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微创新
2014-02-05隋佳源
☆ 隋佳源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多媒体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时空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具有更灵活的选择性和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与之相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笔者通过深入小学课堂调研,切身体会到信息化课堂教学不仅促进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在学习方式上,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高效地获取信息。但被人们一直看好的信息化教学,同样存在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由于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内涵理解不到位,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把学生感觉好玩作为课堂的价值追求;过度依赖CAI课件,投影仪彻底取代黑板,教师自从使用多媒体后就很少或者根本不用黑板;课件的制作欠缺原创性,内容东拼西凑,没有结合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难以理解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寻找应对这些具体问题的策略。
本研究引入了一个科技名词“微创新”。“微创新”在科技术语中的意思就是不断改进用户体验以满足用户需求。互联网上的“微创新”规律有两点是很关键的:(1)从小处着眼,贴近用户需求心理;(2)快速出击,不断试错。“微创新”也就是在不断“改进——验证——改进”中让用户对产品更加满意。在小学数学课堂的信息化教学中也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来验证之后再改进,类似于科技中的“微创新”,故称之为教育“微创新”。教育微创新理念的倡导者陶西平先生提出“微创新鼓励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大胆进行实验,在实践中验证设想,在实践中完善方案,在实践中发现规律”。[2]小学数学课堂需要微创新来适应具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一、引导学生思考,注重课件实用性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静交错,感染力强,但只有活跃的气氛而没有学生摒神思索的课堂是不健康的课堂,要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注重课件的实用性,摒弃花哨的形式,防止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从问题出发进行微创新来改进课堂,要求教师能够全面分析自己的教学工作,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教科书的思维的天地,更多地让学生享受思维的快乐,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在教《认识图形》[3]一课,有教师反映在讲解这一课过程中,课件中出示各种各样的图形,有一些是生活中的、有一些是学校中的。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强,在饶有兴趣地观察这些图形时,也会分散精力去讨论生活中、学校中的别的问题。讨论虽然很激烈,课堂效果很好,但一堂课下来很难达成教学目标。《认识图形》这一课跟七巧板有很大的渊源,对于七巧板产生的历史,教科书是以文字为主要呈现方式,这时教师就可以把有关文字、图形、声音等新资料进行整合,结合教学模具,再利用CAI课件进行展示。学生在教学中的感受和体验越来越多。既没有偏离教学的内容,还引入了很多数学史的知识,填补了教科书中的不足。因此,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因课制宜,不要盲目地追求形式。
二、转化师生角色,创建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微创新,需要教师搜集更多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不断反思之前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游戏、演示、情境重现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微创新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进而创建更为民主的、活力的课堂。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4]时,教师可以根据这节课的特点,在课前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例如:怎样获取与“轴对称现象”有关的信息,怎样搜索“对称图形”的图片等),让学生围绕“轴对称”这一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只有在自主学习环境中,学生懂得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合理创建教学情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教学《图形的平移》[5]时,“图形的平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像对称图像那样容易用到具体的图片进行表示,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可以具体感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课件去体验平移。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反思教学实践,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方法有机融合
信息化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有些教师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把多媒体CAI课件作为改进教学方式的“万金油”。学生在声、色、光、影的来回转换中,应接不暇,与教师的互动越来越少,课堂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了感官体验上。“微创新”就是要通过不断的“教学——总结——创新——应用”模式循环去探索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最佳结合方式。传统教学手段中,黑板和教具模型是不得不提的两个辅助工具。教师边讲边板书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记笔记,方便课后查漏补缺;模型教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亲自动手操作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只有在继承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反思,进行课堂教学的微创新,才会使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发挥出最大功效。例如:在教《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6]时,学生往往对运算律这一难点掌握不好,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而利用CAI课件与黑板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突破这一难点。先在CAI课件上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试判断每题的运算顺序,依次把学生说的用彩色线条标出,并判断正误。随着幻灯片的不断更换,结合黑板板书给出相关知识点,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计算机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协同运用,促进了课堂状态和谐化,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1]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8
[2]访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学校教育需要微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3-12-14(3).
[3]宋乃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宋乃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宋乃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宋乃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