白, 夏至季节, 床上还铺着皮毡, 盖着丝棉大被, 显得十分怕冷, 而舌质淡白、 苔腻, 这是明显的阳虚症状。 郑氏辨证为阳衰阴盛, 血水上僭而吐血, 大胆予以制附片四两, 炮干姜四两, 炙甘草二两, 应手取效。

郑氏论阴虚也不同于前世诸家, 他对阴虚证的辨证从火热、 外邪和病自内生入手来论述阴虚证的病因病机。 郑氏亦有 《辨认一切阴虚症法》, 也是他理论及临床经验的精华, 反复论证说明阴虚证及阳盛格阴证的表现, 他说: “阴虚病, 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 张目不眠、 声音响亮、 口臭气粗……干咳无痰、 饮水不休, 六脉长大有利, 种种病形, 皆是阴虚的真面目, 用药即当抑阴以破阳”[6]。 又说:“阴虚症, 有脉伏不见, 或细如丝, 而若阳虚极者。 有四肢冷如冰, 而若阳绝者。 有忽然吐泻, 大汗如阳脱者。有欲言不能, 而若气夺者”[6]。

其在 《医法圆通》 一书中, 列数十种疾病, 详述各类疾病的临床分型和证治方法, 亦特别强调阴虚、阳虚之别。 如在 《胃病不食》 篇中说: “按不食一证……有因阳虚者, 有因阴虚者”[7],在 《呃逆》 篇中说:“按呃逆一条, 有阳虚、 阴虚、 元气将绝之别”[8],在《反胃》 篇中说“按反胃一证, 有阳虚、 阴虚之别”[9]。 故郑氏曰: “于是以病参究, 一病有一病之虚实, 一病有一病之阴阳, 至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 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 三焦还是一焦, 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10]。可见郑氏辨证常从阴阳两纲入手, 对阴虚、 阳虚证的辨证都有独到的经验, 虽以善治阳虚证之疑难杂证而著名, 其实在临证之时对阴阳两证却不失偏颇。

3 用药法于阴阳

郑氏用方用药, 皆以辨阴阳为主旨, 认为只要辨明阴阳, 于众多药味中随便选取几味即可治病, 只要得上中下阴阳之实据, 用药即不害人。 其在 《医法圆通》 之《用药弊端说》 中写道: “用药一道, 关系生死……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 实据者何? 阴阳虚实而已。 阴阳二字, 万变万化, 在上有在上之实据, 在中有在中之实据, 在下有在下之实据”[11]。 阳虚者, 阳衰则阴盛, 法宜扶阳为主, 扶阳须要按定上、 中、 下三部。 郑氏所论阴虚并不是阴不足的症状, 而是从外因论阴虚, 从火热论阴虚[12],其治疗阴虚除了选用鸡子黄连汤、 六味地黄汤等滋阴之方, 尚多选用白虎承气之类治疗实热的方子, 这往往给后学者带来困惑, 其实选用清热方治疗之阴虚“系指病理基础而言, 而不是病机病性, 阴虚是此等火热在治疗不及时后会出现的病理转归”, 郑氏“首先点明疾病发展的终极趋势, 示人防微杜渐, 知所避就。 但在热邪炽盛时, 病本是火热而非阴虚, 火热不去, 阴津耗伤终不能止, 徒事滋阴, 无异扬汤止沸。 只有辛寒清气或苦寒直折, 釜底抽薪, 才能从根本上祛除火热邪气, 使病情真正得到控制。 这无疑是郑氏从阴虚立说, 从火热论治的良苦用心所在[12]”。

4 临证阴阳并重

世人熟知郑氏善用姜附、 善于治疗阳虚重症。 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 由于温病学说的兴起, 很多医家受叶天士学术之影响, 用药比较寒凉, 更有世医, 不求经旨不辨证, 恣意用药, 而不考虑寒凉药物损伤人体阳气。 为纠时弊, 郑氏大胆辨证, 合理使用姜附, 使得药效能够单刀直入, 直达病所, 大起重症难症而震惊于世。 其实他重视阴阳两纲, 不仅说阳虚, 用四逆理中等方, 也善辨阴虚, 精于使用承气白虎诸方。 他说: “人咸目余为姜附先生, 不知余非专用姜附者也, 只因病当服此。 难道余不会写几个参地归芍, 芩连枝柏之方乎!……余非爱姜附, 恶归地, 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

郑氏并不贵阴贱阳。 其门人及私淑者多继承发扬其大剂量使用温阳药物, 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很多后学者盲目的使用干姜、 附子, 更有将姜附用量的大小与医者水平联系起来者。 却不知因宋代局方盛行, 世医擅用乱用温燥, 而有寒凉派之兴起纠正局方的温燥之弊; 时医补法盛行故而张从正倡导汗吐下三法; 儒医抱残守缺, 执定治伤寒外感诸方治疗内伤杂病, 以致重伤胃气, 才有东垣别开生面, 治病以顾护胃气为本。 中医贵在阴阳调和, 过阴或过阳必将走向另一个极端。 郑氏在他的三本著作中反复阐述 “万病不出阴阳” 的观点, 他强调阴阳平衡, 临证阴阳并重,是近代医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医学大家, 是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 他的医理医著, 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1-11]唐步祺.郑钦安医书阐释[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6:3,8,10,15,34,37,254,331,333,229,238,254.

[12]宋兴.《医法圆通》阴虚证治析疑[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1:6-8.

猜你喜欢

郑氏火热阳虚
阳虚质备孕女性针灸调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请注意,这些新规8月“火热上线”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郑氏规范》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
郑氏富贵黄金屋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火热”的水世界
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血淤型冠心病的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