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探析※

2014-02-05潘淑云李秋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泛酸泻心汤胃脘

潘淑云 李秋华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务处,沈阳 110034;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肿瘤科,沈阳 110034)

半夏泻心汤为理中汤与大黄黄连泻心汤合方并加减而成,全方由清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甘草所组成,本方首见于 《伤寒杂病论》,全方辛开苦降,调和脾胃,补泻兼施。共奏调畅气机,升清降浊,调节虚实,调和阴阳的作用。以下就半夏泻心汤治疗病证的临床应用进行探析。

1 病证分析

1.1心下痞 《伤寒杂病论》指出: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明确指出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的主要指征,即心下痞,心下痞是指胃脘部胀满不痛,需要与大结胸证相鉴别,心下痞常无硬满疼痛之感,若痞证兼见疼痛者,常为气机失调所致,而非急胀满硬之痛[1]。

1.2呕吐下利 《伤寒杂病论》指出: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主要病因考虑脾胃气机升降出入失宜,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腑气不通则肠鸣下利,气机上逆则呕吐,病因以脾胃虚弱为本,中气不足,湿浊阻滞,水液内停,气机失调,故予本方调畅气机,补养中气,化湿和中,行气导滞,清半夏行湿浊,散中邪,芩连苦以降之,寒以清之,清膈间郁火,且芩连性燥,可燥湿和中,予参草甘温补中温寒,同时配合辛热之干姜,以恢复脾胃升降,和调阴阳平衡[2]。

1.3寒热错杂 患者虚寒与实热之证兼见,常可见胃脘隐痛,呕吐泛酸,口苦口臭,腹胀满,肠鸣便溏,上半身热象明显,下半身寒象明显,舌淡而胖,舌苔黄腻,舌质红而舌苔白、或者黄白相兼。上热重呕吐、食入即吐者渴喜冷饮,下寒重腹泻、便溏、顽固不化者喜热饮。治疗上,予本方以达到寒温同用,补泻相宜作用,根据寒热的轻重,酌情调整用药的偏倚[3]。

1.4肠鸣 《黄帝内经》指出: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胃中空虚,客气上逆,湿浊下走,予半夏泻心汤升水降火,散阴行阳,通行上下,疏散内外。改善气机痞塞,升降出入失常[4]。

2 辨证分析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上,辨证以阴阳为核心,重点从寒热虚实四端入手,根据阴阳偏衰,寒热轻重,虚实多少来调整方药。虚者,初见气虚,乏力便溏为主,而气不足则为寒,病久阳虚,中阳不足,脘腹冷痛、泄泻清谷为多见。脾胃虚弱,则中焦失调,气机失宜,升降出入失常,可见呕吐、肠鸣。脾胃虚弱,湿浊内阻,水液停聚,日久化热,饮食水谷运化失调,亦可食积化热,见口苦口干,舌红苔黄,且临床常见左脉弦大[5]。

3 加减运用新解

3.1温胆泻心汤 兼噎嗝、反胃,属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配伍温胆汤,酌加旋复、代赭,降逆化痰。

3.2补中泻心汤 兼见纳呆少食,腹胀脘痞,发热体虚,口淡乏味,属中气不足,配伍补中益气汤。

3.3缓急泻心汤 兼见气机郁滞,胁肋疼痛,心下痞痛,疏肝健脾行气止痛,配伍痛泻要方,酌加川芎,佛手。

3.4安中泻心汤 兼见失眠,烦躁,胃中不和则卧不安,健脾胃,消食和中,配伍交泰丸,酌加枳实、厚朴、焦三仙。

3.5苓桂泻心汤 兼见头晕,呕吐,水入即吐,属中虚清气不升,胃气上逆,配伍苓桂术甘汤。

3.6制酸泻心汤 兼见呕吐吞酸,乃湿热中阻,配合海螵蛸,黄连、枳实等。

4 验案举例

姜某某,男,42岁,职员,辽宁省康平县人,1972年3月28日生。以呕吐酸水,伴胃脘部胀闷不舒反复发作十余年,加重二个月为主诉。血色素10g/L。症见:反复呕吐酸水,伴有胃脘部胀闷不舒,时有隐痛,心烦,口苦口臭,食欲良好,食后胃胀满明显,下肢沉重感,畏寒怕冷,肠鸣大便溏,小便正常。四诊合参,证属长期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复因情志不遂,导致脾气虚弱,胃中郁热而致。依据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属于寒热错杂证。治以辛开苦降之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一个月,基本痊愈,疗效满意。

2014年3月4 日初诊。病史:呕吐酸水,伴胃脘闷胀反复发作十余年,曾在当地县医院胃镜诊断,反流性胃炎、食管炎。中西药间断治疗,症状时轻时重。二个月前,因父亲被诊断出胃癌,情志变化后症状明显加重,口服制酸西药及奥美拉唑等西药,缓解不明显。在当地医院口服半个月的中药,仍不见好转來诊。四诊可见:面色萎黄,痛苦面容,胃脘部隐痛,呕吐泛酸,同时口苦口臭,食欲良好,食后胀闷,四肢沉重乏力,下肢怕冷。肠鸣大便溏,小便正常。舌质暗淡,舌体胖大,舌苔黄厚腻,左关脉弦,右关脉弱。血色素10g/L,便潜血试验:阴性。四诊合参,证属常年饮食不节,损伤中焦脾脏,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复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脾虚胃热,升降失常,发为此病。中医诊断:吐酸 (脾气虚弱,胃中郁热)。西医诊断:反流性胃炎,食管炎。法当和中降逆,消痞制酸。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9g,干姜10g,黄芩15g,黄连15g,太子参10g,炙甘草10g,大枣10g,海螵蛸20g,枳壳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4年3月11 日二诊。服药后,胃脘部痞闷及泛酸较前好转,口苦口臭减轻,肠鸣减轻,大便溏,日行2次,舌质暗淡,舌苔黄白,浊苔减少,脉弦。即用上方10剂。

2013年3月25 日三诊。偶有反酸,食欲可,无明显口臭,畏寒肢冷消失,时感乏力,肢体倦怠,便软,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血色素:12g/L,四诊合参,胃中郁热已解,脾气尚未完全恢复。治疗:六君子汤加减治疗。5剂水煎服。一周后病人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叮嘱病人调情志、注意饮食调节。

按: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隐痛,呕吐泛酸,伴有心下痞满不舒,故中医诊为吐酸。关于吐酸,高鼓峰 《四名心法·吞酸》指出: “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毕竟东垣是言其因,河间言其化也。”四诊合参,证属常年饮食不节,损伤中焦脾脏。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复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脾虚胃热,升降失常,发为此病。心下痞满,肠鸣便溏,早在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记载: “呕而肠鸣,心下满,半夏泻心汤主之。”方中半夏:和胃降逆;干姜:温中散寒,辛开;黄芩、黄连:苦寒泄降,清热和胃,苦降;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胃。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和中降逆消痞。枳壳、海螵蛸理气制酸。三周治疗后,病人痞满吐酸消失,临床上表现以脾气虚弱为主的一类证候,故治疗以益气健脾之六君子汤为主治疗。脾气恢复,胃气和,脾升胃降,气机调肠,呕吐泛酸得愈。

[1]赵鸣芳.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思路及作用机理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5,26(10):45-46.

[2]张胜,吴春福,陈立江.半夏泻心汤药理研究最新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7):437-438.

[3]谭让科.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院痛 48 例[J].陕西中医,2002,23(12):14.

[4]段银霞.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老年性慢性腹泻30例[J].新中医,2001,33(8):55-56.

[5]田爱平.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肿瘤术后胃瘫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癌症进展,2010,8(4):401-402.

猜你喜欢

泛酸泻心汤胃脘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优化提高D-泛酸的产量
喝粥泛酸 配点菜
畜禽泛酸缺乏易导致的症状
亿帆医药:泛酸钙生产线未停产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分析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