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机制探究

2014-02-05江雪茹

淄博师专论丛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载体

江雪茹,李 巍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江苏 无锡 214153)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机制探究

江雪茹,李 巍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江苏 无锡 214153)

在高校,依据“大思政”教育观,整合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做到在指导思想上全员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全过程贯通,在教育载体上全方位连接。基于此,需要从组织机制,管理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思政资源整合机制,拓展思政资源整合的实施路径,以期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目标。

大思政;整合机制;路径

思政教育从来就不是孤立性的实践活动。从系统论角度分析,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于三大系统之内,即社会环境系统,教育体制系统和高校内部思政教育环境系统。高校内部思政教育环境系统内,思政资源非常丰富,如何整合并有效运用全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优势资源,成为当前许多高校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通过一些有效探索,“大思政”教育观逐渐形成。“大思政教育,就是整合高校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通过思政工作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思政队伍、教育内容、思政教学与考试方法等各方面的整体改革与系统优化,实现全校思想教育的最大合力、最大的作用力。”[1](P12)以“大思政”教育观为指导思想,许多高校都在推进思政教育改革,整合校内思政资源,推行制度建设,以期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根本目标。

一、“大思政”教育观的形成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加之高校一度推行校长负责制,淡化了党委对思政教育领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出现了思想困惑、信心动摇、情绪消极、队伍不稳、工作波动甚至出现重大挫折的局面。[2](P24)为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作用,从1990年开始,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连年召开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明确强调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指出高等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紧接着,对高校思政工作作了部署,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但此时的高校建设,正处于大变革大改组时期,尤其是高校的兼并和扩招,使得大学生学生数快速增加,加大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难度。

新世纪来临之后,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出现了一些薄弱环节,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从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等方面,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又联合发布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简称“05方案”),同时还颁发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三年后,2008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简称“08方案”)。中央16号文件、“05方案”和“08方案”,三份文件在宏观上明确了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规定了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微观上就思政课课程设置、学科研究、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部署,尤其是提出了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为积极响应中央文件精神,高校适应形势变化,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整合校内思政资源,形成合力,有效地完成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任务,“大思政”教育观由此出现。“大思政”教育观的具体落实,基本都是“从领导组织机构一体化、师资队伍整体化、课程建设综合化、育人资源统合化四个方面,构建全员参与、时空延展、体系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整体提升”。[3](P120)之后,各高校在推行教育实践上,教育方法不断改进,教育手段不断推陈出新。

二、“大思政”教育观的落实,需要整合高校内部思政资源

高校内部思政资源非常丰富,从作用形式来看,划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从载体来看,划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精神资源;从教育内容来看,划分为方针政策的资源,课程资源和实践资源。“大思政”教育观,需要高校在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下很多功夫,尤其在协调各方面要素,整合各类资源以形成思政教育合力方面,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全员育人需要统一思想,规范行为

全员育人,是对高校思政人力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全员育人需要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否则,教育效果会因教育主体言行失范受到削弱。根据中央第16号文件精神,高校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是整个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基本都建立了一支以思政专职教师为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为主体的专兼结合,学历层次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素质较为过硬的大学生思政工作队伍。他们在学生中积极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修正其一言一行。但大学生思政教育绝不是党政工团的事,而是全校教职员工共同的职责。如果全校教职员工不能统一思想、规范行为,教育效果将会消减,甚至会出现相互抵消的局面。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确实存在一些教师,其言行对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不能客观看待现实问题,在课堂上时常发表一些较为偏激的言论,甚至是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观点;在校园里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能起到“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这些言行扰乱了学生的思想,传递出的“负能量”,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做到全员育人,统一思想是第一要务。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里,“其内部构成包含着目标、内容、队伍、原则、方法途径、环境及内部组织管理等要素”,[4](P230)这些要素中,核心是目标,其他要素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服务。但是同时,每个要素都包含着具体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之间不是彼此割裂,而应相互关联。在中央第1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了高校思政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这就要求大学教育,首先要把全校教工思想统一起来,在全校教工中强调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意识,明确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使他们认识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另外,还要规范教职工的言行。大学生思政资源的作用形式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包括理论灌输、宣传教育、疏导分析、榜样示范、批评教育等方法,隐性教育是渗透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高校的隐性教育主要包括学校文明环境的打造,文化环境的熏陶和高效科学的制度建设。上述教育内容的完成,教育方法的改进以及教育环境的打造,不是党政工团能独立完成的事,它要求全校教职工都要积极参与,要让他们明白,无论是教书、管理还是服务,都要始终如一贯穿着育人理念。教工的一言一行,都要体现正能量和传播正能量,要着眼于塑造学生良好综合素养,尤其是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只有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大思政”的教育才能真正得到贯彻,全员育人才能真正实现。

(二)全过程育人需要内容贯通,相互衔接

校内思政教育内容,主要划分为方针政策的资源,课程资源和实践资源。无论是政策的宣传还是理论的灌输,其目的都是改变大学生的思想并落实到行动上去,这样就形成了高校思政资源三大系统内部的逻辑关系,即:政策的宣传是引领,是确定思政教育的大方向,理论的宣讲拓宽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大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而第二、第三课堂是将理论投入到实践,思想转化为行动,到实践中去验证去提升。具体说来,在三个课堂中既要完成规定动作,“必须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反映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积淀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必须反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精神”,[4](P231)同时又要完成自选动作,即能有效缓解大学生思想矛盾、心理困惑、情感困扰等实际问题。这些内容构成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个彼此衔接、相互渗透、有机联合、协同发展的内容体系,为完成这些教育内容,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组织机构、教学运行机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过程育人需要教育内容融汇贯通,否则,教育效果因教育内容的孤立而受到削弱。高校的思政教育贯穿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在组织机构、教学运行机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机制,这样的建构相对来说比较完备,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功能互补作用。但在具体教学运行过程中,因岗位职能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他们之间少有沟通,单独运作,思想教育内容孤立,无法得到有效连接,思政教育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紊乱,教育得不到融合贯通。结果,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惯常的问题:一是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二是过程的丰富和效果的式微。这较大地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也远远达不到中央第16号文件对思政教育效果的要求。

(三)全方位育人需要关联载体,联动配合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能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5](P9)在高校,承载思政教育的载体大致有三类:课程载体,文化载体和新兴载体。载体应该彼此关联,否则,思政教育因教育过程的割裂而受到削弱。

在思政显性教育法中最重要的“灌输法”依托的主渠道就是思政课和党课等课程载体,通过课程载体,党的方针政策得到及时的传播,党的理论得到系统的传授。文化载体包括物质文化,管理文化,活动文化和行为文化,这是思政教育隐性教育法依托的主要载体,它是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触动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从而自觉不自觉的,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道德境界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论坛、QQ、飞信、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已成为他们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新兴载体就是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创造出能承载更多教育信息、操作性更强的载体,它不仅能及时探索发现、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而且能以更加生动和细微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即时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改变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目标。

虽然思政教育载体表现形式各异,但他们集中指向的目标是共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贯穿于它们之间,所以各载体之间切忌相互割裂,各自为政,而应该彼此联动,相互配合,以达到功能互补的作用。

三、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机制实现路径探究

自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来,各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绝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并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等等。但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到学校的一面墙,一个标语,大到学校的教风学风和规章制度,都是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育理应站在系统论的高度,协调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以保证高校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目标。

(一)改革组织机构,明确目标任务

许多高校都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组员包括宣传部、人事部、教务处、团委、学生处、思政教学部和后勤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机构成立,但思政目标任务跟以前相比并无变化,各部门依然按照各自的岗位设置,进行着惯常的工作安排。党委书记经常是听着宣传部门的汇报,读着工团部门的总结,人事处依然是在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上作着调整,教务处依旧着眼于思政课教学计划的制订。对很多部门来说,大学生思政教育依旧是处于“说起来重要、写起来首要、做起来次要、投入起来不要”的局面。

基于上述情况,高校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工作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各二级学院的主要负责人都要加入工作组,全校思政工作由党委宣传部统一协调。宣传部可根据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再根据学校各部门及二级学院的实际情况,分解任务,细化目标,制定出各部门年度思政工作任务。各部门在完成任务时,如出现困难,交由工作组研究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确保全校大学生思政建设思想能贯彻,思路不走样,目标早实现。

(二)改善管理机制,整合育人模块

思政课教学有别于专业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内容完成,知识传授完毕,教学任务也即完成。但思政课教学内容传授完毕,思政课教学才完成了一半,另一半是如何将知识传授转化成思想的提升和行为的改变。因此,不能单纯的将思政部看作教学部门,它可能是教学和管理兼而有之的部门。另外,在评价机制上,也不能单纯用完成知识传授来衡量它的教学效果,所以,思政部管理机构隶属于宣传部可能更适合,这样,学校内部,党政工团学政出一门,有利于推行育人模块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在党委宣传部统一部署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可根据育人载体分为三个模块,即思政课模块,校园文化模块以及新兴媒体模块。这三个模块,以党政工团学为主导,相互联动即可完成大部分的工作,涉及到其他部门的工作,如校园人文景观、楼宇公共空间环境营造涉及到后勤集团,人性化知性化的管理制度文化涉及到学校相关部门,校园网站网上论坛等新媒体涉及到现代教育技术等部门,由宣传部牵头联系,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另外,由宣传部统一部署,能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能最大程度地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三)建立评价机制,总结育人效果

有目标任务要求,就应该有成效成果反馈。教育成果反馈不能停留在汇报材料中总结经验反思过程,教育工作的整改,也应有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验收,因此,建立评价机制非常重要。按照学校思政教育建设的目标要求,学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应定期对各部门思政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一般一年一次),对完成任务情况较好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完成情况不好或工作不到位的给予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甚至是惩处,同时要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工作布置提供有益的参考。

“大思政”教育观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既提供了方向,也提供了指导。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高校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本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同时积极整合各类思政资源,顺应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1]叶锦文.构建校本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2]骆郁廷.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08,(10) .

[3]杜伦芳.整体视野下“大思政”教育模式构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4]徐锋.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胡安波)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within colleges needs complete unity in the guiding ideology, the cut-through of the whole process in education content, and all-round connection in education carrier. Based on this, we need to build an integr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echanism,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expan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system; path

2014-01-21

江雪茹(1972-)女,安徽芜湖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巍(1969-),男,江苏徐州人,哲学硕士,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科技处副处长,主要从事生态哲学研究。

G641

A

(2014)03-0029-05

注:本文为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13JSJG45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载体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