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工作要做到“六到六勤”
2014-02-05殷国庆
□殷国庆
(昭通日报社,云南 昭通 657000)
记者工作要做到“六到六勤”
□殷国庆
(昭通日报社,云南 昭通 657000)
党报的性质决定了党报记者肩负社会责任的重大,党报记者如何才能切实履行好光荣的职责,传递好声音、凝聚正能量?笔者认为要做到“六到六勤”,即身到身勤、眼到眼勤、耳到耳勤、口到口勤、心到心勤和手到手勤。
“六到六勤”是依靠群众创造业绩的良好方法
“六到六勤”是调查研究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化,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到最终升华的一个过程,是党报记者走群众路线的直接表现。不论是什么行业,要想将工作干出色,都离不开这“六到六勤”。离了“六到六勤”,就会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工作就会没有创造性,得过且过;就会人浮于事,调查不深入,了解不认真,论证不仔细;就会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群众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导致群众不满意。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如果不做到“六到六勤”,不仅难以把党的主张和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写出好的新闻稿件,提高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让广大群众满意和认可,而且还可能违反新闻纪律,写出虚假新闻、红包新闻,严重损害新闻行业形象,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
实践“六到六勤”,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报记者
眼到眼勤——就是要勤于和善于观察。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得到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记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捕捉到有意义的新闻点,敏锐的洞察力来源于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才能捕捉人物事件的微小细节,刻画出人物的个性、事件的本质,才能准确、生动、真实地反映人物事件,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问题,提炼主题和精神,不然就是泛泛而谈,千篇一律,甚至失实。很多优秀作品都是细致入微观察所得的佳作,《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篇通讯曾经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作者通过细致观察主人公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工作状态,真实、生动、饱满地刻画了一个为中国农业科技勇于奉献的科学家的形象。
身到身勤——就是要勤于去做,去实践。身勤也就是“腿”要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只有不畏艰辛,亲身体验,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实践好“三贴近”。基层和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精神之魂。虽然采访也有在线采访的方法,但是,不到基层去,在文山会海中打转,仅停留在听介绍,改材料,感情投入就不够,思考就没有深度,表达就不能到位,文章就会是八股文,干巴巴,没有感染力。只有身勤、腿勤,奔走在路上,活跃在基层,忙碌在现场,接地气,感受一线的气氛,与群众交朋友,听他们自然流露的真心话,深切感受他们的疾苦,深切体会他们质朴的思想,真实感受他们勤劳善良的品质和无限的创造力,才能触发灵感和智慧,捕捉到“活鱼”,挖掘到鲜活的素材和典型,也才能保证写出来的稿件有真情实感,能与群众产生共鸣,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大凡传世佳作,都是记者深入基层采写得来的。新闻前辈穆青在一生的采访生涯中,写出了在各个时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共产党员形象,就是他深入艰苦的环境中挖掘得来的;云南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韩声雄,为了采写关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关系的文章,曾深入金沙江沿岸地区几个月,写出来的文章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昭通日报社记者杨明,为采写通讯《穿越金沙江寻找昭通即将消失村庄》,历时一年半,徒步穿越了40多个乡镇100多个村庄,最终发表了78篇文章,为广大读者呈现昭通境内三大巨型电站上马后,金沙江沿岸即将被淹没的村庄的独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组通讯荣获了云南新闻奖一等奖。
心到心勤——就是要用心思考,要善于总结和提炼。要带着激情和感情去思考,去构思,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出本质,才能从一般新闻事件中,找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闪光点;才能从会议中发现新闻,跳出会议写新闻;才能选取最佳角度,从平凡之处见精神,看到想到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东西,提炼出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有深度,有力度,有指导意义,有社会价值。
要做到心到心勤,就要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文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战略主线,紧扣时代主题,才能对获得的素材加以归纳、总结、分析,从泥沙中淘出金子,从细微中见奇迹。铁人王进喜的形象,就是作者通过观察、了解,用心去挖掘王进喜内心精神,结合那个时代的呼唤写出的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热情的不朽之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研究员六保全编著的《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中有一篇文章叫《蜂蝶无觅处 忙煞众果农》,作者用心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写人类大量使用农药导致一些昆虫、鸟类灭绝,进而影响到果树的花粉传授,果农只有为果树人工授粉这样一件事,提炼出了生态失衡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后果这一主题,短短几百字,却写出了全人类都应重视的大主题。
耳到耳勤——作为新闻记者,耳勤可以获得新闻线索,串街头巷尾,走亲戚朋友,都可以听出新闻来。不仅要听多数人的声音,也要听少数人的声音,不仅要听上面的声音,也要听下面的声音。除了有意识的采访介绍外,一些好的新闻都是在无意中听出来的。
口到口勤——指的是语言的交流,它是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记者要善于在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与人交流时,要注意尊重对方,不能高高在上,目中无人,咄咄逼人。采访时,对有疑问或不清楚的地方,要能“不耻下问”,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才能获得充实的素材,才能为写出好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
手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手记载”,这是动手习惯的培养,记者对采访到的素材或突发的灵感,要随时随手记录,就像画家看到好景就来张速写一样,积累创作的素材,这是手到手勤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记者的手勤还指要多练笔。对写好的稿件要反复推敲、修改,勤记、勤写、勤改,才能出好文章。穆青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就是七易其稿才最终与广大读者见面的。没有手勤,眼、口、耳、心、身再勤,素材再多,主题提炼得再好,也难写出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