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化外交

2014-02-05张耀宗张勃刘艳艳张多勇王东

中国软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谈判气候

张耀宗,张勃,刘艳艳,张多勇,王东

(1.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45000; 2.陇东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2010年5月8日李克强在绿色经济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1]”。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2]。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并将持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气候变化受到各界的关注,气候变化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在气候变化治理中,通过外交协商谈判途径共同解决气候问题使得气候外交逐渐凸显了出来。马建英认为“气候外交是各类国际行为主体解决全球变化问题所采取的一种全球治理的行动[3]”。近年来,气候外交逐渐成为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中气候外交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4],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面临着经济发展和减排这样一对矛盾。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抓紧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履行相关国家承诺[5]。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中,中国需要通过气候外交途径和世界其他国家一道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这一难题,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在国际社会阐明自己立场,与其他国家进行气候领域内的对话与合作。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过去一百年来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影响深远,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根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报告(AR5),过去100年来气候变暖显著,未来气候将持续变暖,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与日俱增。根据AR5全球地表温度1880-2012年间温度升高了0.85℃,过去的3个10年比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10年都暖,全球海平面1901-2010年间上升了0.19m,1971-2009年全球山地冰川每年减少226Gt的冰体。1979-2012年北极海冰的缩小范围为每10年减少3.5%-4.1%,2002-2011年格陵兰冰盖冰储量和南极冰盖冰储量每年减少215Gt和417Gt[6-7]。

全球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目前的研究来分析,以不利影响为主。据统计,1980-2010年全球范围内记录到的773件重大的自然灾害,共导致了200万人丧生、2.5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6000亿美元的保险损失,其中88%的自然灾害、59%的死亡、75%的经济损失和91%的保险损失均是由气候及其次生灾害引起的[8]。全球气候变暖加速气温升高,使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灾害事件(干旱、洪涝、沙尘暴、冰雹、风暴等)频率增加,海平面上升,部分岛屿消失,某些沿海国陆地面积消失,海岸生态系统遭到怕破坏,土壤盐渍化,地下水质发生变化;生态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功能都将受到影响,许多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可能性增大;全球变暖造成热浪,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对人体健康系统造成的危害增大[9]。

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困局

气候变化引起世界的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寻求共同解决这一没有国界线的环境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国际谈判;启动了一些科学研究计划;出版了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制定了相关国际条约,开展了减排等相关行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第一次人类气候会议到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9年2月12-23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气候与人类”专家会议,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制定了气候计划及四个子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世界气候影响计划,世界气候应用计划及世界气候资料计划)揭开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序幕,提高了人们对气候变率和变化的意识和科学认识水平,对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和评估做出了重要贡献[10]。大会还推动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成立了IPCC。IPCC成立至今已经发布5次评估报告,对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资料和成果进行了评估,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8年12月底34届联大会议通过了《为人类当代和后代保护全球气候》的43/53号决议,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必要和及时的行动[11]。1990年IPCC发布第一次评估报告(FAR),以综合、客观、开放透明的方式评估了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问题,明确指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排放增大,其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并增加温室效应,从而使地表升温。FAR明确了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是近200年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消耗的大量化石能源,也就明确了主要的责任者,从此将气候变化提到政治高度,促使各国政府就开始全球变暖问题进行谈判。

(二)从里约到巴厘岛会议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诞生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各国政府签署的,在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最具权威性、最全面,影响力最广的公约,是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合作的一个基本国际框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生效为各国共同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并且建立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组织行动体系,使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得以在一定基础上完善,推动了有关科学问题,增强了公众意识。1997年在日本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具体实施机制,它首次将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12]。《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一期承诺已于2012年12月31日到期,但是减排不容乐观,16个国家没有完成《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的减排量[13],尤其是美国的退出,对减排的影响较大。

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了COP13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3次会议,主要成果是制定了“巴厘路线图”,讨论《京都议定书》下附件一国家第二承诺,及谈判特设工作组关于未来谈判时间表的结论;确定在2009年之前达成一项新的能够在2012年之后接替《京都议定书》的新协议[14]。“巴厘路线图”确立了“双轨”谈判进程,推动了《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2008-2012年)切实履行其减排温室气体承诺, COP13 是《京都议定书》制定10年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气候大会,“巴厘路线图”首次将美国纳入到减缓全球变暖未来新协议的谈判进程之中,要求所有发达国家都必须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通过《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后期的减排承诺以及增强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后京都时代

关于2020年后的新条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的国家集团有不同的诉求,要在这些集团和国家的诉求中,寻找一个平衡、折中、妥协和各方能接受的新公约。“巴厘路线图”设定了两年的谈判时间,即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大会完成2012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设想,最终形成了一份没有法律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没有就2012年以后减排的目标做出具体的安排,但是《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了“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坚持并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双轨制”的谈判进程。

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上(COP16),确立了双轨谈判的框架,决定建立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绿色气候基金,是“巴里路线图”阶段性性成果[14]。

2011年12月举行的德班气候变化大会(COP17)决定成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主要负责在2012年至2015年间制定一个适用于所有《公约》缔约方的法律工具或者法律成果,以便各缔约国以此为基础,从2020年起启动有关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15]。

2012年底的多哈缔约方大会(COP18),通过了一揽子成果文件,“巴里路线图”谈判宣告结束,确定《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从2013年1月起至2020年12月31。欧盟与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在第二承诺期的整体年平均排放将比1990年减少18%[11]。

2013年11月23日,华沙气候大会(COP19)闭幕,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合理要求并未全部满足,取得的成果有限。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认为会议主要取得三项成果:一是德班增强行动平台基本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二是发达国家再次承认应出资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就损失损害补偿机制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同意开启有关谈判[16]。

华沙气候大会不是气候谈判的终点,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对落实2020年前减排目标仍缺乏力度,新西兰、日本、俄罗斯不参加第二期承诺,加拿大不是议定书缔约方[11],发达国家极力推卸历史责任,对于切实兑现承诺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缺乏主动性,既没提出时间表也没提出具体数额,这为今后的谈判带来了负面影响。总之,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在2015年达成一个适用于公约所有缔约方的法律文件或法律成果,作为2020年后各缔约方加强公约实施、减控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依据,任重道远。

尽管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没有制定各国的限制排放指标,几个公约对各国没有起到限制性作用,但是气候变化的问题由学术问题变成了世界各国政府广泛参与的国际问题,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已达成广泛共识,各国政府均表达了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高度负责态度,同时各国在减少排放上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行动。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及中国气候外交

(一)中国气候变化及主要影响

中国自然环境脆弱,也同样深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受灾国,各种极端天气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死亡2000多人[17]。1951-2009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气温上升了1.38℃,升温速率为0.23℃/10a,暖昼和暖夜日数明显增多,冷夜、冷昼日数、霜冻日数和寒潮总体显著减少;中国平均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但降水变化趋势区域差异明显,中国西部地区降水普遍增加,东部从黄河流域到东北呈减少趋势,长江流域到华南地区为增加趋势,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在长江中下游、东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增多、增强;全国干旱面积呈增加趋势,登陆和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台风频数有所下降,趋势不明显;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频数总体呈减少趋势;1950年以来,监测到的大部分冰川退缩10%以上。气候变化进一步增加中国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气候变化下物种范围缩小、破碎化和目前栖息地散失,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有害物种范围扩大、危害增加,物种脆弱性增加、灭绝速率加快,水源和食物短缺,植被群落逆向演替,生态系统关键种改变,遗传资源散失。1989-2009年,中国近海水温明显升高,平均升高0.6℃,海平面平均上升5cm,近海岸赤潮灾害加剧,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风暴潮的发生频率、强度和灾害增加,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等海岸带灾害加重,并显著影响沿岸湿地生态系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对农业的危害均呈加重的态势,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种类和世代增加,危害范围扩大,经济损失加重;气候变化造成化肥、农药等投入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增大[14]。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1.成立应对气候变化机构。1990年中国成立了“气候变化协调小组”,2007年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的“国家气候变化领导小组”,2008年发改委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司,其他相关部门也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

2.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对策。中国2007年制定实施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系统阐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相关政策措施,2008年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11月中国公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发展战略》,分析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下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以及在各区域、各领域的重点目标,实施措施,把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出台了一批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规划和法律条文,如《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再生法》,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完善,应该从国家层面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在GDP核算、政府政绩考量中体现环境成本、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法律手段,尽快出台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法》,加大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

3.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截至2009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了15.6%,1990-200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7%,到2010年底,中国基本上实现了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的既定目标[14]。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18]。中国目前煤炭占能源结构比重大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但是要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的力度,如加大对页岩气等新能源的开发使用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最大限度降低能耗。

4.加强气候变化教育,提高公众意识。要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分对象进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教育,使政府决策者能在全局的高度上掌握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理解相关对策的重要性;使企业领导能领悟相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合法经营;使普通民众能够关心气候变化,从生活点滴做起,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把气候变化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类继续教育当中去,让气候变化知识能够深入人心[14]。

四、中国气候外交的目标和任务

(一)坚持国家发展的原则和维护人类发展的原则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已结束,我国面临从强度减排过渡到总量减排、从自愿减排过渡到强制减排的国际压力,同时国内也面临着更大的节能减排压力。虽然中国经济总量较大,但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目前有1.28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GDP在全球排名100位左右[19]。为了改善和提高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中国的“发展排放”在一定时期难免会有所增加。王缉思认为我们不必过多的去考虑西方人的动机是什么,而是应该考虑中国人的利益在哪里[20]。目前中国国家的最大任务是发展经济,因此以维护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国家利益成为中国气候外交的根本出发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应该对全球气候变暖负主要责任,认为中国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不应该享有发展中国家应的特权,不为中国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还要求中国政府做出同发达国家一样目标具体,“三可”减排的承诺。中国政府要继续坚持发达国家应该承担起排放的历史责任,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行动取决于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11]。

面对发达国家的压力,在明确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前提下,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为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更长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继续坚持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烈要求发达国家应该对全球气候变暖承担更多责任。发达国家应承担全经济范围的绝对量减排,发展中国家则应采取多样化的应对气候变化强化行动,可以是碳排放强度下降,或是非化石能源比重增加,也可以制定有助于减缓排放的行动方案和具体活动项目[19]。当然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重要国家,有义务承担起因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在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前提下理应做好减排工作。

(二)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在国际道德与国际舆论的影响下,国家也会追求国际形象。尤其对于有着很强国家荣誉感的中国而言,维护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的荣誉与尊严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国家利益[2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的炭排放量近年来增加迅速,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22]。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世界影响的日益显著,中国的减排效果对全球控制气候变化的进程具有决定性作用,国际社会对中国承担更多全球责任的期待大大提升,中国要成为一个被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负责任大国,就必须积极主动减排应对气候变化[21]。

中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18]。邹骥研究团队指出如果中国在2020年达到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5%的目标,今后10年每年都要为其付出300亿美元的增量成本,相当于中国家庭每户每年多负担64美元[23]。中国设定的这一减排目标,并不是很轻易就能达到的,是以牺牲中国经济发展为代价的。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在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了全人类的利益。相比较美、日等西方国家的摇摆不定,中国的做法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这对于中国气候外交更加积极主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声誉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为了提升气候外交下的国家形象,中国政府还要以开放的态度,通过与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交流沟通,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态度是积极诚恳的,行动是有效的。

(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明确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24]”。表明了中国强化国际间合作的气候外交意图。为此,中国要积极推动气候谈判,通过谈判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加强与美国的沟通。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温室气体对排放第一和第二大国,中国和美国的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的政策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4月《中美气候联合声明》发布,将在中美气候变化工作机制下启动5个领域的合作,这将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世界能源安全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25-26]。

加强与欧盟合作。欧盟是最早关注气候变化的组织,也是积极推动气候变化谈判的组织。欧盟在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政策战略、技术资金方面有优势,中国与之已经就气候变化问题开展了磋商与合作,中欧较早确定了“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2005年中欧发布了《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2010年确定了《中欧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合作机制》,这些将为中欧在气候变化合作领域搭建了平台,为中欧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中欧未来要在低碳环保技术,气候变化资金、减排谈判方面继续加强合作。2014年3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盟总部期间,中欧双方发表了《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中指出双方需要在全球治理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努力致力于在2015年巴黎气候会议上通过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认定结果,同时实施可信、可核查的国内温室气体减排[27]。

加强南南合作。中国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脱贫仍然是中国的要务,中国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利益基础,中国坚决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协作。以中国为首的“基础四国”代表发展中国利益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谈判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中国科技部组织编写了《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开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网络。对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国联盟(AOSIS)的合理要求予以充分理解和坚定支持,在南南合作和双边框架下,继续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援助[28]。

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合作。非政府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的合法性被西方文化广泛认同。近年来一些相关非政府组织开展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民意调查,推动了各国关于气候变化的民间合作。非政府组织作为观察员,在监督和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9]。中国政府在与非政府组织沟通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如2012中国科学院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编写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但是,中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掌握气候外交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加强气候变化需要对气候系统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为国家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科学的决策。开展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是参加气候变化谈判的需要。气候谈判作为气候外交的重要途径,因为其涉及减排温室气体,事实上是在“给经济发展设定上限”。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赢得气候外交中的话语权,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气候变化是历史积累排放造成的,各国对历史排放的贡献显然是不同的,发达国家需要对气候变化负主要的责任是国际气候治理的共识[13],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的这一点已被国际社会所认同,丁仲礼[30]等人对各国过去(1900-2005年)人均累计排放量、应得排放配额以及今后(2006-2050年)的排放配额做了逐年计算,这些结果在一定意义上也为发展中国家在环境谈判中争取了很大的话语权。在国家外交的舞台上,争取和掌握更多话语权已是各国外交家竞相努力的目标,气候外交也是如此,已成为各国斡旋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外交常态。

近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 中国作者的引文数为88篇,占1.4%,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共有18 名中国科学家参与, 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国作者的引文为373篇,占总引文数约3.9%[31]。但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如基础研究滞后,综合性研究欠缺,模型工具与研究方法有待创新,缺少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核心技术的支撑研究。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等,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交通领域的汽车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冶金、化工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建筑节能方面的建筑节能方案优化设计技术等[32]还需要努力突破。在未来的气候外交中,只有继续加大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突破相关技术壁垒,不断改进和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不确定性,才能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五、结论

全球气候变暖在持续,全球都在受其影响且不利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从世界气候谈判的进程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在本国利益视野下,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不够大,效果不明显,分歧依然存在,应对气候变化及气候谈判依然是一难题。气候谈判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只有一个地球,对气候变化不能要求主权”的前提下达成温室气体减排的妥协,希望在2015年达成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具体减排新协定,以维护人类共同的利益。气候变化不利的影响在中国引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影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现有条件下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最大努力,但仍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国内压力。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理解不同,要求所有国家承担相同的减排责任。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减排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资金支持、技术转让、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反应迟缓[33]。中国应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勇于担当,尽量减排,通过有效的国际谈判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加强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研究,为维护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在国内,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比例依然很大,单位GDP耗能高,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压力大,中国要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推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速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34],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作的努力。中国应积极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美好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复苏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5-10(03).

[2]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0.

[3]马建英.全球气候外交的兴起[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26(6):30-45.

[4]中国低碳网.华沙气候大会落实成“落空”:打破气候谈判僵局需要领导者[OL].中国低碳网,http://www.ditan360.com/Zhuanti/Temptanshui/Info-136289-1227.html, 2013-11-24.

[5]孙秀艳.习近平:以高度负责态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OL].人民网,http://env.people.com.cn /GB/ 12762469.html, 2010-09-19.

[6]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2014-09-30]. http://www.ipcc.ch/report/ar5/wg1/#.Uq_tD7KBRR1.

[7]秦大河,STOCKER T,259名作者和TSU(驻伯尔尼和北京).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 :1-6.

[8]谈丰,方玉,姜彤.全球天气气候灾害的影响、趋势与减灾政策[M].//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86-197.

[9]罗勇.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最新进展[M].//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0-77.

[10 ]张永.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与IPCC的诞生中国气象局网[OL].中国气象网,http://2011.c ma.gov.cn/ztbd/qihoumeeting/ beijing/ 200908/t20090827_43047.html, 2009-08-27.

[11]高云,孙颖,林而达,等.IPCC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地位和作用[M].//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2-69.

[12]周昭雪.气候外交的发展态势及中国的应对[OL].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网,http://www.dzlt.com/xknews/onews.asp?.id=909, 2012-02-16.

[13]李婷.发达国家减排及增强2020年减排力度问题研究[M].//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55-63.

[14]《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48-352,38-111,575.

[15]吴宇桢.华沙气候大会:政治博弈依然暗潮涌[OL].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 cn/n/2013/11 11/c157278-23498844.html, 2013-11-11.

[16]韩梅,张正富,姜岩.华沙气候大会达成协议后闭幕[OL].人民网,http: //env. people.com. cn/GB/354259/371011/index.html, 2013-11-24.

[17]肖莹莹.解振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应坚持三条原则[OL].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http://www.ccchina.gov.cn / Detail.aspx?newsId=28393&TId=61, 2012-06-21.

[18]温家宝.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12-19(4).

[19]唐志强.气候变化新协议谈判将进入攻坚阶段[OL].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http://www. ccchina. gov.cn/ Detail.aspx?newsId=43260&TId=57, 2014-03-15.

[20]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王缉思教授访谈[J].国际政治研究,2009,(4):71-81.

[21]孔凡伟.浅析中国气候外交的政策与行动[J].新视野,2008,(4):95.

[22]潘家华.要辩证、客观地看“世界第一排放大国”[OL].人民网,http://env.people.com.cn/GB/ 13356431.html, 2010-11-30.

[23]陈晔.中国软实力建设中的环境外交因素[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6866/12089481.html, 2010-07-06.

[24]胡锦涛.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3/content_12098887.htm, 2009-09-23.

[25]杜莉.美国气候变化政策调整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4):5-13.

[26]中国外交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全文)[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3-04/13/c_115377227.htm, 2013-04-13.

[27]中国国务院.关于深化互利共赢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xinwen/2014-03/31/content_2650712.htm, 2014-03-31.

[28]陈泮勤,曲建升.气候变化应对战略之国别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135-138.

[29]张丽君.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气候外交中的价值分析[J].社会科学,2013(7):15-23.

[30]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等.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8):1009-1027.

[31]中国气象报.IPCC 报告中的“中国声音”[OL].中国气象网,http://ncc.cma.gov.cn/ Website/index.php? NewsID=9276, 2014-02-18.

[32]国家发改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OL].中国气象网,http://nc.ccchina.gov.cn/ web/index.asp, 2013-12-01.

[33]唐志强.2014年首轮气候谈判结束:有共识但分歧依旧[OL].科学网,http:// paper. sciencenet.cn /html/news/2014/3/290006.shtm?id=290006, 2014-03-29.

[3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3).

[35]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N].光明日报,2013-7-21(1).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谈判气候
俄乌第五轮谈判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国家谈判改变了什么?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
立冬
气候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