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工业内涵式发展的北仑路径
2014-02-05贺建良张继胜
贺建良 张继胜
近年来,面对工业发展中面临的要素资源、技术创新等瓶颈,宁波市北仑区围绕工业强省、工业强市战略部署,大力推进工业强区建设,创新推出企业“体检”工程,发挥市场化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正向鼓励逆向倒逼”相结合的存量挖潜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四换三名”,深度激活存量资源活力;持续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培优扶强,全面培育优势企业主体,以系统化、综合性措施“聚力”推进工业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的道路。
三个制约
北仑区以临港大工业为主导,兼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其中石化、钢铁、能源、汽车、造纸、造船等六大临港产业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六成以上。以临港大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导致北仑工业更加突出地受到土地、能源、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制约。要进一步提升工业发展质量、提高竞争实力,这些难题势必要想方设法予以破解。
持续发展面临的要素制约。经过30年的开发建设,北仑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项目进驻。但土地方面,目前可供使用的剩余空间十分有限,土地要素制约日益突出;能源方面,尽管北仑区的钢铁、石化等临港行业的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以临港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决定了难以改变区域总体高能耗的特点。目前全省开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区域能耗总量压力越来越大,影响新项目审批和落地;环境容量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压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提升要素资源使用效率,挖掘存量资源的发展潜力。
价值提升面临的技术制约。北仑区依托港口发展大型原材料、能源等临港型工业,原料和产成品“两头在外”特征明显,区内多是基础原材料加工环节,研发和市场方面的拓展极其有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力不够,而且易受宏观经济、产能过剩、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而一批中小型企业由于人才、资金等制约,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冲击,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也大多不强。
转型升级面临的制度制约。在政府引导和大力推进下,不少企业有腾转挪活、存量挖潜的意愿,但是往往受到的法定约束限制比较大。比如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涉及土地分割、绿化率调整、土地使用税、差别电价等方面的问题,会不同程度存在着上位法的约束,需要改革创新,予以适当突破;部分企业占用土地较大,但符合过去容积率、建筑密度要求,推进集约利用难度大,倒逼转型的制度、举措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等。
四个发力
为了破解工业发展中的要素、技术、制度等制约,北仑区从2012年底开始,在大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开展转型升级试点,探索制度化、程序化、综合化推进工业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北仑区深度激活存量资源提升发展效率的做法在宁波市进行了现场推广。北仑全面提升工业发展内涵的做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发力”。
市场激发“活力”。出台《北仑区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意见》,创新举措。一是率先实施企业“体检”工程。制定企业“体检”评价方案,从贡献、效率、潜力、行业地位等角度,对全区56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全面“体检”,掌握企业发展情况,为配置土地等资源、有效引导转型提升提供依据。二是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制度。根据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产出贡献、产业领先度等指标,将工业企业划定为扶持提升类、限制扩张类和倒逼转型类三大类型,建立全区工业企业梯度用能、预算管理的能源配置体系,通过逐月逐季全过程预警管控,倒逼企业集约用能。三是实施政策资金绩效评价导向制度。每年对全区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绩效评价,对享受政策企业的发展效益、政策导向作用进行评估,作为政策是否存续的依据,同时企业的单位产出贡献等指标也成为能否享受相关政策支持的依据。
培优积聚“实力”。深入实施“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战略,以“四大”建设支撑优势企业主体培育,夯实工业经济发展的实力基础。大力建设“一带一区一城六基地”等九大产业基地(功能区)平台,打造了临港产业带和新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九大产业基地(功能区)集聚了全区接近80%的投资额和95%的工业产值。以此为支撑,大力推进“百亿产业、百亿企业群、百大重大项目”建设。到2013年底,北仑区已形成六大百亿产业群,石化、钢铁、装备、汽车及汽配、能源、纺织服装六大产业均实现工业总产值百亿元以上,占全部工业规上总产值的80%。启动实施工业企业“龙腾”工程,选择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目前拥有产值超百亿元企业7家、超十亿元企业29家,力争2016年分别达到15家和80家。近日有5家企业在证监会IPO信息预披露,分别占宁波市1/2和全省1/5。北仑区历来重视优质项目的谋划招商和推进建设,2013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10亿元,当年实现20个重点项目新开工,其中包括4个2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和8个3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存量挖掘“潜力”。全面梳理工业用地存量,借力“五水共治”“四换三名”战略实施,坚持“正向鼓励”和“逆向倒逼”相结合,强力提升工业发展质量。一是研究制订优化服务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针对转型升级中涉及的土地分割、提高容积率、调整绿化率等问题,适当突破相关限制,形成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简化、明晰相关审批程序。二是因企制宜盘活存量土地、闲置资源。系统梳理2008年到2012年来新供应工业用地情况,建立“区领导联系、部门牵头、属地街道(乡镇)负责”的“一对一”促进制度。建立全区闲置用地、应建未建土地、闲置厂房等系列台帐,制定“个性化”盘活对策,促进企业提高使用效率。2013年全区累计促进26宗应建未建土地开工或建成,57宗46万平方米闲置厂房重新利用,165家低产田企业实现亩均税收提升。三是强势倒逼淘汰落后产能。结合“三改一拆”,编制落实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规划,加快淘汰落后产业产能。对企业评价结果排名落后的列为有序用电、差别电价、差别水价、重点整治淘汰对象。2013年重点开展“八大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关停整治落后产能企业87家。今年进一步结合“五水共治”战略部署,以“抓工业节水、促污水再生”倒逼企业转型升级。通过综合手段,力争“十二五”期间盘活存量土地1500亩,腾出用能空间20万吨标煤。
创新提升“能力”。把科技创新作为工业提质发展的重要支撑,持续推进自主创新,北仑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首批省创新型试点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等称号。一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立了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家及省市级技术(工程)中心等多层次研发中心,2013年新增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2家、院士工作站1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19.4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42.3%,占比宁波市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4%。二是科技引领推进“机器换人”,获评国家级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区集聚智能装备研发生产企业近50家,建立智能装备研发园并成立智能装备产业联盟。2013年实施“机器换人”重点改造项目42个,企业生产用工平均减少25%,人均产出提升30%以上。三是深化人才特区建设,出台并进一步完善“1+N”的人才发展政策,落实并强化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保障。实施“千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外工程师和国内高端人才。2013年新引进科技创业项目21个,新增国家、省“千人计划”项目7个,人才总数达14.5万人,科技创业园成为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
三个保障
北仑工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下阶段仍需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以“三改一拆”拓展空间、以“五水共治”倒逼转型、以“四换三名”引领升级,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形象和规模。重点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工作保障,形成转型升级、内涵发展的程式化路径。
机制保障是支撑。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体制机制保障工业转型升级的推进。进一步细化《北仑区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意见》,发挥好企业“体检”数据功效,把有限的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向优质企业倾斜,以市场的力量倒逼一批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和自我提升。进一步落实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标准化实施意见,对有意愿转型升级、集约发展的企业,只要符合产业导向、符合内涵式发展本质要求的,敢于突破制度“樊篱”,全力予以支持。
主体保障是核心。企业是市场主体,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主体是企业,要发挥企业在转型升级、内涵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重点是“引”“育”结合。继续推进北仑区工业龙头骨干企业“龙腾”工程和高成长性小微企业“鸿鹄”计划,努力培育一批规模优势大、辐射带动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名企,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集聚一批名家、名品。持续推进重大和优质项目的招商引资、浙商甬商仑商回归,释放资本、技术在工业提质强效过程中的支撑作用。
政策保障是动力。北仑历来重视政策资金对转型升级的导向性作用,注重发挥政策绩效市场导向作用。进一步推进政策资金制度改革创新、产业政策一体化整合,突出扶优扶强、四换三名、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等导向并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还将进一步强化政策绩效评估,把政策资金真正“交给市场”,最大程度提高政策资金使用效率,发挥政策对转型升级、内涵发展的正向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