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14-02-05朱帅
朱 帅
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朱 帅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城镇化建设为职业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发展动力和人才支撑。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内涵的分析,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重新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并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探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法,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城镇化建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生产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应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1],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其实质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城镇化建设,它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新路。[2]新型城镇化的“新”,就在于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实现经济社会和谐与协调发展,统筹和规划城乡一体化。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新型城镇化有三个特点:(1)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城镇化不仅仅是指高楼大厦,同时,还要考虑基础配套设施,既要有硬件保障,也要有软件协调,以此来满足人们对舒适宜居的要求;[3](2)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未来城镇化建设只有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才能符合建成“美丽中国”的要求;(3)更加注重人口市民化,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生活、居住等一系列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与普通教育相提并论的教育分支系统,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为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发展途径,满足社会各方面教育需求的制度。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明显促进作用,也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必要措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职业教育在传播思想文化,传授科学技术,提高人口素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复杂的过程,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城镇只是人们生活的载体,城镇化是要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并真正融入城市,拥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身份、社会地位、社会保障等。新型城镇化建设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机遇,为此,高职院校要将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眼点放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支援、传播先进文化、实现城乡文化融合等方面,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去。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新型城镇化建设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2004年,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教育改革的规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主动面向地方做好调研,加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下面介绍三种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一)建立校企联盟,加强产学研结合
学生的就业市场在企业,所以职业院校必须主动研究市场需求,把行业企业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学校要及时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跟进岗位和技术标准的变化,根据岗位的要求设计教学,以满足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提高办学质量。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就业渠道更加畅通,促进职业教育向技能型教学体系转型。与此同时,企业可以随时招聘到符合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互利共赢。职业院校要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依托专业办产业,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专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二)以市场为导向,推进“订单式”培养
职业院校要加强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合理设置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的合作,确保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专业设置要广泛听取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坚持行业专家的参与决策,尊重教育规律,使专业设置更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使毕业生更符合社会的需求。要以当前市场的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依据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急需的人才,树立市场导向意识。[4]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的第一线,以理论为主的教学不能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所以要紧紧抓住职业技能培养这一教学重点,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切实加强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和基地建设,特别要注重在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强调教学内容中的实践环节。[5]建设一支符合职业教育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专兼职师资库。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主动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比例应逐步扩大,邀请技能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讲授实践技能课并形成制度。”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新型城镇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优化产业结构与升级的必然反映。随着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的发展,伴随而来的人力资源结构、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就业预期、交往方式、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的变化,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促进了一批职业院校的发展。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构建“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的专业发展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三业互融、行校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和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改善实训基地条件,发挥实训基地功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落实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努力增强办学活力,着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图1 “三业互融、行校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动态机制
建立适应行业企业发展与需求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修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定期开展多途径、广幅面、深层次的走访调查,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规划、人才需求、人才能力素质期望等状况,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紧紧围绕江苏省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对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十二五”期间,学院专业数将稳定在30个左右。根据江苏规模生态健康养殖标准要求,调整优化传统的畜牧兽医类专业,发展高效生态健康养殖类专业群;根据重大疫病防控要求,调整优化传统的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发展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三结合的重大疫病防控体系专业群;根据泰州高新区医药城建设的需求,调整优化动物医药类专业,发展动物药品安全与检测类专业群;根据畜禽产品质量建设的需求,调整优化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发展畜禽产品质量全程管理类专业群;根据宠物饲养的公共卫生要求,调整优化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发展宠物饲养安全与卫生类专业群;根据畜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调整优化市场营销、物流、会计专业,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管理类专业群;根据畜牧产业信息建设要求,调整优化计算机、网络信息、物联网专业,发展农牧业电子商务、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动物及动物产品信息化管理类专业群;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调整优化园林、园艺专业,发展畜牧文化、旅游景观设计类专业群;根据畜牧机械化、自动化发展需求,调整优化机械、电子专业,发展畜牧机械、畜牧设备自动化专业群。
(二)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建立校企合作示范区。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推动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建设。建成企业参与、学院实施的“校中厂”标准化养殖基地2个,学院参与、企业实施的“厂中校”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设在企业的教师工作站4个,设在学院的企业教师工作站4个,设在校企双方的顶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1套,为“三业互融、行校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稳定的有效实施平台。逐步形成“政府推动、行业引领、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管理体制与长效运行机制。
2.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共建机制。制订《校企合作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合作过程,明确任务和职责,促进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专业课程、教材、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等方面的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合作、项目服务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吸纳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3.整合社会资源,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招生制度改革,以专业群为招生目录,第1学年按照专业群组织行政班,第2学年根据个性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专业群中的方向专业。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行业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为工学结合提供平台。以社会需求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课堂-养殖场”、“防检结合,德技并进”、“GMP质量规范”、“3133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四阶能力递进”等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完善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机构,探索建立由行业企业代表、相关专业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工作职责,为规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完善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加强二级管理的评价和监督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专业群中不同专业之间的跨界与无界柔性管理水平。由分管教学院长负责,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与协调,对二级院系阶段目标进行督查,评价质量和效果,确保规划有效落实。
2.制度保障。根据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由教务处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各二级院系工作责任,责任到人,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确保各项任务责任明确、落实到位、保质保量完成。
3.资金保障。建立严格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资金管理制度和监控制度,制订详细的分项目、分年度的资金使用计划,提高学院资金利用效益,保证资金足额到位。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和社会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重点投向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努力提高支撑学院发展的能力。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与时俱进,创新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更加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推动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1]许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13(2).
[2]罗宏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N].湖南日报,2010-2-19.
[3]杜其广.新型城镇化的特点[J].施工企业管理,2013(7).
[4]黄秀明,藏大存,葛竹兴,杭瑞友.农业高职“三业互融,行校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5]李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发展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 秦 涛]
2012~2013年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虚拟仿真技术在农业物联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59424)
朱帅,男,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
G710
A
1674-7747(2014)02-0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