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的路径

2014-02-05唐大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传统体育

唐大鹏

(河南农业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较为活跃的发展态势。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较广,在古代传统体育、游艺、杂技统归百戏,三者关系十分密切,许多项目是交叉的,都属于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之列。中原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名目繁多,范围较广,杂技与竞技类项目、传统舞蹈类项目均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体育元素,除了我们熟知的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一些杂技项目(如东北庄杂技等)和地方民俗活动(如打铁花、东西常骂灶火、丁河高台、跑帏子等)特点鲜明,集杂耍、技艺、舞韵为一体;一些省级文化遗产如苌家拳、岳家拳、心意六合拳等和市级文化遗产项目(如罗汉拳、九宫八卦阵等),其推广普及程度虽不及少林武术、陈式太极拳,但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和带动,在省内的发展也是熠熠生辉。然而,这些项目因地域、历史等因素影响制约,仅在地方小范围开展,大多作为一种自发的民间文化活动在当地流传、传承、推广,没有市场的介入,也没有列入地方发展规划,暂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相当一部分。因此,大力发展传统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战略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体育文化遗产是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的创新驱动力

1.促进区域文化发展模式创新

文化产品和服务既要有标志性的经典项目,又要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不断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的换代升级。[1]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体育文化产业优势是当下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遗产作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同时也是具有文化特色的市场消费项目。

目前,中原地区传统体育项目在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传统武术演艺品牌“武林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及节庆旅游品牌世界传统武术节、中国国际武术杂技艺术节、河南国际少林武术节、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中国侠文化节等。这些项目的商业开发和利用既是市场优势转化,也是文化发展的创新,不仅影响了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影响着体育消费心态和趋势。同时,通过产业化的带动辐射,也使不少地方成为有一定影响的旅游产业区域,比如登封、焦作陈家沟等,使文化优势转化为区域产业优势,甚至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是通过市场渠道转化为健康优质的文化产品,将产业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加快其产业化步伐来实现的。

2.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和推广

体育价值观是个人或社会对体育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与判断,它控制着体育的发展方向[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开始追求身心的双重享受,从以往对人体健康认识的单一生物学模式转变为身心双重享受的模式。群众对体育的认知转变,同时也带动了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和关注,对传统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是河南特色文化遗产项目,传统体育的传承推广是河南体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例如河南省文化厅和文物局主办的 “文化遗产日”河南省主题活动启动仪式(非遗专场)中开封石锁、二鬼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展示;由文化部主办的“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活动”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传人陈正雷大师携弟子进行展示。这些活动具有多种传播途径,因而逐渐被大多数人了解和熟知。然而,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传统体育文化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对项目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认识不足。只有通过对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将健身的理念不断宣传,使人们真正意识到传统体育的价值核心,才能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作用,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3.推动城镇生态文明建设

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方位的生态化构建。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核心的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一直以来,民间是传统体育项目产生、传播的土壤。它们散落在民间成为传统文化的缩影,为普通农民或城市一般居民掌握,形成民间自发性的传播,大多项目既可以在农村发展也适合在城市推广。现阶段,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和务农采摘旅游等已成为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的一种形式。通过大力发展古镇古城民俗活动、地方传统技艺和游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传统体育旅游活动,丰富了生态文明发展形式,进一步推动城镇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中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困境

1.群众认识不够,缺乏动力

虽然现代社会居民富裕程度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但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一些健身活动上,并没有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会关注其内涵。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们对于传统体育的了解还不够,还有不少人认为体育运动就是体育的全部,而传统文化中不存在体育活动。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开发的文化符号有待于更多人理解认识。

不仅仅是普通居民对传统体育认识不够,甚至一些基层部门在管理当中也认为体育仅是体育部门或教育部门的事,文化遗产是文化部门的事,两者关系不大,割裂开来看问题、处理问题;各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了条条框框的对口管理,在没有明确的归属情况下,对体育文化遗产置之不理,尤其是在基层宣传推广中主动性较差,政府部门介入较少,造成群众对传统体育项目认识较少,不能充分认识到推广普及的重要性,阻碍其健康发展。

2.资源条件匮乏

“空间、设施、形式、组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的重要因素,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软硬件资源:硬件包括了场所、资金、活动形式、市场宣传开发等;软件包括了文化理念、大众需求、市场消费心理等。中原传统体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软硬件资源条件作保证。尽管近些年来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保护的投入资金每年都在增加,并且在地方政府和基层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在各地铺开,但是与河南省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经费的人均占有量还是相当低,与公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反差较大。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是大部分地区缺乏充足而固定的经费渠道,对政府依赖性还是很强,设施、场所不固定,套用名目、非法获利的不规范开发现象经常可见。同时,组织者、指导者、传播者队伍建设也比较薄弱,如何落实规划,如何发挥好队伍的作用等关键问题都未经深入思考,而这些问题不是仅靠政府补贴经费就能解决的,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宽松环境,及时出台扶持政策和管理法规。在这种松散放任的状况下,居民们很容易失去对传统体育的正确认识,资源储备和居民文化需求严重失衡,加剧了文化环境的恶化,使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阻碍了文化传播系统的正常运行。

3.保护传播机制尚待完善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设立了保护机构,但是基层保护机构仍然很不健全。一些保护的法律法规尚未正式出台或还未规范完善,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纠纷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一些措施和规定过于空泛,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针对性差,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保护人员不能在工作过程中很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计划、发展措施仍未能纳入中原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体规划中,非遗保护机构大多是现行的主管文化的相关单位,或者是在政府引导下依托社会力量成立的相关协会,与各地方体育、教育专门机构并没有太多的交集,责权并不明晰,因此,在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效率低下,执行力度差,专项人才队伍建设也有待落实。收集、调研、记录、存档、运行、人才培训等工作都还不规范,保护措施与技术相对单一,没有形成相对系统规范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制。

保护机制中的教育环节发展尤其滞后。首先,掌握着传统技能的传承人找不到可以依靠的稳固的传授群体,迫于生活、经济等方面压力他们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谋生上,许多独特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其次,社会教育和宣传跟不上,受众范围较小、气势不盛、影响力有限。学校教育普及程度跟不上,学生们在学校往往接受现代体育项目的较多,传统体育接触少甚至没有,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大学教育中没有专门的学科支撑,传统体育与文化遗产相交叉的课程缺乏,不能培养文化遗产传承所需社会人才。

三、中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的路径探析

1.以社区体育为本位,提高社会认知度

要通过有效手段让政府和社会各层次人群自觉了解传统体育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加以促进和约束。比如降低非遗项目结社结会的门槛,降低组织基金会的门槛,减免、降低税收以及提供融资、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以前传统体育有各式各样的协会,也有组织行业组织的,都是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依靠社会资助生存,有些维持了一百多年。[4]目前,河南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城市管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回归,社区将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和休闲的基本单位,以地缘为基础的社区体育将成为新世纪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社会对社区体育的价值定位,也应该由社会目标向个人的自我满足与个人的身心发展方向转移。[5]现代体育已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部分,在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时,已习惯运用体育符号来诠释一些社会价值特征。因此将传统体育带进城市社区、新农村社区,对促进体育和文化和谐发展,促使居民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尤为重要。 要想让体育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充分发挥出自身价值,必须在认识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文化主体要全力灌输传播意识和传承思维,以不改变传统文化特色为原则底线,在群众思想中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观。

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提高了,自然就有了培育发展的土壤。以地域文化为特色,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增强居民体育意识,扩大传统体育的影响力是开掘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一要改变小农意识文化观念。小农意识文化观念的特点是目光短浅,小富即安,保守吝啬,惧怕变革。二要更新计划经济文化观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的政治性因素被无限放大,文化单位没有竞争观念,没有经营意识,没有成本分析,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价值不能有效开掘,所以文化资源闲置与浪费严重,守着文化富矿过穷日子。[6]

2.以非遗开发为契机,构建体育产业开发体系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和一些地方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出台,为了避免体育文化遗产开发的重复性和盲目性,必须建立科学可靠的体育产业开发体系。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对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河南省的传统体育产业应围绕“以推广普及为基础,以传承开发为核心,以休闲健康为重点,以人文体验型生态旅游等为特色”的产业体系来构建。

一是以观光型生态旅游与地方传统体育特色相结合。这种发展方式是以“观”为核心,观光型生态体育是现阶段中原经济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保地方自然环境、传统建筑、遗址、农耕风光不遭受破坏的基础上,以旅游观光为契机,使观众广泛接触传统体育文化遗产,通过了解自觉接受传统体育项目,自发学习和推广传统体育项目。这种模式在丰富了旅游开发模式的同时也可以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结构,使体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找到了最佳结合点,是现代化的生态体育开发模式。

二是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播推广,重点是提高人们的休闲健身意识,使之成为一种有别于城市喧嚣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依托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自然历史价值,使其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相结合更能迎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三是加快建设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专属发展路线,形成河南省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核心区域。同时,要大力发展俱乐部、健康养生群众团体、表演团、生态旅游度假村等各种形式的文化项目(团体),形成能够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河南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传播推广体系,完善休闲服务功能,丰富全民健身途径,培育和扩大市场。

3.规范传统特色文化市场建设

文化不仅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还有消遣功能,是可以拿来消费的。也就是说,民族传统体育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7]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有其特有的发展形式,不能功利性地模式化、框架化,在发展中必须把握其文化的价值本位。目前,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资源占中原地区文化市场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如何进行规范管理是关键。现阶段,发展应当注重规范化管理,在市场中主动寻找文化建设规律,不断完善规范,利用传统文化这一特殊元素创造性地开展文化市场建设。

目前,少林功夫、太极拳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开发方面已形成规模。政府利用举办“中国少林武术节”等活动和旅游观光等多种途径带动了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然而,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原地区,还有很多小有名气的省市级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亟待开发、传承下去,如郑州的苌家拳、洛阳的心意六合拳、焦作的小尚炮拳、月山八极拳等竞技类文化遗产,虽然在当地有一定规模,但在省内外知名度并不算高。但这些资源的开发潜力还是很大的,可以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外国游客来观摩、游览,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和竞技比赛来宣传推广它们,使人们将游乐的目标逐渐集中在对文化历史、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运动休闲的亲身体验上。通过休闲旅游这种形式,最终使民族体育能够成为吸引游客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将体育文化遗产打造成为中原地区的一项经济收入可观的新型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完善传统体育文化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变。

此外,要发挥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还可以一方面大力吸引文化企业进行投资,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开发,在传播和推广上下工夫,打造特色品牌,利用各种渠道扩大居民了解度和参与度,着力推进各种地方文化团体和民间体育协会组织的规范化。另一方面,政府文化、体育管理部门要主动规划、参与指导各种地方文化团体和民间体育协会组织的合作,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鼓励民营资本进军文化产业,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参考文献:

[1]民革河南省委员会. 设立中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J].协商论坛,2011,(11): 30.

[2]王凯珍,李丽莉,李相如,等. 北京市第 2 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4):1-5,31.

[3](美)阿尔多·李奥帕德.沙郡年记[M].吴美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康宝成. 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孙高峰.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 ,(4):460-463.

[6]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课题组.河南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若干思考[J].学习论坛,2010,(11):60.

[7]佟小玲.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价值探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31.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传统体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活态文化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