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致中药不良反应的不当临床应用

2014-02-0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乌头体表毒性

李 武

(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抚州344000)

论致中药不良反应的不当临床应用

李 武

(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抚州344000)

中药有毒与无毒,除受药物学因素影响外,还受配伍、给药途径、用药次数、时间及施用面积等用药方法的影响,认真研究、正确掌握中药的用法,是减少或消除中药毒副反应,化有毒中药为无毒之品,保证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

有毒中药;配伍;给药途径;用药次数

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凡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有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毙命。正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明代《类经·卷四》云:“毒药,为药之峻利者。”当代,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所说的“中药的毒性”,也是此意。药如砒石、千金子、巴豆、芫花、乌头、马钱子等。药的用法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中药的有毒与无毒。概括有以下几点。

1 配伍相杀

《本经·序例》云:“若有毒宜制,当用相畏、相杀者”。说明通过合理配伍,可以监制中药的毒性,中和或分解其对人体有害的毒性成分,使药物的整体毒性降低或消除。如生乌头毒性大,配用蜂蜜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故汉代《金匮要略》凡用生乌头必配蜂蜜。近年有人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蜂蜜(枣花蜂蜜)与生乌头粉、生乌头煎液合用、或与生乌头煎液共浓缩后,给小鼠灌服。腹腔注射,并与单用乌头粉或煎液相对照,均有明显的解毒作用。甘草能解毒,与附子、草乌等同用,能使附子,草乌毒性降低;大黄苦寒,与巴豆同用,能监制巴豆的辛热之性,等等。

2 配伍相反

如配伍不当,可产生或增强毒性。传统认为,十八反中的甘草与海藻本为无毒之品,合用后产生毒性,变无毒为有毒;甘遂、大戟有毒,与无毒而善解毒的甘草合用后,甘草不但不能减缓其毒性,反使其毒性增强,等等。国人何永田氏也报道,在34例附子、乌头中毒者中,因附子配麻黄同用而发生中毒的就有6例。然后再选择中毒病例中的4例,去掉原方中的麻黄,按原方法服用原剂量附子则不发生中毒;或者去掉原方中的附子,按原方法服用原剂量麻黄也不发生中毒。再一次充分说明,配伍不当可增强原有药物的毒性。另外,若将数味有大毒或剧毒的药同用,无疑可使数毒相加,导致毒性增强。如湖南省益阳地区人民医院报道,某男21岁,久患癫痫,某医生让其以瓜蒂25g,黎芦3g,常山30g,食盐25g煎汤内服,服后即出现呕吐、腹泻。次日这位医生又以上述药物加大一倍量再煎服,服后即出现严重的中毒反应,经全力抢救无效,24小时后死亡。显然,将数味(除外食盐)有大毒的药合用,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

3 给药途径

中药的有毒无毒与给药途径关系密切,这是因为在常量用药的条件下,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成分的吸收影响很大,从而影响中药的整体毒性。概括地说,给药途径可分为体内给药与体表给药两类,体内给药包括口服、直肠滴注、肌肉及皮下注射、血管注射等;体表给药包括皮肤与暴露黏膜给药等。由于体内给药是药物直接与消化道黏膜、肌肉及结缔组织接触,或直接将药物注入血液中,故其成分包括有毒成分,易被机体吸收,并很快分布于全身,显示疗效或不良反应。而体表给药是靠皮肤、黏膜等吸收药物成分,故吸收速度相对缓慢,吸收量也相对小,对人体的作用也相对缓和。若取一种有毒药,按成人内服中毒剂量投药,如通过体内给药途径给药,在单位时间内即可迅速达到人体中毒剂量,出现毒副反应,显示其有毒或有大毒之性;而通过体表给药途径给药,在单位时间内未达到或接近中毒剂量时,则不会出现或仅见轻微的毒副反应,显示无毒或有小毒之性。如砒石有剧毒,成人中毒量为10mg,致死量为0.1~0.2g[1]。若按此量给人口服,即会导致中毒或死亡;若依法外用,局部小面积涂敷于正常皮肤,则不一定导致中毒,更不会死亡。

4 用药次数

在每次按常量应用中药的条件下,无论体内还是体表给药,机体对中药成分吸收量的多少,与单位时间内给药次数成正比。若每日用药次数适中,达到有效剂量,既可祛邪治病又不会毒害人体。若每日用药次数疏少,达不到有效剂量,虽不会中毒,但却效差,甚至无效。若每日用药次数频多,就等于增加了用药剂量,一旦超过人体的最大耐受量,即会毒害人体,或变生它疾。如有人报道,某男40岁,因患风湿性关节炎,而就诊于一民间医生。这位医生将有大毒的雪上一枝蒿药酒50ml(含生药2g左右)售予他,嘱其分6~9次服完,并云切不可过量服,若服后见头昏眼花。舌体发麻、咽喉灼痛,要立即停服。而患者却治病心切,遂将上药在就诊当天的晚饭前1次顿服,服后即见喉塞、干呕等症,15分钟后又见抽搐,家人见状,遂将其送医院抢救,但却为时已晚,医生在接诊时,患者已瞳孔散大,心跳与呼吸停止。患者从服药到死亡仅约1小时。案例中所用的雪上一枝蒿为毛茛科植物短柄乌头的块根,其味辛苦性温,功能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善治风湿痹痛、跌打肿痛及疮疡肿痛等。按中医药理论,以其治风湿性关节炎,本无可厚非,然因其含有乌头碱,故对人体有大毒[2]。况且乌头碱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大,患者又服用的是药酒,这无疑又增大了它的毒性。对于这种有大毒的药酒,本应严格按规定量服用,而患者却自作主张,将有大毒的药酒一次顿服,这样不但不能化有毒为无毒,反使其毒性增大,导致迅速中毒身亡之恶果。

5 用药时间

用药时日太过,用药总剂量与药力超过人体最大的承受能力,又常导致人体的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出现新的失调和紊乱,引发新的疾病。由此可知,盲目地常量长期使用某药或中成药,势必也会造成对机体的损害,出现或增强其毒性。用药时间现代研究已经初步证明,有不少中药或中成药的某些成分在体内有蓄积性。一定量药物成分在人体内的蓄积,虽说是治疗需要,但若长期连续用药,蓄积量接近。达到或超过人体的最大耐受量,就要导致中毒。对部分“无毒”药是如此,对有毒中药,特别是所含有毒成分又具较强蓄积性的药物,更是如此。中医对有毒中药的应用,历来格手“中病即止”的原则,这就在客观上有效地防止了毒性成分在体内的蓄积。若依此而行,可化害为利。反之,则促使中毒。如据报道,有4例服含雄黄的中成药,每天服用量虽未超过常规剂量(每天平均服雄黄0.75g),但累计服用至225~1072.5g时,即引发砷角化病和砷黑变病。有人以砒枣散外敷治淋巴结核,隔日一次,连用5次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全身瘫痪等中毒症状,检测尿砷为0.1mg/L以上,高于正常值(0~0.088mg/L)。显然,导致上述两组案例中毒的原因,均为长时间应用含砷有毒药物,使砷在体内蓄积所致。

6 施用面积

施用药物的体表面积 与用药量和体表对药物的吸收量成正比面积越大,用药量越大,体表对药物的吸收量也就越大。从而直接影响所用中药,特别是有毒中药的有毒无毒或毒性大小。若敷贴或熏治面积得当,就等于从剂量上对其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将其对人体的毒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无毒,变有毒之药为小毒或无毒药。反之,就等于增加单位时间内的用药量,轻则导致某些不良反应,重则致残或伤命。施用面积如铅丹、轻粉、三仙丹、砒石、雄黄等均为大毒之品,所含的铅、汞、砷等重金属元素,均能透过正常或破损(肉芽、金伤创面)表皮组织被机体吸收,若大面积涂敷,势必会扩大这些有毒药物与机体的接触面,提高了单位时间内肌体对其有毒成分的吸收量,一旦这个量达到或超过了人体的最大耐受量,即可导致中毒,显示出毒害人体的一面。如有人报告,某男51岁,因患皮肤疡痒久治效差,遂以醋调斑蝥粉大面积(约280cm2)外敷,一次用量达15.6g(约180余只)。敷后2h,涂药处即现水泡、剧痛,随后昏睡,血压60/0mm Hg,呼吸急促,肢体水泡破溃,血性组织液大量渗出,并见肉眼血尿。虽经大力抢救,仍于入院4小时后死亡。又如前述以大量雄黄、硫磺制成药条燃烟,熏治慢性皮炎导致中毒身亡的案例,其中毒原因除已述的长时间用药外,熏治面积过大(下肢与躯干)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2010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37.

[2]孙火玉.中药鉴定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9.

Imp ac t o f t h e Us ag e on t h e Chine s e Me dicine To xicit y

LiW u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uzhou,Fuzhou,JiangxiProvince,344000,China)

The towic and non-towic Chinese medicine,ewcept bx pharmacological factors,also affected bx medication methods such as compatibilitx,route of administration,the number of drugs,time and application areas,etc.So careful studxing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to reduce or eliminate Chinese towicities,change towic drugs to non-towic products,and ensure drug safetx.

Towic;Compatibilitx;Route of administration;Number of drugs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2.004

:1672-2779(2014)-02-0008-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詹晓如

2013-10-11)

猜你喜欢

乌头体表毒性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动物之最——毒性谁最强
含乌头碱中成药理论中毒风险的数学分析
苦豆子总碱对PC12细胞的毒性
德钦乌头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高乌头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及临床应用研究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