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抓住三大突破口
2014-02-05俞峰
☆俞峰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江苏海门 22615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升,最为关键的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与学生的思维触点、思考的切入点、行为动机的趋向等相一致或者不相抵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的高效率,并有可能实现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升。笔者认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主要抓住这三大突破口。
一、正视差距,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由于高中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学习方式、知识结构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此外,由于不同学校所使用的软硬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形成了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具体到实践练习中,有些内容学生不用教就懂得信息技术中一些内容的操作和使用,而一些内容是学生学了三、四遍甚至更多都无法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求。比如:互联网的使用练习,一些学生可以迅速地发邮件,完成远程登录、信息浏览等要求,而一些学生目前的水平仅限于使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依然使用统一化教学的方式,在教学单一和学生大量练习时间被浪费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就有可能被挫伤,这也是影响课堂效率提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将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程度、存在的障碍、出现障碍的原因等作为因材施教的基础。
二、灵活导入,不断激发参与兴趣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侧重于动手操作和练习。因此,学生应随着教师讲解的节奏不断地变换思维,不断地释疑解惑,这样教师和学生可以进入“共同起舞”的状态。以《动画制作》教学为例,在问题的导入中教师可以提出:(1)你们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为什么喜欢?(2)动画片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如何操作?(3)动画制作的原理是什么?此类问题的提出,将本堂课的内容和目标开门见山的引出,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就会更为明确了。由于动画的制作较为复杂,课上可以将需要讲解的内容使用分段、分层的方式来进行分解,比如:《动画制作》需要介绍动画原理和动画分类等基础知识、对FLASH动画进行初步的了解、尝试练习基本动画的制作。那么,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此三部分就可以继续分解,并根据教师的课堂需要灵活调整。就动画基础知识的识记而言,枯燥的理论知识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教师可以在课下或者课上随机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并在效果展示的过程中趁机为学生介绍动画的相关知识,这种视觉、听觉连动的方式,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效果自然高于枯燥的理论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学生的兴趣并非单凭一次导入就能达成激发的效果,就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新鲜的素材,如基本动画制作阶段,借助互联网的强大搜索功能,一些简单动画制作视频可以被搜集出来,随机进行播放配合学生动手操作模仿的形式更能吸引学生。以及信息编程、软件应用等内容就可以在机房中进行操作展示及讲解,而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及网络是如何工作的等内容就不适合在上机课上使用。因此,在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之初,教师必须为学生理论和实际操作难易程度进行明确的划分。以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为例,在对于《信息的集成与交流》、《建立主题网站》等而言,在课前教师就可以制作ppt课件来做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如:什么是网页、网页的特点、网页架构等,对于可以手动搭建的东西,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查找相应的动画制作的课件,插入到课程中来,学生在听教师讲解时就可以更为真实地看到具体操作方式,以建立起初步的感官体验。当然,教师也可以边讲解边动手示范。比如:先认识表格信息,再按照信息的获取方式来发掘信息并获取相应的网络知识,而对于信息智能化的加工等方面,则可以放在最后加以练习。
这种对讲解要求进行先易后难的分解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为教师的后续讲解进行铺垫,当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了充分地了解并可以掌握其规律时,教师精选教材和内容并适当地进行扩展和创新,这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具体步骤可按照教材知识点的提炼预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之后按照信息概念——信息获取方式——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集成——信息交流等发展规律进行有效梳理和讲解。针对每章节内容也可以就是否具有上机的必要性、是否适合在课上讲解、是否需要学生自行探索、是否需要重复练习、是否需要拓展等来不断地分析和总结。这种教学方式既确保了教学内容更为丰厚,又能促进课内外教学效果的拓展和延伸。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已成为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重点,诸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三种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在实际的应用中,随着教师专业技术的拓展和教学方法的优化,还将会发掘或开拓出更新、更高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