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彩墨画技法的探究性学习
2014-02-05魏娴
◆魏娴
作者:魏娴,小学一级教师,济南市匡山小学(250023)。
学生生活在一个视觉的世界,周围充斥着越来越多的视觉形象。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引领他们辨别、欣赏、解读这些视觉形象,还在于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体会、实践各类图像的制作和绘制。
一直以来,几乎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示范,讲清步骤,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循规蹈矩地再来一遍。这样既限制了学生思维,也剥夺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使得本应精彩纷呈的美术课堂变得沉闷单调,与美术课堂要实现的三维目标相冲突。事实上,教师要做的是向学生展示艺术作品不同的绘制方式,使他们有能力独立探究任何艺术作品,能领会艺术作品独特的传达方法。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得到探究的快乐和满足,增强创新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最重要的不是讲解、示范,而是引导;学生的任务最主要的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动手动脑自己体会、了解、思考、总结。
现代彩墨画作品在传统彩墨画的基础上融合了东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特色,色彩层次丰富,线条既有中国画的优雅,又有西方绘画的简洁,构图饱满,造型严谨,肌理新颖和谐,笔墨色彩既厚重又富有时代特色,以中国画的线条造型,应用中国画所没有的而西方现代绘画中最醒目的斑澜色彩给画面注入勃勃生机和绚丽色彩。而且像其他绘画种类一样,现代彩墨画也一直在发展当中,它的工具材料技法在画家们的尝试、探究、创新中不断进步,焕发出越来越璀璨的光彩。
不可否认,它的绘画技法与传统绘画有明显区别,正是这种区别,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探究性。下面就以在现代彩墨画技法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例来,说明此种方法的独特之处。
1 运用比较法引起探究的欲望
在现代彩墨画技法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此类画种引起探究的欲望,笔者将精心挑选的国画、油画、彩墨画作品各一幅放在一起,三幅作品都是描写花卉的,希望学生在相同的描写中通过比较找出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让学生通过看,寻找三种作品的不同视觉效果。看它们的纸的纹理、颜料的特点、笔触的不同。其次让学生摸,动动手,仔细抚摸每一幅作品,体会它们的纸的质感、颜色的质感、画作表面的平凸。因为这三幅画看上去摸上去都有非常明显的不同,所以学生兴趣高涨,发言热烈,探究的欲望随着课堂的深入有增无减,甚至开始主动去探索彩墨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通过看看、摸摸,从纸的特点和画面效果、用笔用色上思考各类画作技法及其特别之处,经过细致的对比、深入的思考、热烈的争论以及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最终自行得出结论:1)彩墨画的用纸厚而有韧性,两面皆可画;2)彩墨画用了双面绘色的手法。从而很好地抓住了彩墨画技法的精髓——双面绘制。
2 运用设问法、实践法加深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由于现代彩墨所用纸张——高丽纸的特性(有条纹,稍厚,便于做肌理,加之稍渗水,能吸附厚重颜料),画面效果能够比较丰富。因此现代彩墨画一般是正反两面都涂色,反面色衬托补充正面色。正面色一般笔触粗,颜色不加水或加水少,以便能透出底色。反面色一般用平涂法,水分要大,否则颜色不能透过去。有些人喜欢整个背面涂成黑色,有的喜欢根据正面物体决定底色。可以先把纸背面涂色再画正面,也可同时进行,还可画完正面再涂反面,根据画面需要来决定。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高丽纸的这一特点及使用方法,笔者以“彩墨画两面色彩如何才能互为映衬”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技法的深入探究,主动动手去实践这一问题。带着问题,学生一遍遍进行试验,失败了总结经验,有点儿小心得就兴奋地告诉老师和同学,学生再互相补充、印证,终于在实践中得出结论:1)背面色要水分饱满,颜色才能透过去;2)正面的颜色水分大就会覆盖反面色,所以要根据画面要求或干或湿,以便既能透出底色,又能丰富画面;3)正面的用笔要稍干留有飞白,反面的颜色才能互为映衬。
3 运用示范法引发探究肌理技法的热情
苏轼在《书李伯时山庄图后》中曾说过:“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艺”指的是外在的艺术表现技巧和方法,这就是说画家仅有“道”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手上的功夫。现代彩墨画家更加重视技巧,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意图,他们一直在探索更完美的技法。在不断的创作试验中创造出很多特殊的肌理制作技法,每一种技法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运用得当,能够大大增加作品的生命力,如撒盐法、揉纸法、拓印法、积彩法等。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肌理技法,在上课过程中示范法必不可少,但美术课堂上示范的太多往往会遏制学生的探究和创造。因此在讲解每一种特殊肌理时,笔者都以引起学生探究欲望为目的,让他们自由创造出更好的效果。如在讲解揉纸法的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展示运用各种揉纸法做成的精美作品,让他们惊叹于这种技法的神奇和多变。然后做了两个简单的示范:1)将纸放平,从一端平行捏向另一端,然后小心伸展开,保持上面形成的褶皱,用毛笔轻轻上色,水平中带有丰富变化的水波纹就此出现;2)将整张纸团成一团再轻轻一攥,展开,上色,自然无规则纹理出现。在学生的赞叹惊讶中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出其他的揉纸方法,笔者再加以适当的引导,课堂上出现空前的创造热情。学生互相学习,从别人的效果上加以变化,争着想创造出漂亮而独特的肌理。整个课堂,每个学生都在手动、脑动、心动,这样的课堂是笔者一直想努力保持的。
4 开启学生探究欲望,让自己的画面与众不同
一直以来,美术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全班画面内容高度类似的现象,其实也体现了教师没有有效开启学生探究和创造的欲望,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失去画画的兴趣。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画面与众不同,笔者在“收”和“放”之间仔细斟酌,最终找到相对有效的方式。
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不妨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探究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使得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这一转变,无疑是能够事倍功半的。
参考书目
[1]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葛红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7.
[2]王玉一.怎样开展探究性学习[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6.
[3]徐学福.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