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贵州省新升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建设

2014-02-05冉隆森杨司桂周永涛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环境

冉隆森,杨司桂,周永涛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几乎所有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针对新世纪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人口爆增、发展乏力、就业紧张等问题,纷纷提出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其中最重要的战略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使命,21世纪的竞争是创型新人才的竞争,已成为世界的共识。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召开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要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可以使社会生产力产生革命性的飞跃。科技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谁在人才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发展科技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造就大批杰出人才。”同时还明确指出:要为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解放思想、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为科学创造良好的环境”,要“进一步改善科学家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1]。”温总理的讲话既指出了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还指出了要为人才的培养创造环境,使大批的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转型这一实际,提出要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这为“创新”提供了法律性的政策保障。目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进入实施阶段,并在国家层面上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而且形势喜人。贵州作为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相对滞后,教育发展也不例外。按照党的十八大制订的发展目标,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意味着贵州也应和全国其他省份一道在2020年步入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的责任尤为重大,承担着为我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和持续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这就要求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付出极大努力。然而,在最近贵州省新升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实际情况有些差强人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这部分学校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与现实的要求差距较大,不能与我省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建设还有待加强[3]。对此,本文将针对如何改善我省新升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这一问题,提出看法,期望对我省新升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改善和加强有所帮助。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质与培养环境要素

创新型人才可分为成熟性创新型人才和未成熟性创新型人才两类。成熟性创新型人才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未成熟性创新型人才往往是学生,还正在各级学校接受教育。这两类人基本特质表现有所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对具有创造性特质的学生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具有以下特质:好奇心,不断地提问,具有思维和行动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喜欢虚构,富于想象;不随大流,不过多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搞实验;顽强,坚韧[4]。未成熟性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求知欲和个性上。

对成熟性创新型人才特质的论述很多,通过比对,本文认为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教授的论述比较全面,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扎实的知识基础,包括宽厚的文化积淀和高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二是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包括对创新需求的敏锐预测和正确把握能力、较强的探究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包括开放的意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执著的探索精神;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包括强烈的责任感、合作精神,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和道德评价准则;五是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包括应对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六是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包括强健的体魄、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坚强的意志等[5]。”成熟性创新型人才的这些特质是系统性教育和培养的结果。

通过对成熟性创新型人才和未成熟性创新型人才两类人才特质的了解,我们在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时就有了目标和方向。这个环境就是:能够张扬学生的特质和个性,满足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引导和培训,使他们成为成熟的、对社会有益的创新型人才。

任何事物的产生、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也应该有其适宜的环境。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有根本保障,创新型人才才能够培养出来。因此,建设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十分必要。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

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整体工程,任何内容的缺失,都可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因此,每个学校必须结合自己培养人才的思路,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全面建设。做到硬环境搭台,软环境唱戏,机制环境提供保障。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硬环境建设

硬环境包括科技设施、服务设施、高新技术园区、研究机构、图情与网络系统、各种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以及各种教学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应该以学校的办学思路、学科专业建设为依据,注重规划,注重细节、注重实用、注重管理、注重学科专业的特殊需求,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搞一刀切;要与高新技术园区、科研院所以及创新型企业合作,要培育适合本院特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要把硬件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

硬环境的建设不是学校自身能够解决的,需要国家、省以及各地方政府的的财政支持,需要金融机构的合作,有时还需要相关基金会的支持。硬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舞台,舞台搭得牢与不牢,灯光照明与音响效果好与不好,无疑会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包括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也包括学校的办学思路、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等,还包括学院的文化氛围、教风、学风等。软环境建设比硬环境建设更为复杂。从分工来看,有办学思路与发展规划等主导性内容,学科专业建设等主体性内容,教学管理与实施等保障性内容,校园文化、教风、学风等氛围性内容。

软环境建设应从“继承―改革―建设”的思路出发,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建设。由于新升本院校办本科的时间不长,升本后忙于各种基础建设,以应对教育部的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尽管这些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并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办学水平评估,但恰遇国家经济转型和随之而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这些学校就显得有些与时脱节了。因此,我们提出创新型人才软环境的建设应以“继承―改革―创新”的思路进行,继承就是继承那些抓教学质量的好传统;改革就是改革那些不适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旧框框旧套套;创新就是创建适宜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新环境。

软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创新。具体为:(1)要创新我们的办学思路,也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办学思路和发展规划与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要立足本地,放眼世界。创新性的办学思路应随人才需求进行调整。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就业,早已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就业岗位越来越少,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却越来越紧迫。因此,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创新办学思路,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够被社会接受。(2)要把我们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围绕“创新”二字,对学科进行调整,对课程进行改革;要扬长避短,重点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优势学科。(3)要采用有益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要尽量使教学过程满足“传授与学习、模仿与运用、探究与创新”这三大过程。(4)要实行真正的学分制,缩小必修课的数量,扩大选修课的数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5)要加强各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实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要建立灵活多样的新型评价体系,以确保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软环境还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教授综合各国大学文化建设的情况,认为大学文化建设有五个方面值得我国借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文化;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价值宽容的多元文化;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6]。”众所周知,高校是知识、科技和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迸发的地方,也是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高校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文化环境建设的高度性和必然性。作为新升本院校,文化环境建设也应该具有高度,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者认为新升本院校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要宏扬、探索和宣传大学精神。要围绕“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这一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进行文化建设。首先,要以大学生为文化主体,完善文化设施,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以此为依托来彰显校园精神,纯化校园文化,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开阔视野、驱动创新的教化作用。其次,要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宽容并包的自由、民主学术文化。还要树立大学所独有的科学文化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素养、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特定的校园文化熏陶出特定的群体个性,这些特定的个性又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环境建设的宗旨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以育人为乐,以育人为尊;使学生求知如渴,成才争优。大学精神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括了反映大学特色的精神性内容,也包括了教风和学风等氛围性内容,围绕大学精神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十分必要。

3.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环境建设

机制环境是保障性环境。它是学校与政府、研究机构、金融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进行联系,推动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施的一整套运行保障机制。没有合理的保障机制,创新型人才培养这台戏就唱不好,创新型人才培养就会困难重重。由此可见,机制环境建设在整个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中极其重要。

机制环境建设的宗旨,就是千方百计让学校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政府发挥其基本的功能,在政策法规、财政保障方面起支撑作用;学校履行其职能,在各种网络建设、各种关系的处理、各环节的运行等方面起主体作用。具体说,就是政府要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定政策法规,为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孵化器的培育、知识产权保护、财税政策、师资培训、人才引进和流动等诸多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形成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机制,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法律和财政保证。学校要建立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种体系(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课程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等)和各种网络(如人才网络、培训网络、实验中心网络、科研团队网络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开辟引进资金的渠道;制定各种措施和管理运行机制,用好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学校的各种优惠政策;确保各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人员乐观向上,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尽职尽责;确保学生学习努力,兴趣盎然,张显个性,探究创新。学校还应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研究项目、资金、人才、合作部门、运行机制方面加以完善,为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三、结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是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合力建设的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需要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学校以及广大的教职员工和莘莘学子通过共同不懈的努力和实践,逐步加以完善。环境伴随学校的成长而完善,环境也为学校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势所趋、时代所趋,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和适当的财力、物力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帮助,特别是创新型企、事业单位的关心和帮助,实行产学研相结合;需要新升本院校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省情、地情和校情创新办学思路,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涵,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种条件;需要广大教师增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意识,将传统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创新知识的课堂。只有做到了这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会变成现实。

[1]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DB/OL].(2008-01-08)[2013-08-30].http://news.xinhuanet.com/new scenter/2008-01/08/content_7387833.htm.

[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DB/OL].(2012-11-18)[2013-08-30].http://gs.people.com.cn/n/2012/1118/c183342-17734184.html.

[3]冉隆森,杨司桂,周永涛.贵州省新升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15(6):81-87.

[4]E P Torrance.Crea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York:Harper Collins,1970.

[5]钟秉林.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特征[J].教育与职业,2012,(13):61-62.

[6]许祖华,任珂.北师大校长: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文化[DB/OL].(2007-08-06)[2013-8-30].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06/content_6482404.htm.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环境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