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4-02-05俞明祥
俞明祥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这些论述为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指明了前进方向。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高校的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中国梦的大局中来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溯源和丰富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千百年来人类一直追求的美好理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历史上所有有远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都共同关心的问题。孔子、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圣西门等都有所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正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29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其经典著作中,伴随着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本质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完善。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就会发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也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4]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为此,有学者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5]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六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国以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一直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实现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充分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共同富裕,既要经济发展、又要人文关怀”[7]等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都标志着我党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我党对其的丰富发展,为我们审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依归提供了一个更本源、更宽广的视野,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命线,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归宿。[8]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标志。以青年大学生为工作和研究对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其特有的方式关注人的发展和完善,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身的目标任务。
2.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涉及人的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定的政治方向、强大的精神动力、正确的价值取向、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力的智力支持以及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够净化人的思想、完善人的道德、美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理想、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风貌,使学生成为具有崇高境界和完善人格的真正主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深厚、持久的动力资源。
3.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渗透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在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形势深刻变化、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和个性需求更加鲜明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事业中直接塑造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环节,要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开拓创新,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在理念和认识层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在主体观上,实现受教育者由被动客体向能动主体转变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日趋多样性,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传统的说教、灌输式教育方式已无法获得广泛理解与认同,也无法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内生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找准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学生利益的交汇点、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点,做到既贴近,又对象化、接地气。教育工作者要主动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关注他们的精神诉求,顺应他们的心理期待,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关爱学生、赢得学生、凝聚学生。要更多地从情感关怀和人格养成切入,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对自己人格的尊重,通过真实体验使其认识到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的价值所在,明白自身“欲望何方、身在何处、何以至此,有何资源,何以前往”,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发展。这种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充分高扬的理念转变,当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实效性、提升感染力的应有之义。
2.在价值取向上,实现由过于强调社会价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不太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过于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常常忽视大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是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因此,促进学生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理应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目的和最本质的人性关怀。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体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坚持学生发展的创新性,着力构建从思想、身心、学业、能力、职业五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工作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3.在职能定位上,实现教育者从强调管理职能向更多体现服务职能转变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精神引领、思想教育工作,同时也是管理服务工作,必须做到务虚、务实相融合,“虚功实做”。“虚功”只有“实做”,才能具有生命力,形成影响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职能定位上,要在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职能中更多地凸显服务职能。学生工作者要把“做学生工作”的职业定位转变成“为学生工作”,把“管理好学生”的职业目标转变成“服务好学生”。要在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以责任为底线的人文管理。探索建立“三全三化”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服务新模式:即全岗位服务、全过程服务、全方位服务;专业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特殊化服务。不断挖掘、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功能,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需求的衔接点,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价值实现相适应。
四、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探索
1.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爱为源的理念,充分考虑当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探索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霖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他们作为独立、自主、能动的个体,启发、引导其内在需求,培育、高扬其主体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其身心协调全面发展。通过科学教育、积极引导,使大学生具备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具备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素质。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10]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情感;通过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以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等措施,健全促进成才、方便办事、解难助困、维护权益的学生服务保障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闪耀人性化和道义化的灿烂光辉;激活与弘扬大学生个体潜能中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因素,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对自身、家庭、社会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2.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青年学生实际问题。马克思认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203以问题为导向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所必备的研究方法与范式。[11]当代青年学生学习成长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以大学生面临的时代问题作为立足点,动态关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规律性和前沿性问题,认真研究,扎实工作,一个一个地去加以“破题”解决。认真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深刻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并融入到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引导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弘扬、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价值观自信和民族文化自信;实现工作手段的优化配置,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文化育人的各种要素在实践活动中竞相迸发;以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推进和谐公寓建设为基础,切实掌握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的主动权。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准确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统筹运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科学教育,人本管理,情理交融,对广大青年学生施之以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授之以知、喻之以利、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积极传递正能量,以人格魅力、真心真情塑造学生的灵魂。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亲情、友情、爱情”情感教育,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向上向善的阳光心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感受,以真切的情感态度、贴近学生真实的情感需要、秉持追问生命的精神,呵护学生的心灵,把工作做到学生心上、做到实处。
3.坚持与时俱进,加强网络思想阵地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不可逆转地进入了网络时代。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实现了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的三网融合,改变了人的生活状态、交往时空和发展条件,带来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能被关注的新语境。大学生作为网络的最大使用群体,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受到的冲击也最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使网络空间更加清朗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契合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用好新媒体,“看锅下菜”、“提档升级”,立德树人,引领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必须主动及时占领阵地、切实加强网络思想文化建设。要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建设好一批融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美感性和交互性于一体的校园主题网站。要主动介入在学生中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交网络平台,积极引导教学名师、学术名家、辅导员、优秀学生等开通微博、微信,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引导力,打造微摄影、微讨论、微访谈、微论坛等网络文化品牌,创作发布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无形中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一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情境,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去阐释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平等的交流中“因势利导”,在互动的氛围中“顺势引导”,做到“键对键”互动与“面对面”交流相结合,网络与现实联通,线上与线下联动。抓好网评员、微记者等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媒介素养,有效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研判和处置能力。
4.坚持统筹兼顾,打造家校联动育人机制。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家苏霍姆霖斯基也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合力与整体效应。[10]家庭教育具有全面性、广泛性、持续性、权威性、长期性、继承性等特点,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即使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的培养、家长的参与仍然非常重要。高校要把构建家校合作机制作为学校德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工作计划,加强研究,积极探索。针对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新规律、新方式、新途径,努力构建真诚合作、民主和谐的家校合作新机制,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和谐浓郁的育人环境。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全方位、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3-11-18(1).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爱国,林亚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0-103.
[5]俞可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28-29.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9(1).
[8]吕一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5(7):62-63.
[9]聂海霞.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01-204.
[10]宫志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07(6):104-110.
[11]冯刚.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