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郊的“穷苦”情结探析

2014-02-05

淄博师专论丛 2014年3期
关键词:孟郊东野韩愈

李 锋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淄博 255130)

孟郊的“穷苦”情结探析

李 锋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淄博 255130)

在唐代诗人中,孟郊是著名的“穷苦”诗人,这苦不仅体现于他的生活经历中,还体现于他的诗歌创作中,从而凝结成了一种浓浓的“穷苦”情结。

孟郊;创作;穷苦;情结

最初“结识”孟郊是他那首流传甚广的感恩母爱的诗歌《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后来才知道在这首诗歌的诗题下面有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原来,孟郊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与其母裴氏相依为命,他想报答母亲,可自己总也没有能力与机会,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于是便把母亲迎来孝敬。后来,母亲去世,他也就辞官不做。从中可以看出,孟郊是一个孝子。

作为孝子的孟郊,命运却对他很不眷顾。孟郊的一生与“穷困”为伍, “不幸”连连,其创作也“苦不堪言”,致使他的诗歌中散发出了一种浓浓的“苦味”。

据《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孟郊”本传载:“初隐嵩山,称处士。性介,少谐和。”说明他是一个耿直、不合世俗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唐代是出了名的“穷苦”诗人。

孟郊的“穷苦”首先体现于他的生活经历之中。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唐诗纪事》卷三十五《孟郊》言:“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作诗曰:‘食斋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其穷也甚矣。”

孟郊“穷苦”的经历主要源于其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接连丧子,以及科举屡试不第、仕途艰辛等。

先说幼年丧父。孟郊到底在几岁失去父亲,目前已经无法考证,但我们知道孟郊兄弟三人都是由其寡母抚养成人。家中之“穷苦”可想而知,当然,这也是其如此孝顺母亲的原因。对此,韩愈曾称其:“行古道,处当世;无田而衣食,事亲左右无违:足下之用心勤矣,足下之处身劳且苦矣。”(《与孟东野书》)信矣!

再说中年丧妻及晚年接连丧子。孟郊先后娶过两位妻子,其中第一位妻子不幸病逝,为此,孟郊曾写过一首《悼亡》诗,以此来抒发“悲苦”之情。诗中写道:“山头明月夜增辉,增辉不照重泉下。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朝云暮雨成古墟,萧萧野竹风吹亚。”这位妻子为孟郊生过一个孩子,但十几岁便夭亡。虽说后来又续娶郑氏,但郑氏在晚年为孟郊接连生下的三个孩子却一个也未“养活”。为此,其好友韩愈写下痛彻心扉的长诗《孟东野失子》,并在诗前小序中这样写道:“东野连产三子,不数日辄失之,几老,念无后以悲。其友人昌黎韩愈惧其伤也,推天假其命以喻之。”其时的孟郊已近六十,晚年接连丧子,痛苦自然无以言表。他一连串写了《杏殇》诗九首,把自己的悲情苦意一下推向了极致:“地上空拾星,枝上不见花。哀哀孤老人,戚戚无子家。”(《杏殇》其二)“垂枝有千落,芳命无一存。谁谓生人家,春色不入门。”(《杏殇》其五)“声死更何言,意死不必喈。病叟无子孙,独立犹束柴。”(《杏殇》九首其八)。

最后说孟郊的科举与仕途。据资料表明,一生中,孟郊曾有三次科举经历。华忱之《唐孟郊年谱》载:“贞元七年,东野四十一岁,秋,东野于湖州举乡贡进士,旋往长安应进士试。”从此开始了从41岁到46岁的三赴长安应试生涯。这里,我想到了晚唐诗人曹邺,他在长安考了十年才考中,曾写下了“歧路不在天,十年行不至”(《杏园即席上同年》)的句子。为此孟郊也写过不少的落第失意的诗。明胡震亨说过:“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以名场事入诗,自孟东野始。”[1](P275)而据(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八云:“孟郊《落第诗》曰:‘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再下第诗》云:‘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下第东南行》曰:‘江离伴我泣,海月投人惊’愁有余矣;《下第留别长安知己》云:‘岂知鶗鴃鸣,瑶草不得春。’,《失意投柳侍御》云:‘离娄岂不明,子野岂不聪?至宝非眼別,至音非耳通。’,《叹命》云:‘题诗怨还怨,问易蒙复蒙。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怨有余矣。”而当孟郊看到比自己年少的李观进士及第时①,不禁慨叹道:“……昔为同恨客,今为独笑人。舍予在泥辙,飘迹上云津。卧木易成蠹,弃花难再春。何言对芳景,愁望极萧晨。埋剑谁识气,匣弦日生尘。愿君语高风,为余问苍旻。”(《赠李观》),于是不由发出了 “死辱片时痛,生辱常年羞”(《夜感自遣》)的悲鸣。唐贞元十二年(796),孟郊才终于进士及第,此时他年已四十六岁。于是孟郊写了那首著名的《登第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认为考中进士就可以走出“穷困”之境。但直到他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可是,诗人孟郊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所以县令的薪俸他只能得到一半。所以,尽管做了官的孟郊直到去世,生活依旧穷困不已。

在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中曾这样说:“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喜自为穷苦之句。孟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乃是都无一物耳。又谢人惠炭云:‘暖得曲身成直身。’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他不是什么贪官酷吏,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为此韩愈很佩服他,赞扬他“行身践规矩,甘辱耻媚灶”(《荐士》)“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作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何由逢”(《醉留东野》),“内外完好,色夷气清”(《贞曜先生墓志铭》)。刘叉也夸赞过他:“寒衣草木皮,饥餐葵霍根。不为孟夫子,岂识市井门”(《与孟东野》),而孟郊自己也在《列女操》中这样表明心迹:“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64岁那年,孟郊得暴病而死,当时无钱下葬。据《唐才子传》卷五“孟郊”载:“(郑)余庆给钱数万营葬,仍赡其妻子者累年;张籍谥为贞曜先生,门人远赴心丧。”韩愈替他撰写了墓志铭。后来他的好友贾岛更是写了三首诗来追念和自己同病相怜的朋友:“身没声名在,多应万古传。寡妻无子息,破宅带林泉。塚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故人相吊后,斜日下寒天”(《哭孟郊》)“兰无香气鹤无声,哭尽秋天月不明。自从东野先生死,侧近云山得散行。”(《哭孟东野》)“生前品位低。葬时贫卖马,远日哭唯妻。孤塚北邙外,寒斋中狱西。集诗应万首,物象偏曾题。”(《吊孟协律》)这是对其“贫苦”境遇的深深同情,同时也是对其“人格”“文格”的赞颂。正如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孟郊”条所言:“郊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也如韩愈所描述的:“人皆余酒肉,子独不得饱。才春思已乱,始秋悲又搅。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名声暂腥膻,肠肚镇煎熬。古心虽自鞭,世路终难拗。”(《答孟郊》)。

同时,孟郊的“穷苦”还体现于孟郊的创作之中,因此,他曾被后人称作“苦吟诗人”。 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言孟郊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掏擢胃肾”。孟郊的悲剧命运和忧患人生,可以说是造成其“苦吟”的心理基础,也是其“穷苦”情结的外化。孟郊曾言:“忧人成苦吟”(《送别崔寅亮下第》)。而“夜学晓未休,苦吟鬼神愁” (《夜感自遣》)“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送卢郎中汀》),就是他创作的真实写照。因此,(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云:“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观其句法、格力可见矣。”郑振铎说:“他没有写过什么很长的诗,但各个字都是出之以苦思的。他喜写穷愁之状,喜绘寒饥之态。”[2](P299)而这与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生活常常处于饥寒冻馁之中息息相关:“秋更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秋怀》十五首其四)。于是他把这“穷愁孤苦”毫无遮拦地倾诉于他所写的诗歌中,将生活中的磨难转化为诗味的“苦涩”与“寒意”,而且描绘手法达到了绝顶出奇的程度,这在唐代诗人中极为罕见。于是我们在《苦寒吟》中看到了一幅令人震惊的奇异场景:“天寒色清苍,此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无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奋正阳。苦调更何言,久吟成此章”;在《饥雪吟》中听到了他凄凉的悲鸣:“饥乌夜相啄,疮声互悲鸣。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在《寒地百姓吟》中触摸到了让人心痛的画面:“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在其晚年的《老恨》中仿佛又望见了一张孤苦伶仃的面影:“无子抄文字,老吟多飘零。有时吐向床,枕席不解听。斗蚁甚微细,病闻亦清泠。小大不自识,自然天性灵。”孟郊就是这样“苦苦地写诗,必然要道出人所未道,刻意追求新词语,用过去诗中少见的僻字险韵与生冷意象;而心理的压抑、不平,使得他所追求的新的语言表现多带有冷涩、荒寞、枯槁的色彩和意味,从而尽可能把内心的愁哀刻画的得入骨和惊耸人心。”[3](P137)同时“他往往以自己那抑制不住的凄苦情思去附会外物,让外物也成为具有悲怆情思的生命。”[4](P128)

宋代刘攽《中山诗话》云:“孟东野诗,李习之(李翱)所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可知音。”真可谓一语中的。

英国诗人济慈说过:“英国产生了世界上最好的作家,一个主要原因是英国社会在他们生时虐待了他们。”②孟郊何尝不是如此?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云:“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孟郊,一个“穷苦”的诗人,在极端“穷苦”的环境下,完成了世上最动人的文字。他让人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穷?什么是苦?欧阳修说 “穷而后工”③。宋朝的苏东坡《读孟郊诗》曾云:“诗从肺腑出,出辙愁肺腑”,就是化不开的“穷苦”情结,让孟郊的诗中布满了“穷苦”之情,“穷苦”之态。同样是宋代爱国诗人的李纲在《梁溪集》卷九《读孟郊诗》云:“我读东野诗,因知东野心。穷愁不出门,戚戚较古今。肠饥复号寒,冻折西床琴。寒苦吟亦苦,天光为沉阴”。可以说这是对孟郊一生“穷苦”的最好写照。

注释:

①李观进士及第是唐贞元八年(792年),只有二十四岁,当时录取的还有韩愈、欧阳詹、崔群、王涯、冯宿、李绛等,被称为“龙虎榜”。孟郊也参加了此次考试,可惜未及第。

②济慈《书信集》,转引自钱钟书《七缀集·诗可以怨》注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32页。

③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云:“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1](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荆立民.中国文学史(3)唐宋文学史[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李志红)

Among the poets in Tang Dynasty, Meng Jiao is a famous “poverty” poet, which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his life experiences, but also in his poetry creation, condensed into a thick “poverty” complex.

Meng Jiao; creation; poverty; complex

2014-05-04

李锋(1966-),男,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授,鲁中地域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聊斋文化、唐宋文学研究。

I206.2

A

(2014)03-0069-03

猜你喜欢

孟郊东野韩愈
东野稷驾马车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游子吟
东野稷败马/《庄子》
蓝鸟
东野圭吾《绑架游戏》将拍网剧
孟郊的“得意”与“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