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2-05高海建
高海建
(咸阳师范学院,咸阳 712000)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统计,2008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878个,分布在全国近400所高校,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地方院校。[1]地方院校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媒体对新闻传播人才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院校,亟需进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因此,对这一选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目标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为区域、地方或行业现代化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要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闻学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熟练运用新闻采写、摄影摄像、编辑制作等理论、方法和技能,适合在各类新闻媒体和传媒公司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地方院校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遵循新闻传播教育规律,以信息社会的需求和媒体单位的人才要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培养出面向传媒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存在办学经验不足、师资队伍不合理、设备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新闻人才培养方面与应用型人才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对新闻学学科特点和新闻行业缺乏深入研究,加之地方院校在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未能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论证和规划,没能很好地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识类课程设置较为随意,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深度不够,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理论课程开设较多,而专业实践课程较少。专业课程设置没有根据新闻媒体发展进行适时更新,一些反映业界最新发展成果的新技术、新观念的课程未能及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2.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
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是对新闻传播实践的理论总结,而新闻行业又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因此理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及时更新教材、密切与业界联系、加强对外交流等方式来及时掌握业界发展最新动态。但是地方院校长期以来习惯闭门办学,与外界交流较少,教师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且陈旧,不能将最新的传播技术和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视野狭窄,对新知识缺乏敏感,毕业以后面对瞬息万变的传媒世界难以适应等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以教师课堂理论讲述为主,不能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3.硬件设备投入不足
在新闻学专业学习中,专业训练十分重要,它可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素养和技能。而先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配套设施,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系统的训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但是,由于现代传播媒介设备属于高科技、高投入的产业,相应的实验设备造价昂贵,地方院校由于财力有限,一般很难有太大的投入,教学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足,短时间内很难胜任其本职工作。
4.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
新闻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媒体工作适应性十分必要。但是,地方院校大多处于非省会城市,媒体数量一般不多,规模较小,对实习学生容纳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实习机会很少,或者实习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专业实习应有的作用。另外,很多地方院校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导致相应的配套机制欠缺,无法对实践教学成果和实践教学水平进行科学评估,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科学培养,也不利于调动师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在构建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既要遵循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又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2]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加大新闻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切实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1.转变教学理念,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而课程体系是把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重要保证和手段。因此,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围绕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新闻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包含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三部分。通识课程强调厚基础,要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理论课程是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则为学生提供更为深入的专业知识,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要在保证必要的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增大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比例,强调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媒体发展变化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2.紧密联系现实,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传媒现实。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将新闻传播领域的新技术、新变化、新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第一时间掌握业界最新发展动态。在教学方法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要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用案例、讨论、互动交流、实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硬件设备水平
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相应的实验设备作为物质保障,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为新闻专业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一般来说,包括报纸排版编辑、摄影摄像、影视后期制作及其配套设备等,要在规格和数量上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让学生深入的接触设备,领悟技术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影响。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备开展自编报纸、自办摄影展、制作视频短片等活动,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4.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应用型师资队伍
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理论与实践均具备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宽厚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把握业界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应用型师资队伍的打造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打破高校和媒体之间的藩篱,探索实行教师和编辑记者双向交流挂职,一方面让教师走进新闻媒体实践锻炼,在采编实践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为教学和科研汲取更多新鲜信息;另一方面,媒体编辑记者走进课堂,将他们多年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向学生进行传授,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和具体生活情境的距离。
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监督评价体系
实习基地对于学生全方位、零距离体验媒体工作,适应媒体工作节奏,尽快进入职业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打造高质量、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至关重要。地方院校可以将校内报纸、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等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在校内开展实习创造条件。还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依托社团自办刊物、网站等,并为学生自办媒体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要加强和学校所在地媒体和传媒公司合作,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调动媒体和企业参与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实训课程、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和自主实习等环节,要使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机衔接,取得实效,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对实践教学的监督、反馈、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1]唐定.改革地方院校新闻学人才培养方案[J].青年记者.2009(32):7-8.
[2]郑锋.关于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1(5):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