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传瑛与昆剧 《十五贯》研究述略

2014-02-05周立波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昆剧昆曲戏剧

周立波

1956年4月,周传瑛为团长的浙江昆苏剧团携作品 《十五贯》进京演出,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首肯,昆曲获得了重生的机会。周传瑛与 《十五贯》,作为现代昆剧发展的两面旗帜,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兴趣,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对周传瑛与 《十五贯》的研究,其本身就是对昆剧发展史的研究,是把周传瑛与 《十五贯》作为昆剧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的研究。因此,其意义十分重大。

对周传瑛的研究,自一燕于1928年4月26日《梨园公报》上发表的一篇名为 《记周传瑛》文言短文始,迄今已有84载,一燕在文章中称赞周传瑛为 “难得之材,后起之秀也”[1]。此后,染香楼主在1930年4月5日 《梨园公报》上发表 《谭新乐府之周传瑛》一文,媚香室主在1939年9月7日 《申报》发表 《仙霓社人物纪略》中有周传瑛小传,谷梅在1940年5月14日 《申报》上撰文 《冒雨聆昆曲记》,其中也有评价周传瑛的文字……这些短文算是早期评价周传瑛的文字。而真正展开对周传瑛研究的是从昆剧 《十五贯》开始,即1956年 《十五贯》进京演出成功。从此时算起,迄今已有近60年。纵观这近60载的周传瑛与昆剧 《十五贯》研究,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 《十五贯》进京前后到 “文革”开始。《十五贯》进京演出获得成功后,便掀起了对周传瑛表演作品研究的热潮,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昆剧作品 《十五贯》。研究热潮的发端是周恩来于1956年4月19日和5月17日关于 《十五贯》的两次讲话。与此同时,《人民日报》也于1956年5月18日发表社论 《从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自此,各大报纸杂志如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文汇报》 《戏剧报》《文艺报》等,纷纷组织专家撰文,对 《十五贯》进行研究和讨论。其实在此之前已有文章对国风昆苏剧团的演出进行探讨,较有代表的是宋词于1955年4月2日 《新华日报》上发表的 《谈国风昆苏剧团演出的昆曲 〈长生殿〉及其他》一文,以及欧阳予倩 《谈昆剧 “十五贯”和 “长生殿”的演出》,欧阳予倩在文中对昆苏剧团的表演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昆苏剧团的同志们走了正确的一步,有了个好的开始,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对于其他剧种,也应当好好向他们学习。”[2]

首先是昆剧 《十五贯》剧组演员的自我剖析文章,如周传瑛 《关于 “十五贯”的改编》(《北京日报》,1956-05-20),对 《十五贯》的改编过程作辩证的分析;王传淞 《我演 “十五贯”里的娄阿鼠》(《戏剧报》,1956年第6期),详细分析了自己扮演娄阿鼠的准备过程。

其次是对 《十五贯》的总体探讨,如田汉 《看昆苏剧团的 〈十五贯〉》一文,田汉在文中评价周传瑛说:“周传瑛原是名小生,但由 《长生殿》唐明皇,由本剧况钟等看出他是个很全面的性格演员。”[3]梅兰芳在 《我看昆曲 〈十五贯〉》对周传瑛评价中说:“他虽然嗓子不算好,但念白和唱都苍劲有力,使观众并没注意到他嗓子沙哑,只感觉他的唱念都是生动的语言,而且身段简练而不重复。他那一副有如古松森秀的气韵,从声音面貌上来看,已经完成了况钟的形象。在表演进行当中把台词上所规定的情景,层次分明地表达给观众。”[4]评价十分到位。梅兰芳在此前还有一篇文章 《昆苏剧团的 〈十五贯〉观后》(《光明日报》,1956-04-22),也是评论 《十五贯》的。其他如夏衍 《论 〈十五贯〉的改编》(《人民日报》,1956-05-17)、白云生《谈浙江昆苏剧团演出的 〈十五贯〉》(《戏剧报》,1956年第5期)、阿甲 《向 〈十五贯〉的表演艺术学习什么》 (《人民日报》,1956-05-18)、李少春《浙江昆苏剧团 “十五贯”的成就》 (《戏剧报》,1956年第6期)、大珂 《防止 “十五贯”化》(《戏剧报》,1956年第6期)、季子 《谈好戏 “十五贯”》(《宁波报》,1956-03-04)、方冰 《试谈 〈十五贯〉的艺术成就同它的现实意义》(《文学月刊》,1956年第8期)、陈登科 《从 〈十五贯〉引起的》(《江淮文学》,1956年第8期)、邱阳 《试谈昆剧 〈十五贯〉的艺术处理》(邱阳 《谈戏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66-74)、伊兵 《昆曲 〈十五贯〉的新面目》 (周健尔 《伊兵与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135-143)等。

再次是对 《十五贯》的人物分析。戴不凡在《周传瑛和他在 “十五贯”中的艺术创造》中认为:“他演的况钟,既不是 ‘生’,又不是 ‘外’,而是按着况钟本来的样子,吸收了昆曲各 ‘行’角色的表演艺术来表演。怪不得况钟的形象,在舞台上是那么生动,一举一动都恰到好处,引人入胜。”[5]该文通过对周传瑛的采访,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周传瑛的表演艺术。此外,黄克保 《昆剧 “十五贯”中过于执形象的创造》(《戏剧报》,1956年第6期)是对过于执形象的分析。张真 《谈 〈十五贯〉的三个人物》(《文艺报》,1956年第11期)从昆剧剧本的角度对剧中况钟、过于执、周忱三个人物展开剖析,萧赛 《谈 “十五贯”中三个官员的表演》(《戏剧报》,1956年第9期)则从京剧剧本的角度对《十五贯》的况钟、过于执、周忱三个人物进行分析。其他如王统照 《炉边琐谈——从 〈十五贯〉的两个官员谈起》(《文汇报》,1956年第16期),金萝 《从北京带回来的荣誉——访浙江昆苏剧团主要演员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 (《浙江日报》,1956-07-13)等。

另外,有从剧本角度进行探讨的,如张庚 《向〈十五贯〉的成功经验学习——谈 〈十五贯〉的剧本整理》(《剧本》,1956年第6期)、铁可 《从 “十五贯”剧本创作中得到的启示》(《新苗》,1956年第8期)等;有从音乐角度进行研究的,如安娥《昆曲 〈十五贯〉的音乐改革》(《人民音乐》,1956年第5期)等;有从电影角度进行漫谈的,如陶金《摄制戏曲影片 “十五贯”杂记》 (《中国电影》,1957年第5期)等。

到了20世纪60年代,周传瑛连续发表了数篇文章,有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浙江日报》,1961-09-20)、《与青年演员谈提高》(《东海》,1962年第1期)、 《我看汪世瑜演 〈西园记〉》 (《文汇报》,1962-09-29)、 《昆剧改革的几个具体问题》(《光明日报》,1963-11-17)、《喜看新苗茁壮成长——看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来杭演出》(《杭州日报》,1963-05-24)、《做戏曲改革的促进派》 (《浙江日报》,1964-01-08)。对周传瑛和昆剧 《十五贯》的研究在整个60年代,有两篇文章值得关注,即蒲阳《精心造诣别开生面——看周传瑛和王传淞合演 〈议剑·献剑〉》(《浙江日报》,1961-12-16)和华传浩《几乎错认是师兄——从汪世瑜身上看到早年的周传瑛》(《新民晚报》,1962-09-22)。

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两本重要资料文集,一本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汇编的 《昆剧观摩演出纪念文集》(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另一本是路工和傅惜华汇编的 《十五贯戏曲资料汇编》(作家出版社,1957)。

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即 “文革”结束后到周传瑛逝世。70年代后期,昆剧重新受到重视, 《十五贯》等昆剧作品重新被搬上舞台。1978年4月,周传瑛参加在南京举行的三省一市昆曲工作座谈会上作了题为 《昆曲艺苑又一春》(《新华日报》,1978-06-16)的发言。此后,围绕《十五贯》的研究层出不穷。武俊达 《谈昆曲唱腔的推陈出新—— 〈十五贯〉唱腔分析》(《人民音乐》,1978年第4期)从音乐角度分析 《十五贯》的唱腔;李怀埙 《密穿插细针线—— 〈十五贯〉艺术特色浅探》(《人民戏剧》,1978年第6期)、王世德 《〈十五贯〉情节结构上的推陈出新》(戏剧艺术,1979年增刊)从 《十五贯》的情节结构进行分析;王志文 《〈十五贯〉的演变、人民性和现实意义》(《教学参考》,1979年第1期)、周镜秋 《实事求是执法如山——看 〈十五贯〉有感》(《社会科学》,1979年第1期)、李门 《正确贯彻 “推陈出新”方针的思想武器——回忆周总理在昆曲 〈十五贯〉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戏剧》,1979年第9期)、李亭 《从传奇 〈十五贯〉谈到清官戏》(《光明日报》,1978-08-08)则从主题角度考察 《十五贯》的思想意义;刘士杰 《古老兰花放新彩——谈昆曲 〈十五贯〉的推陈出新》 (《文艺论丛》第5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233-253)则再次以推陈出新为话题对 《十五贯》进行探讨;王朝闻《肃清 “四人帮”的流毒繁荣社会主义美术——在江苏省美术界座谈会上的发言》(《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78年第1期)从美学角度分析 《十五贯》。

到了80年代,对周传瑛和昆剧 《十五贯》的研究进入高峰期,不但出现了众多高质量的论文,还有不少论著问世。1980年,阳翰笙发表 《谈谈戏曲的推陈出新——学习周恩来同志 〈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文艺研究》,1980年第4期)一文,再次提出推陈出新问题。 《十五贯》剧组人员也有不少论文出现,周传瑛就接连发表了《昆曲家门谈》(《戏文》,1981年第2期)、《金冠凤簪连环扣——关于 〈小宴〉中雉尾生吕布的表演》(《艺术研究资料》,1983年第4辑)、《弄琴寄意问知音——关于 〈琴桃〉的表演》(《艺术研究资料》,1983年第4辑)、《诗仙倚醉写清狂——关于演〈醉写〉中李白的体会》(《艺术研究资料》,1983年第4辑)、《继承在舞台上保存在群众中》(《戏剧论丛》,1982年第1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82-85)、《懂·美·感——关于戏曲表演的三层境界》(《艺术研究资料》,1983年第7辑)等。王传淞连续发表了自己表演体会的文章 《懒·馋·贪·残·蠢——谈 〈十五贯〉中娄阿鼠的表演艺术》(《文化娱乐》,1980年第2期)、《九龙口亮相——再谈 〈十五贯〉中娄阿鼠的表演艺术》(《文化娱乐》,1980年第6期)、《窣·窥·窃·伏·窜——四谈 〈十五贯〉中娄阿鼠的表演艺术》(《文化娱乐》,1980年第12期)。编剧陈静则谈了自己的改编体会 《昆剧 〈十五贯〉剧本改编的构思与探索》(《戏曲研究》第23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228-246)。当年 《十五贯》的策划者、浙江省文化局的领导黄源在 《〈十五贯〉再版后记》中介绍了《十五贯》的编演始末,认为在况钟身上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6]。

作家周瘦鹃在 《十五贯》 (周瘦鹃 《拈花集》,上海文化出版社,1983:86-87)一文中回忆了自己曾经在家中招待周传瑛等人的情景。马铁汉则在《十五贯》 (来新夏、姜纬堂、马铁汉等 《谈史说艺》,北京出版社,1987:267-272)一文中对周传瑛、王传淞的表演进行分析。另外,研究 《十五贯》的文章还有黄裳 《周忱—— 〈十五贯〉的时代背景》(《瞭望周刊》,1984年第25期)、张燕瑾《寻常旧衣冠焕然新精神——谈传奇 〈十五贯〉的创新》(《语文学习》,1984年第8期)、魏竞江 《昆曲 〈十五贯〉整编新议》(《中国文学研究》,1985年第1期)、许姬传 《〈十五贯〉的艺术成就——回忆三十年前的一场戏》(政协北京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燕都艺谭》,北京出版社,1985:341-350)、骆文 《〈十五贯〉的剧作艺术和表演艺术》(骆文 《对人的钟爱》,中国文联出版社,1987:129-138)、赵景深 《昆曲 〈十五贯〉》 (《观剧札记》,学林出版社,1989:94-97)等。王世德在发表了 《〈十五贯〉塑造典型人物的经验》(《当代戏剧》,1981年第8期)、《论 〈十五贯〉艺术表现的审美价值》(《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等文章之后,出版了专著 《〈十五贯〉研究》,全著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 《十五贯》和昆曲的情况,第二、三章,研究了宋话本 《错斩崔宁》和清传奇《双熊梦》。第四章是全书的重点,分六节研究了《十五贯》批判、继承和发展遗产的经验。[7]

值得一提的是在80年代的台湾,对 《十五贯》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影响较大的是两篇硕士论文,即韩昌云的 《〈十五贯〉在京剧与昆剧之探讨》和林慧雯的 《当代昆剧全本戏改编本析论——以1956年 〈十五贯〉后之昆剧剧本编写为讨论对象》。韩文以 《十五贯》为题,就昆剧与京剧的改编作品,从剧本与演出两方面,探讨戏曲在改编与创新过程中,如何结合艺术性与时代性的问题。[8]林文则以 《十五贯》为研究对象,对昆剧全本戏的改编进行研究。[9]

80年代对周传瑛的专题研究也是个高峰期,周传瑛的个人专著 《昆剧生涯六十年》,由洛地整理出版。该书分 “春秋”和 “春泥”两篇。郭汉城在序中道:“传瑛同志从艺六十余年,艺术造诣精深,舞台经验丰富。他专工小生,擅演柳梦梅、张君瑞、潘必正这类巾生,还能演雉尾生和冠生,如《小宴》中的吕布,《长生殿》中的唐明皇,《醉写》中的李太白等,戏路子可谓是极宽的。”[10]洛地《习昆传曲推陈出新——记周传瑛艺术生涯六十年》对周传瑛从艺60年的艺术成就作全面研究,该文将着眼点放到昆曲的传承上,认为:“昆曲是 ‘救活’了,但是像一个沉疴既久、又屡经摧残的病人,距离康复还远;距离 ‘古木发新’、 ‘返老还童’,有足够的生气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通俗到和歌于广大人民群众之口,则更远,更远。昆剧要真正做到传世长久,任重道远啊!”[11]王宾祖 《艰难 “传昆”的故事——著名昆剧演员周传瑛、王传淞》(《北京晚报》,1981-12-04)和吴克强、丁雪萍 《今日兰花分外香——访昆剧著名演员周传瑛、王传淞》(《文汇报》,1986-01-12),通过采访报道周传瑛的昆剧点滴。汪世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记周传瑛老师的教戏授艺》(《上海戏剧期》,1982年第6期)以嫡传弟子身份剖析周传瑛在传习昆曲方面的经验,俞振飞 《周传瑛和王传淞在 〈十五贯〉中的表演》(俞振飞 《俞振飞艺术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252-257)从表演的角度对周传瑛的表演进行评价,把周传瑛在 《十五贯》中 《踏勘》中的身段表演誉为 “舞蹈与表演结合的典范”。[12]

1988年2月16日,周传瑛与世长辞。一批纪念性的文章陆续发表,较有代表性的有洛地的 《对昆剧、昆生、周传瑛的思念》(《戏文》,1988年第3期)、《挽天无术哭瑛师》(《戏文》,1988年第5期),许寅的 《为昆曲奋斗一生的周传瑛》(《戏剧报》,1988年第4期),沈世华的 《德高艺富名垂昆史——哭传瑛师》(《戏曲艺术》,1988年第3期),顾锡东的 《悼念周传瑛同志》(《浙江日报》,1988-02-28),石港的 《周传瑛和南方昆曲》 (政协浙江省委员会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部《江南好——浙江文史资料特辑》,1989:28-29)等。

第三个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即周传瑛逝世不久以后直到目前。这一时期的研究较前更具理性化,更趋学术化。一批目睹当年 《十五贯》风靡全国景象的作者在追溯当年境况的同时,给予了理性的思考。如黄源发表了 《毛泽东思想救活了昆曲——为毛主席一百年诞辰纪念而作》(《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第1期)和 《昆曲 〈十五贯〉编演始末》(《新文化史料》,1995年第1期)、钱法成发表了 《浙昆进京演 〈十五贯〉回忆》 (叶炳南《新中国地方戏剧改革》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298-312)等文章,详细回顾了当年 《十五贯》从杭州走到北京走向全国的经历。杨守松在回顾 《十五贯》轰动朝野的经过后说道:“兴也政治,衰也政治。因为政治的需要,昆曲兴盛一时,不久又被政治的因素所冲击,昆曲再次濒临衰亡的命运……”[13]蒋星煜 《〈十五贯〉沧桑录》(《湖北文史资料》,2000年第2辑:66-74)用沧桑更迭的历史观来分析 《十五贯》的兴衰。顾聆森在 《十五贯》进京演出40周年之际,发表了 《论 〈十五贯〉的非纯粹继承——纪念浙昆 〈十五贯〉进京演出四十周年》一文,在肯定浙昆改编 《十五贯》所取得成就的同时,又指出改编中存在的缺憾,即 “在调整结构,由两种思想方法、思想作风的尖锐斗争贯串整个剧情,使之成为全剧的 ‘主脑’的时候,却忽略了剧情高潮的同步设计”[14]。洛地在 《〈十五贯〉回顾和思考》一文中对 《十五贯》之于昆剧阐发了理性的思考,认为:“《十五贯》的改编与 ‘昆剧’并没有实质的必然关系; 《十五贯》改编本中在‘昆台艺术表现’方面的欠缺,并不在于改编的执笔者是否掌握 ‘传奇体制’、是否掌握 ‘曲律’等(如果他有所掌握,欠缺会小一些),而是在于:对剧作内容的政治、思想性方面作 ‘推陈出新’,与在艺术表现方面作 ‘经典艺术精品’的追求……”[15]傅瑾 《昆曲 〈十五贯〉新论》一文重新厘清了 《十五贯》的编演始末,对 《十五贯》在北京的演出,他认为:“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政治界借艺术曲折地传递某种非主流的政治见解,戏剧界则借某些有特殊政治地位的人物解除对传统戏剧的意识形态束缚,这样两种力量共同将 《十五贯》推到了历史的前台。”[16]其他文章还有朱安平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 〈十五贯〉改编上演始末》(《百年潮》,2009年第6期)、薛家柱 《昆曲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与 〈十五贯〉》(杭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耆英影事——现代文化名人与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198-209)、沈祖安 《水到渠成—— 〈十五贯〉编演前后的回忆片段》(《文化艺术研究》,2012年戏文专辑)、杨红军 《田汉与昆曲 〈十五贯〉》(《北京档案》,2013年第11期)等。

还有一批学者从各个不同侧面对 《十五贯》展开研究。沈达人 《昆剧 〈十五贯〉改编的几点经验》(沈达人 《戏曲的美学品格》,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269-282)、汪诗珮 《传统与创新: 〈十五贯〉的改编》(《文化遗产》,2009年第2期)、刘遗伦 《从昆曲 〈十五贯〉的改编看新中国初年的戏剧改革》 (《四川戏剧》,2009年第3期)、周涛《〈十五贯〉与 “十七年”戏曲剧目的改编机制》(《文艺争鸣》,2011年第17期)等文章从 《十五贯》改编的角度研究戏曲改革与创新等问题。台湾学者黄思超以 《浙昆改编戏研究——以 〈十五贯〉、〈风筝误〉、〈西园记〉为主要研究对象》为题,撰写了硕士论文,在第二章以 “改编本析论”为题,从 “原作的主题思想与情节结构”、 “改编剧本分析”、“改编本的曲文书写与曲牌运用”、“改编本导演与表演艺术”四个方面对 《十五贯》作专题研究。[17]台湾学者蔡欣欣 《时代文本——谛览 〈十五贯〉在昆剧发展史轴上的坐标意义》(周华斌、李兴国 《大戏剧论坛》第3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35-142)、毛胜 《解读周恩来观看昆曲 〈十五贯〉》(《红广角》,2012年第3期)、徐锐《政治话语诠释下的典型——论昆曲 〈十五贯〉中况钟的形象重塑》(《艺术百家》,2004年第1期)、李晓 《〈十五贯〉的成功是昆曲再兴的标志》(高福民、周秦 《中国昆曲论坛》,古吴轩出版社,2007:267-272)、万素 《昆剧 〈十五贯〉时代语境追溯》(《福建艺术》,2011年第2期)、周育德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说说 〈十五贯〉现象》 (刘祯 《中国戏曲理论的本体与回归——’09中国戏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324-331)等,以宏观的视角,将 《十五贯》放在特定的政治语境下进行研究。吴乾浩、谭志湘 《裂变发展造就新典范——昆剧 〈十五贯〉的启示》(《当代戏剧》,2011年第3期)、朱为总 《昆剧 〈十五贯〉永远的艺术性》(《福建艺术》,2011年第2期)、徐宏图 《昆曲 〈十五贯〉补论》 (《文艺研究》,2012年第4期)等从艺术性角度谈 《十五贯》的得失。林璐 《昆剧 〈十五贯〉在德国的接受》(《戏剧》,2005年第3期)、张舟子 《从传奇故事到政治寓言 〈十五贯〉的改编与接受》(《电影文学》,2007年第12期上)等从艺术接受角度研究 《十五贯》。

对周传瑛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高度。有的文章以回顾的方式,试图探索周传瑛的昆剧表演精髓。日本学者松原刚著有 《现代中国戏剧考察录》一书,其中第五章为 “昆剧演员的培养——听周传瑛谈艺”,在文中,松原刚记录了其于1983年访华期间周传瑛与其谈话,内容涉及 “昆剧传艺所”“演员的艺名及行当” “今天的昆剧”三个方面。[18]古苍梧 《周传瑛的昆剧真言——记周传瑛夫人张娴》一文概括了周传瑛对昆剧表演的十六字真言,即“周行不息,圆而有节,目的明确,大小结合”[19]。吴新雷 《情系 “传”字辈——纪念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80周年》(《艺术百家》,2001年第4期)追忆和考证了昆剧传习所成立的一些细节,其中涉及周传瑛和昆剧 《十五贯》。高洁 《回忆 “传”字辈》一文回忆了自己在20世纪30年代初观看 “传”字辈演员表演的往事,其中在谈到周传瑛时描绘道:“我们最爱看的是周传瑛的戏,他的嗓音不很圆润,但扮相儒雅,身段优美,做工实在传神,一个眼神,一个抖袖,可以说是浑身是戏。”[20]文中还谈到了50年代周传瑛演出 《十五贯》的一些情节。

有的论文在追溯周传瑛言传身教的同时,总结周传瑛的教学方法。朱雅 《怀念慈父严师周传瑛》(《中国戏剧》,2001年第9期)一文以家人的身份回忆当年周传瑛教戏的点点滴滴,以及对后代的影响。汪世瑜 《随周传瑛老师学艺散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新中国地方戏剧改革纪实》上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313-325)一文以嫡传弟子的身份回忆当年周传瑛教戏的情景,以及从老师身上学会的做人的道理。周雪华 《古谱曲韵薪火相传》(《上海戏剧》,2009年第3期)回顾周传瑛临终前亲授 《纳书楹曲谱》的经过。另外,厉慧森在 《厉家班创业录》(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京剧谈往录》四编,北京出版社,1997:141)、张继青在 《我的昆剧演戏生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文苑杂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80-190)中都曾经谈到自己受到周传瑛教诲的经历。

有的是对周传瑛一生的研究。如台湾学者吴文丰的硕士论文 《周传瑛的昆剧史定位研究》,论文共分四章:“周传瑛对乾嘉传统的继承”“周传瑛对乾嘉传统的舞台实践”“周传瑛对乾嘉传统的偏向游离”“周传瑛对乾嘉传统的回归与传授”。他认为周传瑛昆剧生涯经历了对乾嘉传统的 “传承”—“游离”— “回归”三个阶段,始于 “昆剧传习所”的 “习”,终于 “昆剧培训班”的 “传”,始终未离弃乾嘉表演传统。[21]熊姝、贾志刚 《昆曲表演艺术论》(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一书辟专章对周传瑛进行研究,第六章以 “周传瑛的儒雅潇洒”为题,从 “少年 ‘小诸葛’与全才”和 “以风流儒雅胜,极具化境”两方面研究周传瑛的表演艺术。桑毓喜在 《幽兰雅韵赖传承——昆剧传字辈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一书中有周传瑛的评传,认为周传瑛的一生无论在 《十五贯》的成功演出中,还是在培养中青年演员中,还是在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昆剧中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施王伟在 《周传瑛对昆剧艺术的贡献》(《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一文中从四个方面归纳周传瑛的昆剧艺术成就,即拯救昆曲遗产、昆剧表演、培养昆剧人才和扶持新人四个方面。

这一时期周传瑛研究的另一重要成就是对周传瑛的资料整理。2003年,周传瑛的第一部身段谱—— 《周传瑛身段谱》,经周世瑞、周攸编辑整理后在台湾出版。全书共收录了小生主演的剧目八折,包括雉尾生、巾生、小官生、大官生和鞋皮生等家门。书中配合身段谱,还有示范图片、部位调度图和曲谱,记述周详,图文并茂。2013年,周传瑛的第二部身段谱 《周传瑛表演艺术身段谱》问世,该书由周世瑞、吴婷婷编辑整理,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 《白罗衫·看状》《长生殿·定情赐盒》《狮吼记·梳妆、跪池》《荆钗记·见娘》等折子戏,涵盖了昆曲小生行中的小官生、大官生、巾生等家门。2013年,另一部收录周传瑛本人及对其研究的论文集 《昆剧一代宗师——周传瑛》也于2013年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纵观周传瑛和昆剧 《十五贯》研究的三个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对昆剧 《十五贯》的热烈讨论,到七八十年代周传瑛和昆剧 《十五贯》的研究深入,再到90年代以来对周传瑛和昆剧 《十五贯》研究的更趋理性化和学术化,研究命题在逐步深入,研究范畴在逐步扩张。周传瑛对昆剧的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缺憾,如研究命题的过分政治倾向性,阻碍了对周传瑛表演艺术本身的本体研究,对个人情感化痕迹过浓导致对周传瑛表演艺术客观评价的缺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周传瑛和昆剧 《十五贯》的研究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为客观。

[1]一燕.记周传瑛 [N].梨园公报,1928-04-26.

[2]欧阳予倩.谈昆剧 《十五贯》和 《长生殿》的演出 [N]人民日报,1956-04-16.

[3]田汉.看昆苏剧团的 《十五贯》 [N].光明日报,1956-04-14.

[4]梅兰芳.我看昆曲 《十五贯》[J].戏剧报,1956(6).

[5]戴不凡.周传瑛和他在 “十五贯”中的艺术创造 [J].戏剧报,1956 (6).

[6]黄源. 《十五贯》再版后记 [M]//戏剧艺术论丛:第2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152.

[7]王世德.《十五贯》研究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8]韩昌云.《十五贯》在昆剧与京剧之探讨 [D].台北:台湾大学戏剧研究所,1986.

[9]林慧雯.当代昆剧全本戏改编本析论——以1956年 《十五贯》后之昆剧剧本编写为讨论对象 [D].台北: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1986.

[10]郭汉城.序 [M]//周传瑛.昆剧生涯六十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序1.

[11]洛地.习昆传曲推陈出新——记周传瑛艺术生涯六十年[M].艺术研究资料,1981:40.

[12]俞振飞.周传瑛和王传淞在 《十五贯》中的表演 [M]//俞振飞艺术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257.

[13]杨守松.《十五贯》轰动朝野一出戏救活昆曲 [G]//杨守松.昆曲之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0.

[14]顾聆森.论 《十五贯》的非纯粹继承——纪念浙昆 《十五贯》进京演出四十周年 [J].中国戏剧,1996(5).

[15]洛地.《十五贯》回顾和思考 [J].戏剧艺术,2007(1).

[16]傅瑾.昆曲 《十五贯》新论 [J].戏剧,2006(2).

[17]黄思超.浙昆改编戏研究——以 《十五贯》、 《风筝误》、《西园记》为主要研究对象 [D].台北: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2.

[18]松原刚.昆剧演员的培养——听周传瑛谈艺 [M]//松原刚.现代中国戏剧考察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52-55.

[19]古苍梧.周传瑛的昆剧真言——记周传瑛夫人张娴[G]//古苍梧.古苍梧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09-411.

[20]高洁.回忆 “传”字辈 [G]//欧阳启名.昆曲纪事.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334.

[21]吴文丰.周传瑛的昆剧史定位研究 [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1994.

猜你喜欢

昆剧昆曲戏剧
罗周昆剧创作论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有趣的戏剧课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