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顶层设计与创新机制是提高核心竞争力整体水平的关键

2014-02-05于炳松

中国地质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竞争力机制学科

邓 军,于炳松,李 飞,秦 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教育论坛

顶层设计与创新机制是提高核心竞争力整体水平的关键

邓 军,于炳松,李 飞,秦 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建设的龙头,核心竞争力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局部和单项指标的突破并不代表核心竞争力整体水平的提升。要以强化顶层设计为重点,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以创新机制为保障,完善评价机制,提升管理效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整体水平上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创新机制

党的十八大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现实目标的准确把握,“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2],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学校作为基本立足点,建立以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工作机制”[3]。核心竞争力作为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决定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的要素之一,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学科建设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龙头,顶层设计和创新机制决定着核心竞争力整体水平的提升。局部和单项指标的突破并不代表核心竞争力整体水平的提高,只有从整体上保持学科建设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优秀,管理规范高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只有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现状分析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整体水平的前提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着眼于国家战略,长期形成并融入自身特色,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发展的独有的能力系统,决定着学科专业布局、资源投入配置、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运行机制等各方面工作。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国家级大师和人才,产生国家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在关键领域取得国家级竞争力,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地位,“主要表现为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符合基于战略性资源的能力和整合、协同各种要素的能力以及支配各种能力的要求”[4]。

我校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强校和特色兴校战略,把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提升教学科研质量作为建设重点,在核心竞争力的若干指标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近5年来,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在全国学科排名中蝉联第一;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学者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篇;SCI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在地矿类高校、科研院所中位居前列。高端人才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了引领作用,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校连续两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参与完成“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获奖的50名主要完成人当中,我校的校友和教师超过半数,在主要完成单位的高校中名列第一。

学校核心竞争力取得局部突破的同时,在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整体水平仍亟待提高,共表现为杰出人才不足,杰青以及杰青候选人少,海外博士比例偏低,国家级创新群体缺乏,生师比较高;高水平标志性、原创性成果不足;学科方向凝练不够,重点不突出,目标层次不明确,有限资源分散,特色不够鲜明;多学院共建学科有机融合不够,部分学院学科分散,学科带头人责权利不明,有限资源杠杆导向性不够;软环境营造力度不足。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就无法从整体上提升核心竞争力,更会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二、顶层设计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整体水平的重点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理念,在尊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学科结构,这是实现核心竞争力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之举。

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大学实力较量看学科,学科优势特色在地学。要优化学科布局,调整学科规划,构建学科平台,保持和发展优势学科,加强和扶持特色学科,拓展和培育交叉学科,重视和强化基础学科,形成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相统一、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相促进的合理学科生态群。在重点学科群建设方面,加强地质、资源、能源、环境、地质工程等优势学科,使重点建设的学科群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构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应备的主干学科群,打造面向学科前沿的高端理科和立足资源勘查的高端工科。在特色、交叉学科群建设方面,加强应用和前沿学科群建设,把与地学联系密切、具备较好基础和特色的地学延伸类学科直接纳入重点学科群建设,更深层次地拓宽学科领域,形成面向资源、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服务的学科体系,有选择地重点建设非地学学科,形成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多学科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学科布局,发挥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龙头作用。

2.以人才培养为关键

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智力基础,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和重要纽带。要坚持培养、引进和使用并举,汇聚一流学者和大师,构筑学术群体,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后备梯队建设,重点建设高层次科技创新群体;以教学名师、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中心。重点建设高水平教学示范团队。通过实施骨干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计划、青年领军人才计划和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加强创新群体建设,紧追国内外科学研究动态,分析学校科研发展状态,选准突破口和制高点,集中优势资源搭建教学和科研创新平台,“通过价值观念体系、工作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使人才在学科文化的特定氛围中成长,促进人才的培养”[5]。

3.以科学研究为核心

科研平台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积聚人才、凝聚团队和凝练学科方向的重要载体。“依托于学科的创新和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构成现代大学两种基本的创新模式”[6],要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瞄准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重点领域,紧盯国际学术前沿,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协同创新,推动不同学科集群互相交叉融合,助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为培育国家级成果提供充足空间与学术氛围。切实发挥科研高地和科研团队作用,围绕地球科学前沿领域和资源环境的重大问题,实现科研资源有效调控和动态支配,构筑以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战略性技术研究、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应用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平台体系,建立有利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的资源运行体制和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运行机制。

4.以管理服务为保障

管理服务是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要改革和创新学术组织形式,加强组织协调机制、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完善理科、工科和人文社会学科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通过优化学校、学院二级管理体制、学术委员会以及其他学科专业组织,重点发挥学术决策和学术资源配置作用,均衡学科资源,充分发挥教授、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在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平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教师选聘等学术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干部职员考核体系,促进干部潜心管理与服务、教师专心教学与研究。建立学院、部门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以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学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执行力考核评价机制,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提供支撑。

三、创新机制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整体水平的保障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仅有科学理念还不够,还要通过创新机制为发展增添动力和释放活力,为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动力源泉和机制保障。

1.实施多元的人才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依托重大工程科技项目吸引和培养科技人才,培养和筛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学术群体,增强项目申报和科研过程中“多学科,大兵团”协同作战的整体优势,在跨学科集成、跨部门协作的重大项目中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健全人事制度,实施后备师资培养计划,鼓励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人才交流,使学术研修和交流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逐步提高海外博士比例,通过提高待遇、增加机会、加强出国交流学习等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环境。

2.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

建立以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发挥科研评价的引导作用,集成优势科研方向,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建立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具体指标和关键要素,建立健全大数据信息集成和共享机制的系统性、完整性,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绩效评价和科研人员价值评判的深度融合;实施管理主体重心下移,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成果评价、项目评价、人员评价以及研究机构评估中的作用。

3.推动高效的管理机制

健全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完善学科建设负责人选拔机制,明确学科建设负责人的责、权、利,使其真正成为谋划学科建设方向、凝聚学科建设队伍、引领学科建设步伐的核心;加强管理人员合理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培训,提高信息数据收集分析能力、组织协调和服务沟通能力等,提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切实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全方位综合服务;解决信息不对称、不均衡等问题,通过开放仪器设备、科学数据、人才和技术等资源,提高实验设备和场所等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健全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

4.优化完备的激励机制

丰富完善奖励分配方式和职称评聘制度,逐步建立差异化、多元化分配和奖励制度,使教学科研人员的贡献、绩效与其收入挂钩,建立起以实绩和贡献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及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围绕重点学科、优先领域和关键岗位,运用收入分配杠杆,调整资源分布,使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全身心工作在一线,营造积极进取、勇攀高峰的氛围。

“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表现为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大批精英型人才的能力、创新团队自我发展的能力、持续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的能力和特色鲜明的文化竞争力”[7]。在今后的发展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高水平队伍建设为核心,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为关键,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阶段性目标,切实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14.

[2] 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5.

[3] 袁贵仁.加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4,(5):8.

[4] 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146.

[5] 邹晓东,黄争舸,陈劲,等.基于学科核心能力的学科组织创新[J].科学学科研究,2004,(4):440-441.

[6] 冯婕,曾开富,白维,等.提高学术治理能力,推进跨学科协同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4,(7):59.

[7] 李晓娟,高鹏,吴志功.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管理评论,2010,(3):49.

Title: The Key to Enhanc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a University:Top Desig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uthor(s): DENG Jun,YU Bing-song,LI Fei,QIN Yuan

core competitiveness;discipline construction;top design; institution innovation

G642

A

1006-9372 (2014)02-0001-03

2014-05-20。

邓 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床学、构造地质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竞争力机制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超学科”来啦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