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平派鼓吹乐
2014-02-05张莉莉张敏
张莉莉,张敏
(枣庄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平派鼓吹乐”形成于清朝嘉庆时期,是主要流行于鲁西南地区邹城、峄县、枣庄、滕州、微山一带的一种鼓吹乐。它用的乐器主要有琐呐、梆子、笛子、笙、铜鼓等等,以铜杆唢呐为主奏乐器,辅以锣、鼓等节奏性打击乐器进行演出。在演奏风格上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的特点。它不仅是山东省极具代表性的民间乐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派”鼓吹乐之所以称为“平派”,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理由:首先,邹城以北的鼓吹乐被称为“北路家什”;徐州等苏北一带的鼓吹乐习惯上被称为“南路家什”;临沂及其以东的鼓吹乐被称为“东路家什”;荷泽巨野一带的鼓吹乐被称为“西路家什”。而“平派”鼓吹乐流传的区域处于上述四者之间的中间位置,“平”蕴含着中间的意思;其次,一般艺人做学徒拜师学艺时入门都先从简单易学的平调学起;再次、演奏主要乐器“笙”,艺人们称为“平笙”,演奏时多以平调为主;最后,这一派乐器乐种在演奏风格上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的特点。
一、乐队编制与乐器
平派鼓吹,以独奏,齐奏为主,组合形式灵活多变,适应性很强。根据演奏目的和演奏场合的不同乐器可以作增减,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组合形式。艺人们通常有“紧七慢八,六个人抓瞎”的说法,可见其规模通常不大,但少至两三人,多至二三十人都可能根据演出目的和要求出现。但经常会见到的乐队形式如下:
铜杆乐队:通常有一支铜杆唢呐(民间称之为“铜杆儿”、“憨小喇叭”“铜小喇叭”),其音质高亢明亮,音色柔美纯净,它是鲁中南鼓吹乐的特色乐器、笛子一支,笙两盘、小镲一副或梆子一件、云锣一件、有可能还加入铜鼓、点子、铜鼓各一件,故通常由六件乐器或九件乐器组成。“平派”鼓吹乐以铜杆唢呐为主要乐器,它由铜皮制作而成。铜杆唢呐音色高亢嘹亮,具有铮铮金属之声,很富有穿透力。它的音域包含两个八度,可分别演奏平调、凡调、雅调、越调、五字调等五个调。其演奏技法常用的是吐音、颤音、滑音、花舌、指花,以及吞、吐、压等,另外,还有气拱音、连弹音、反弹音等等,为了吸引人,增加娱乐性,偶尔还糅进杂技和魔术表演。
对大笛乐队:主奏乐器为两只中音唢呐,堂鼓或扁鼓一件、小镲、云锣、点子各一件。通常乐队规模为五至六人。它的音色与铜杆唢呐的音色比较而言较为低沉,显得庄严、肃穆,常常用于农村丧葬仪式中的送盘缠、路祭、下葬等活动仪式中。
吹咔演奏乐队:“吹”是使用唢呐,用乐器模仿声腔,通过控制气息,配合口腔、手指的运用,令吹出的声音拟人化,像说话、唱戏一样,和通常的唢呐音色不一样。“咔”是使用咔哨——一种特制的乐器(当地人称作口弥子)来演奏,演奏者声带与“口弥子”同时发出声音,增加了丰富的表现力,模仿人说话、歌唱更传神逼真。主奏乐器仍然为唢呐,另外兼演奏把攥子;笛子、梆子、大锣、手鼓、小镲、板鼓、堂鼓、拉弦乐器各一;笙两支;口哨一人,通常组成一个10~11人的乐队。
二、演出形式
平调鼓吹乐的基本演出形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行街演奏、一种是坐棚演奏。这些都是古有沿袭的演出形式,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平调鼓吹乐开始出现舞台演奏的等更灵活的演出方式。
行街也称押街,一般在迎亲、送殡、民俗活动等场合中使用。一般演奏的队形为镗锣、云锣在前,紧接着为点子、小镲、支子,第三排紧随其后的是两支唢呐和笛子,队形最后为两支笙。
坐场也称坐棚、做堂棚。演奏者通常在办事人家搭的棚内演出,演出场合也多为红白事。常见的乐队有五人乐队、八人乐队、十一人乐队。
三、音乐特点
1.平调鼓吹乐在演出时具有极强的即兴性。
和我国大部分的民间乐种相同,山东平派鼓吹乐的传承也是口传心授。口传心授的乐谱有时只是有一个大概的音乐框架,艺人们有时也称“大梗”,而这个框架在演出时被演奏者即兴发挥出来,这有可能就成为非常出彩的一首作品。而且即便是同一演奏者,同一作品在不同的场合也会出现不同的演奏方法和版本,这就是山东平派鼓吹乐的一个重要特点。
2.变奏手法的普遍运用。
山东平派鼓吹乐中大量使用变奏的手法来发展音乐。同一首作品,主题在演奏时,主旋律基本框架不变,但运用变奏手法后就可出现色彩绚烂的效果。如《海清歌》、《四合四》、《小放牛》等。这类作品是运用装饰变奏、技巧性变奏的手法来发展的。
《大绞笛》、《抬花轿》这类作品,则是根据板式(节拍)的变化而取得不同效果。最常见的是基本曲调节奏时值的减缩、扩充,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伴随着速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同城为由慢到快。
在平派鼓吹乐中有一首乐曲《开门》,仅仅是一首作品,因为用不同的指法(调门)进行演奏就出现了《越调开门》、《平调开门》、《二八调开门》和《下调开门》等形式。这是运用变化调高而取得变化,这些《开门》之间有相互的联系,又有区别。
但实际的作品中通常变奏的手法运用极为普遍,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以变奏手法为基础的乐曲,实际上处于不断变化中,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加工,逐渐形成了较复杂的曲式结构和变幻自如的手法。
3.板式布局独特。
演奏的速度通常是由慢速——中速——快速。而且板式的变化规律也是相应的通常为四四拍变化至四二拍再至四一拍。艺人们形象的称之为“一条龙”,曲子的引子为龙头,中间的正曲的部分为龙身,挂穗称为龙尾部分。“穗子”是指一首乐曲结尾部分的一首多具有炫技性色彩的展开段落,一般不单独拿出独立演奏。
4.总的音乐特征。
平调鼓吹乐在总体上给人以乡土气息浓厚、热情豪爽、感情质朴、粗犷奔放的音乐特征。但也含有柔情细腻、如歌似诉的一面,演奏方面技巧性强。
“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是平派鼓吹乐的独特艺术魅力体现,在国内外都引起很大的反响。
在魏占河先生的文章《山东鼓吹乐的流派及其划分》中曾提到“平调鼓吹乐代表艺人有:牛云海、孙玉秀、魏广声、赵仁玉、张宗实、韩广友、孟广荣、赵仰伦、刘炳臣、王正元、孙景河、朱殿臣、季宪代、周作芳、王庆寿、王志洪、刘刊义等。”这些都是老一辈的平派鼓吹乐的演奏家。时至今日其中很多优秀的演奏家都已经离世,如“孙家班”的孙玉秀先生等。这种古老的民间乐种仍体现出生机盎然的一片景象。但笔者通过调查研究也发现了问题。平派鼓吹乐是根植于齐鲁沃土的一种民间乐种形式,从乐队组合、乐器形态、旋法规律到使用场所等都与山东民间文化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所以很多从业者即演奏者很乐意去乡镇各地演出挣钱,而不愿意去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培训,这不得不让人为平调鼓吹的发展产生一丝忧虑,在人才辈出的现象后是否会出现人才断层,平庸的演奏乐匠是否能够担当起这一独特民间乐种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最后希望更多的学者和演奏者能够关注这一民间乐种,使这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可以更好发展传扬。
[1]《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2]山曼,叶涛,王段基等.山东民俗[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8.
[3]丁世良,赵放.中国地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杜,1992.
[4]张莉莉.《孔庙大晟乐章》与江文也的音乐理想[J].人民音乐,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