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慕课传播的优势与挑战※

2014-02-05钱敏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中医药学习者课程

钱敏娟

(1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南京 210023)

慕课,是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中文译名,即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在慕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习体验、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借助世界一流师资、丰富前沿的内容、灵活的学习模式和极低的费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透明性,慕课注册用户在近年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引发了“MOOCs风暴”[1]。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知名高校加入MOOC平台,并在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MOOC平台上推出了上百门课程。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流高校也在2013年纷纷加盟,推出了自己的特色课程。

在中国向全球推出的首批慕课课程中,中医因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得到了关注。在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最早亮相Coursera平台两门课程中就有一门是《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而在2014年2月清华大学在edX慕课平台上推出的课程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也专门设计了章节来介绍正统针灸铜人、中国古代的经络学说,探讨针灸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1 中医慕课传播的优势

1.1 发挥技术优势 适应时代要求 伴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广度与深度有了变化,交往习惯和社会参与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慕课集成了大量成熟的互联网工具,利用更符合互联网用户的界面和交互模式,通过与使用率极高的社交网络平台的紧密耦合,实现了一种新的学习体验。[2]它充分发挥了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让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名校名师讲授的精品课程,并进行网上讨论与分享。讲座内容被分割为十分钟左右的短视频,有助于学习者利用零碎时间完成。此外有的慕课平台还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开发了应用,如Coursera就推出了针对iphone、ipad的应用,帮助用户更充分地利用平台课程。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其历史之悠久,生命力之旺盛,在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中首屈一指。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要改变 “用传统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的陈旧模式,采用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传播形式,使中医药文化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上海交通大学在Coursera平台发布的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就及时把握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有利机遇,仅一期课程选课人数就高达15399人,其中活跃学习者11000人,视频下载及浏览超过14万人次,有效地发挥了慕课的影响力[3]。

1.2充分发挥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的作用 和电视讲座、网上公开课相比,慕课更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如对于课程学习中讨论较多的问题,课程组老师会积极给予回应。如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慕课课程 《健康与社会》,课程组每周对于论坛讨论中最为关注的五个问题进行梳理,并以专门邮件、平台发布等方式给每位注册的学员进行反馈。阿姆斯特丹大学的 《传播学导论》课程则专门在八个星期的教学时间里安排一个周回答学生对讲座内容反馈最多的问题。在慕课学习中,鼓励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比如借助论坛、社交网络、维基创作等Web2.0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组织线下聚会,进一步拓展互动的深度,促进社会协作学习。

传播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单向的宣传诉求,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接受或反馈活动。采取这样一种建立在双向互惠基础上的传播策略,无疑比那种单向度的宣传模式更容易使对方接受,进而也会更为有效。在中医的慕课传播中,借助多向共享的文化传播理念,更容易了解大家对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所思、所惑;中医专家学者可以更针对性地亮明观点,并在互动中引导理性分析,适时厘清大众认识误区。此外,根据慕课学习者的信息反馈,也有利于中医后续课程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推出更有针对性的课程。

2 中医慕课传播面临的挑战

2.1语言的障碍 慕课传播是一个全球化的平台,强调全球化的知识共享。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医的慕课课程除了满足国内学习者的诉求,也需要用国际化的语言向世界说明中国,而这一目标就要借助中医翻译来实现。中医学语言的模糊性、抽象性、文学性与多义性给中医的翻译和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慕课课程因为其课程的时效性,给翻译工作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上海交大慕课推出的与中医药相关的一期课程中就遭遇了语言的瓶颈。英文字幕迟迟上线,使得课程考评时间一再延后,而译文中一些术语也因为前后不一致引起学习者的不解与困惑。

语言障碍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中医翻译基础研究,认识语言所造成的概念或实践在意义上的改变;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以机器辅助翻译的方式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信息交流的新要求。

2.2文化的差异 中医学在西方长期以来被划定为补充替代医学 (CAM),被视为常规西医治疗以外的补充疗法。中西医学有不同的自然观和生命观:西医学强调诊疗技术的微量化、准确化,把疾病的成因分解、还原,找到疾病产生的终极原因并采用对抗性治疗将其消灭。2014年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 (The Flinders University)在慕课平台open2study开讲的一门课程 《人体机器》 (The Human Body as a Machine),充分反映了西方医学被还原论所主宰的认知方式。中医不强调以实验和计量来把握解剖形态,而借助望、闻、问、切来把握生命整体之象,注重整体分析和功能性病变: “中医的证,即是中医临床的诊断模型;中医的脏象是关于脏腑的理想模型;辨证施治中的八纲、六经、六气、营卫气血、三焦以及痰饮、瘀血等,是关于人体病理状态的模型。”[4]这些模型,并不是人体内的真实物理化学过程,难以用直观化、量化的方式进行呈现。

面对西方不同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接受习惯的受众,中医的慕课课程不能是中文慕课的简单翻译与处理,需要根据受众特点选择中医的传播内容,帮助受众从文化差异视角来理解中西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上的差异,从而建立中医学的客观定位,减少传播中的误解,提高传播效果。此外在慕课传播中,还需要注意国际学术规范。如清楚说明参考文献、引文出处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医在国际的学术领域确立自己的话语权。

2.3诊疗过程再现的困难 中医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学习中一定需要进入临床实践,才能真正把握中医的学术思想。首批上线的中医慕课课程或囿于主讲人的专业、或由于制作院校的背景,都没有涉及到中医的临床实践,而多是从文化切入,来讲诉中医药基本知识与中医养生方法与理论,或对针灸、经络的起源进行探讨和考证。选择恰当的方式来呈现中医的诊疗过程,展示中医实效性,使中医慕课的学习者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深化对中医理论知识的认识,增强体验性,是大数据时代对中医在线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中医慕课应时代而生,借助大规模在线课程的传播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走近中医、关注中医,进而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面对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诊疗过程再现的困难,我们应该积极筹措,与时俱进,创新中医的教育方式,在慕课平台上创造文化双向融合的机会,避免强势西方医学文化对弱势中医文化的单向灌输,帮助中医进入慕课所引导的全球高等教育的主流。

[1]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05-23(3).

[2]老松杨,江小平,老明瑞.后IT时代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8.

[3]宫玉玲.上海交通大学:组建MOOC课程推进混合式教学[J-OL].中国远程教育(咨讯),2014,(1).

[4]张慰丰.中西医文化的撞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中医药学习者课程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