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4-02-05孟凡红张华敏李莎莎郎朗孙海舒尚文玲
孟凡红,张华敏,李莎莎,郎朗,孙海舒,尚文玲
中医药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
孟凡红,张华敏,李莎莎,郎朗,孙海舒,尚文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本文从信息服务条件、数字化资源、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四个方面概述了中医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数字网络环境下,中医药图书馆正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信息服务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信息服务方式及模式呈现出参考咨询网络化、知识服务学科化、图书馆服务移动化、文献信息数字化、信息整合服务可视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服务;中医药;图书馆;现状;发展趋势
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中医药图书馆作为中医药医疗、科研及教学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不仅承担着搜集、整理、储存各种中医药及相关信息资源的任务,还担负着为中医药教学、科研与医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职责,信息服务在图书馆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今数字网络环境下,中医药图书馆如何创新信息服务工作,使广大用户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新问题。
1 中医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
1.1 开展信息服务的条件日趋完善
近几年,中医药图书馆尤其是中医院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人员结构日趋合理。目前,全国中医院校有23家,“十一五”以来,随着各校新校区建设的完成,多所院校图书馆建立了新的馆舍,实现了大空间、灵活分隔的开放式格局,应用技术先进,设备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飞速发展,服务理念有所改变,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有的学校同时还加强了馆舍人文环境的建设,用心打造中医药图书馆的形象[1]。
1.2 数字化资源逐渐成为主体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图书馆加大了数字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中医药图书馆通过购买商业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及网络数据库授权等方式,馆藏数字信息资源都达到了一定数量[2-3],正日益成为信息资源的主体,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1.3 信息服务内容多元化、知识化、个性化
开展的传统服务项目主要有新书通报、网上荐书、书目检索、文献检索、数据库培训、读者培训等。新的服务项目有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网络参考咨询、学科资源导航等;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开展学科化服务,如定题服务、专题服务、科研跟踪服务、信息推送等;建立地方特色数据库等。
1.4 信息服务方式多样化
除传统手工、到馆的服务方式外,还利用网络通讯等新技术、新设备提供信息服务,中医药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传播自己的资源及服务。另外,还利用常见问题解答(FAQ)、实时咨询、E-mail、表单咨询、BBS、手机、自助借还设备等开展文献信息服务。
2 中医药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医药图书馆虽然开展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如数字参考咨询及学科化服务等,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整体服务层次和水平较低。据任玉兰等[4]在网络上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5月,全国23所中医院校图书馆中,有10所图书馆在网站建立了参考咨询平台,有6所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有3所图书馆在网站专门设置了学科服务栏目(学科服务、重点学科、知识服务),有10所图书馆专门成立了具有明确学科服务职能的部门(参考咨询部、检索中心、科技情报部、学院资料室等),有1所高校图书馆使用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有7所图书馆建立了地方特色数据库(如巴蜀中医药文献数据库、福建中医药暨福建医药信息网、苗族医药文化数据库、贵州省道地药材数据库等)。据李馨等[5]在网络上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3月,国内14所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项目主要有网上咨询、馆际互借、原文传递及学科资源导航等,服务方式主要有FAQ、实时咨询、E-mail、表单咨询、BBS等。
在学科化服务模式方面,一是采取学科馆员模式为对口专业或重点学科开展服务;二是建立学科导航,提供针对性强的信息资源服务。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依托科技查新中心设立学科馆员[6],为对口专业学科研究项目建设专题数据库或建立学科网络导航。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针对本校的针灸学、伤寒学、内经学、中医药信息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未包括附属医院),通过与相关院系之间的互动交流,重新优化这些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并为4个重点学科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包厢,为重点学科打造良好的学习资源平台[7]。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医诊断学学科服务平台[8]。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已基本建立了与本学科专业特点紧密相关的资源保障体系,具备开展相应学科化知识服务的资源保障能力和优势。虽然有个别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展深层次的学科化知识服务,但中医药图书馆的总体服务水平还不高,服务内容仍以传统文献服务为主,知识服务并不深入;服务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定制和互动方式。服务模式主要采用学科馆员,但大多数图书馆未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及科学的管理方法,缺乏完善的学科化服务平台及先进的学科化服务模式,缺乏协作化的参考咨询服务。
3 中医药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趋势
信息、网络及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语义网、社交网络等新技术的快速兴起和普及,使图书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正在经历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的转型,中医药图书馆也不例外。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医药图书馆正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信息服务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信息服务方式及模式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3.1 参考咨询网络化
参考咨询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代表着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传统的参考咨询是面对面与用户的交流。数字化信息环境及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使数字参考咨询成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主流发展方向。
数字参考咨询又称虚拟参考咨询、网络参考咨询,是传统参考咨询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继承、延伸和发展。美国教育部将数字参考咨询定义为: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将用户与专家及其专业知识联系起来的问答式服务。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参考咨询分异步参考咨询和同步参考咨询。异步参考咨询又分FAQ、电子公告板服务系统、电子邮件和网络表单咨询服务;同步参考咨询有实时交互参考咨询服务、网络合作参考咨询服务、呼叫中心服务和复合型参考咨询服务。目前,数字参考咨询正从异步向同步、从一馆运行到多馆协作的方向发展。
为促进中医药图书馆参考咨询的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图书馆应对数字参考咨询给予高度重视,努力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发展数字参考咨询,并注重合作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平台的建设。
3.2 知识服务学科化
知识服务自20世纪末进入国内图书馆界视野,很快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知识爆炸、信息过载、用户需求的变化,促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向个性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学科化知识服务应运而生。学科化知识服务是按照科学研究的专业、项目、课题等来获取、组织、检索、存储、传递与提供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使信息服务学科化,服务内容知识化。它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学科化知识服务强调服务的个性化、主动性与专业化,强调知识的增值,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中医药图书馆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是时代赋予的职责,也是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关键。
学科化知识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随着知识服务理念的提出,中医药图书馆广泛吸取国内外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成功经验,也开展了学科化知识服务的模式研究[9-10]与实践。要提升中医药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中医药用户的学科化、专业化、个性化、知识化、深层次的服务需求,应采取以下对策:转变服务理念,建立中医药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加强中医药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如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加强学科馆员的素质建设、组建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学术服务团队等;开发中医药学科特色资源库,建立学科资源导航,建设面向重点学科的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增值服务;构建中医药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及保障体系;加强协作,促进学科知识共建共享,提升全国中医药图书馆整体学科化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
3.3 图书馆服务移动化
移动图书馆是依托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智能手机、掌上电脑、手持阅读器等移动设备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作为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分支,将图书馆业务从PC端向移动终端延伸,实现了数字图书馆的5A梦想:即任何用户(Any user),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获取任何图书馆(Any library)的任何信息资源(Any information resource)。
在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外图书馆界纷纷开设移动服务。首先是在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开始推出移动服务,主要服务功能包括信息发布和移动OPAC(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简称OPAC),部分图书馆开展了手机参考咨询。自2000年以来,国内以手机为主要移动终端的移动图书馆的实践和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多种相关商业产品纷纷推出,以手机图书馆为代表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普及。据调查,截止到2013年5月31日,39所“985”高校图书馆中有35所开展了(包括试运行)移动图书馆服务[11],占“985”高校总数的近九成(89.7%)。其中自建服务平台的只有5所(14.3%),其余都是依托商业系统提供服务;共涉及到5种移动图书馆产品,分别是超星移动图书馆、书生移动图书馆、汇文掌上图书馆、博看手机图书馆和乐致安移动图书馆。其中,使用(或试用)超星、书生和汇文三家移动图书馆产品的共有29所,占开通服务学校总数的82.9%。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是依赖商业平台来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因此,商业产品的服务能力基本代表了国内移动图书馆实践的水平。
移动图书馆具有认证服务、短信服务及自动服务等功能,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可接收图书馆的通知、通告、新闻、催还等信息,可完成书刊检索、借阅查询、预约、续借、全文阅读,可与图书馆互动进行咨询、荐书、留言等。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可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及服务能力,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目前,有部分中医药图书馆推出了移动图书馆服务,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云南中医学院图书馆、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
3.4 文献信息数字化
数字化的中医药信息资源是中医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行业数据库建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各种规模不同的近百个中医药文献型及事实型数据库群,包括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疾病诊疗数据库、中药数据库、方剂数据库、民族医药数据库、药品企业数据库、国家标准数据库(中医证候、治则、疾病、药物、方剂)等相关数据库[12]。文献范围从现代文献到古代医籍。
除以上中医药行业自建的众多文献信息数据库外,随着数字出版业的不断发展,中医药电子资源产品大量涌现。目前与中医药有关的中外文电子资源产品有百余种,涵盖了各种文献类型(图书、期刊、报纸、会议文献、学位论文、古籍、档案文献、政府出版物、标准文献、科研报告、专利文献、产品资料等)及数据库类型(书目型、题录型、文摘型、全文型、事实型等)。电子图书数据库主要有《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EBSCO eBook Collection(原NetLibrary)、MyLibrary等。期刊全文数据库主要有清华同方、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公司、Ovid、ScienceDirect、Wiley、EBSCO、Elsevier、Springer、Blackwell、Kluwer、FirstSearch、ProQuest等国内外数据库商提供的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文摘数据库主要有《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可通过文献传递获取全文)等。另外还有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报纸、引文等方面的数据库,如CNKI的《医药卫生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医药卫生报纸全文库》,万方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文摘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版)》、《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方正电子报纸库》。引文数据库主要有《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ISI Web of Science(SCI、SSCI、A&HCI)等。国外循证医学方面的电子资源有UpToDate、DynaMed、EBMR等[13]。另外,还有超星的读秀及百链文献搜索及获取服务平台,网络还有大量的开放期刊和免费资源,如PubMed医学数据库、免费医学期刊全文网站、免费医学图书网站等。
古籍是中医药图书馆的特色资源,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主要有《中华医典》(光盘版)、龙语瀚堂典籍数据库(网络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光盘版)等。除商业数据库外,许多图书馆建立了馆藏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目前,基于知识元的计算机知识表示方法的中医古籍知识库系统正在研究建设中。
3.5 信息整合服务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是指将数据通过图形化、地理化形象真实地表现出来并找出数据背后蕴藏的信息。信息可视化技术能够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分析和提取,然后以图形、图像、虚拟现实等易为人们所辨识的方式展现原始数据间的复杂关系、潜在信息以及发展趋势,以便能够更好地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14]。
信息可视化作为一种关键服务理念与技术手段,在处理复杂异构的图书馆大数据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能为用户提供方便易用的知识环境。如从检索过程、检索结果以及结果之间关系的角度实现主题可视化,到数据库分布可视化、时间分布可视化和作者合著关系可视化[15]。也可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科学计量学方法等相结合,生成具有各种属性的科学地图,表达学科、领域、专业、文献、著者之间的关系,解释知识领域的结构、映射知识领域的发展趋势,促进信息获取,使知识结构更加明显,将数据集中后看不见的抽象数据和数据之间的语义关系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用户场景中。
大数据时代,用户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期待进行深层次分析,以便更好地从数据中发现知识。信息可视化作为将信息有效组织、分析、揭示的一种新技术,为大数据提供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基于数据应用的信息可视化服务,可让用户充分发掘信息资源中潜在的价值资源,帮助用户更好地组织、分析与利用信息。
近几年,随着数字资源的海量增长,开放、协作、共享理念深入人心,一些资源供应商迫于Google Scholar的竞争压力,开始同意开放自己的元数据甚至全文信息,这样一些资源商与一些软件商联手合作,推出基于元数据仓储及云技术的信息资源整合新方式——基于发现服务的整合,即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立知识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系统,又称发现服务系统(Discovery System),也称为发现服务(Discovery Service),如Summon、Primo、EDS、WorldCat Local、超星发现系统、万方数据一站式检索集成发现系统、维普智立方知识发现系统等。这些发现系统的出现,使信息资源整合迈上更高的台阶。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16]目前引进了超星发现系统,该系统以近十亿海量元数据为基础,利用数据仓储、资源整合、知识挖掘、数据分析、文献计量学模型等相关技术,整合了复杂异构的数据库群,实现了高效、精准、统一的学术资源搜索,通过分面聚类、引文分析、知识关联分析等功能可为用户提供高价值学术文献发现、纵横结合的深度知识挖掘、可视化的全方位知识关联等信息服务。
4 小结
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中医药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中医药图书馆只有适应数字网络时代的新要求,加速网络化、数字化进程,改变传统观念,逐步向具有鲜明特色、具有网络信息时代特征的新型服务模式转变,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不断开创信息服务的新局面。
[1]李文林,曾莉,杨斓,等.中医院校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的路径与思考——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33(4):30-32.
[2]王文凯.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38.
[3]朱毓梅,付先军,周扬,等.高等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调查及其数字化建设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3(9):67-70.
[4]任玉兰,江蓉星.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提升学科知识服务能力对策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4):6- 8.
[5]李馨,裴丽,张宏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调查分析[J].情报探索,2013(6):123-125,129.
[6]程茜,李文林.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依托科技查新设立学科馆员的实践[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5): 18-20.
[7]刘英杰.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重点学科知识服务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23):16-18.
[8]杨军辉,刘仙菊,郭乐,等.浅谈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38(1):50-52.
[9]尚文玲,高宏杰,孟凡红,等.数字时代中医药图书馆知识咨询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3,8(8):91- 92,95.
[10]郝或.中医药高校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6):10-12.
[11]龚亦农.四种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的比较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3(11):60-62.
[12]孟凡红,万芳.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3-6.
[13]孟凡红,范为宇,张华敏.构建基于用户需求的中医药电子资源保障体系[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5): 432-434.
[14]湛估祥,陈界,刘传和,等.医学图书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07.
[15]钱力,张智雄,邹益民,等.信息可视化检索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实践[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4):74-78.
[16]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本馆最新动态[EB/OL]. [2014-03-20].http://lib.cintcm.ac.cn:8001/.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braries
Meng Fanhong, Zhang Huamin, Li Shasha, Lang Lang, Sun Haishu, Shang Wenling*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This article overviewed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libraries, including information service condition, digital resources, service content, service mea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igital network environment, TCM libraries are innovating service mode for adapting to the demands of the era development.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is developing towards digitization, networking, knowledge and individualiz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and model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ference service network, knowledge service disciplinization, mobile library services, digitalization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service.
information servi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brary;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5.007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8FY120200);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ZZ070326)
孟凡红,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中医药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E-mail: mengfh@hotmail.com
通讯作者:尚文玲,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E-mail: 641148788@qq.com
2014-03-25
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