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观《金色池塘》中的人情生活*

2014-02-05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美国式诺曼赛尔

唐 蕾

2013年9月19日《南方周末》刊载了一篇访谈《“走不出去的是大多数”——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卖相》,其中汇集了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负责人周铁东的数段精彩评论。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李邑兰的采访中,周铁东这样说道:“中国是熟人社会,喜欢从人情的角度,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故事,但人情不是普适的。”[1]尽管谈的是有关人情和人性的话题,但由此引发了一个思考:到底哪些是人情的?哪些是人性的?哪些是中国式的人情?哪些是美国式的人情?这个问题很多人并未深入地思考并总结过,但它却一直摆在那。我们随意地翻阅一下过往的影片,就会很快发现两国人情理念和人情生活的差异。1981年由欧内斯特·汤普森编剧、马克·雷戴尔导演、凯瑟琳·赫本等人主演的电影《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在美国公映,在此以后的数年中荣获各项电影大奖。当年,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编剧奖;1982年,该电影获得金球奖(Golden Globe Awards)最佳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奖、最佳编剧奖;1983年,该片荣获英国学院奖(BAFTA)最佳女演员奖;1982年,该影片荣获美国电影奖(American Movie Awards)最佳女演员奖;之后,入围AFI百年百大励志电影、百年百大爱情电影大奖。2001年,导演Ernest Thompson将该片翻拍重现银屏。从此,可以看出美国人对该片寄予深切的关注和真心的喜爱。一个好的题材、一部优秀的影片之所以赢得人们的认可,一定是其文化和情感的内核和当下文化共同体获得了某种共鸣和回应。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重温1981年拍摄的经典影片《金色池塘》来重新审视和观望一下属于美国式的人情生活。

一、宽松的血缘亲关系

《金色池塘》的大获全胜取决于其主题的不拘一格,其中有关于温暖人情的主题、宽容和理解的主题、世外桃源的隐遁主题、选择的主题以及美国式“人情”等主题是影片中的几大亮点。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和反观这部影片,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依然胜在伦理主题的成功表达上。虽然,该片拍摄于30多年前,但就如很多东西永远不会被稀释掉一样,属于一种独特的美国式的人情依旧存在于美国社会文化中和人与人的关系里,因此,人们可以通过重读许多优秀的经典之作来重新审视美国人的人情世界和情感生活。影片中出场的人物非常有限,但足具代表性:近70岁的埃赛尔老太太、即将80寿辰的诺曼老先生、邮差查利、久居异地的女儿切尔西、准女婿比尔和13岁的外孙比利。但在此,几重人情关系图谱已经清晰地表现出来了。退休以后久居偏远郊区的老年夫妇重享二人世界和隐居的生活,如果没有每周邮差查利的渐次“造访”,二人仿佛与世隔绝一般。整部电影最动人的部分也在于埃赛尔和诺曼老人之间相辅相依的感情和对生活达观明朗的热情。电影中最经典的一幅画面是一对年迈的伉俪在夕阳西下时相互依偎、安逸地坐在湖面上的小舟上的情景——经历漫漫人生后的淡定与知足尽在景中。埃赛尔和诺曼没有血缘关系,甚至在年轻气盛的年纪也险成陌路人,但所有的一切最终归于平静和安逸,两位老人成为携手并行的人生伴侣。老人们的爱情远不如年轻人的恋爱浓烈炽热,但静默的关注和温暖的嘱咐是另一种爱的表达方式。《金色池塘》里非但没有写到老人们晚年的孤独和失落,反而能让人处处感知到晚年生活的充实和温暖。而这所有的幸福生活并非全然来自于血缘亲关系之下的相知相守。

《金色池塘》表现了父女、母女、祖孙三重血缘亲关系,而这种美国式的血缘亲关系则是相对松散的。父母在女儿成年以后对女儿就失去了抚养和关照的义务,而与此相对而言的是,当女儿成年离家之后,其所承载的关照长者的义务相对微弱。因此,在影片《金色池塘》中我们看到的是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相对独立的血缘关系。与此相对的中国式的人情则是另一番景象:在中国人心目中,长辈对于晚辈有照顾和看护的责任和义务,而与此相对,在老人们年迈以后,后者有义务和责任对长者进行赡养和帮扶。中国式的人情使得中国家庭往往是一个复合式的大家庭,其中每个人都在享受亲情之下的各种福祉和利益,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每个人在血缘亲关系之中也往往承受着生命中可承受和不可承受亲情之重。与中国式黏连的血缘亲关系相比较而言,美国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为松散。影片中的女儿切尔西从孩提时代开始就是一个叛逆、有个性的女孩,她急急忙忙地长大成年,又急急忙忙地成家立业,和父母分隔两地,她的身上有大多数美国人的性格特点——自立、自由。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切尔西遇到了心仪的爱人,而只在准备度蜜月时才把从未谋面的爱人带给自己的父母。如果在中国,这显然是不合逻辑、不合礼仪的。但是,影片中的诺曼和埃赛尔对女儿、准女婿的到来均表现出极大的欢迎和认同,全然没有一丝不满。这并不是编剧欧内斯特·汤普森在有意进行艺术化的修饰,而是对美国现实生活的某种真实投射。该影片在20世纪80年代流入中国以后,一直面临着中国观众的不解和困惑。因此,最后,人们用文化差异回答了自己的疑惑。到底什么是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又是如何细化和具体呈现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能直观感知到的就是人情差异,其中包括生活理念、目标设置、价值标准以及行为准则等方方面面。

二、隐形的秩序

《金色池塘》里的父女、祖孙之间全然没有年龄和身份的界限。年近八旬的诺曼老头即将过自己的80寿辰,但在外孙比利的眼里看来,老头和自己全然是一样的人,甚至可以无所顾忌地开着玩笑。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对白:“比利(清清嗓子):我听说你今天满80岁。/诺曼:你听说了这个?/比利:是啊。(出了一口气)天啦,真老啊。/诺曼:哼,你该见见我爸爸。/比利:你爸爸还活着?/诺曼:不,可是你该见见他。”[2]33这种半带玩笑半带拌嘴式的对话是纯粹美国式的开场白,因此,完全超越中国人所理解的人情界限。剧本中美国式的玩笑、美国式的严肃看似混杂无序却内在统一。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之度往往最能体现一种文化的特质与属性,一种有别于他者文化的区别所在。在事实身份层面上,人与人之间如何控制好自我行为而能达到日常行为守则之度,也是验证某种文化及人情观念在个体行为中发生的效应的多少与轻重的某种标准。女儿切尔西一直和父亲有很深的代沟,在切尔西的眼中,父亲过于苛刻而缺乏应有的温和与关心。青春期的切尔西一直很叛逆,这和父亲过高的期待全然南辕北辙,而血缘的关系客观地存在于她的生活中,成为她成年后最想去完善和解决的问题。每个社会都由特定的人群所构成,而人与人之间自然地形成梯形结构,其中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关系是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人情关系。每一代子辈的潜意识都有模仿和超越父辈的雄心和企图,在子一辈的个人规划中,传承父辈们的影响和破除父辈们的影响成为两难选择。在影片《金色池塘》里,女儿切尔西一直活在父亲宏大目标的阴影里,她一直觉得自己很难实现父亲给自己出的难题,因为无论她如何努力与奋斗都远达不到他为自己设置的高度。在充满挫折感的成长道路上,切尔西最终选择独自生活、远离父亲,回避父亲给自己设定的人生海拔,自由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成为大多数切尔西式的美国成年人的最终选择。从古希腊的悲剧到莎翁的戏剧,不断重复的主题就是人类如何超越前人、成就自我,这种僭越式的自我实现之中不断被陷入进有关身份、人情以及伦理等问题讨论的怪圈之中。

僭越不等于无视和无礼,在日常生活中它也仍然要以人情之度来进行权衡和把握。影片中饰演母亲一角的女演员是才华横溢且充满个人魅力的表演艺术家凯瑟琳·赫本,她充满活力和热度的表演把一个享受天伦之乐的外祖母、母亲角色浓烈地呈现出来,她既是暖意洋洋的爱的使者,也是掌握权杖的一家之主。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切尔西:我爸爸是个该死的讨厌鬼!/埃赛尔:哦,得啦,切尔西,你说话注意用词。/当切尔西转身面对埃赛尔时,埃赛尔身体稍稍退后。/切尔西(同时):是个傻瓜!怎么啦?你要用肥皂洗我的嘴?这是个相当古怪的习惯。(叹气)妈妈,你知道吗……我一辈子都得听诺曼的,(她拼命忍住眼泪)即使我离家三千里远,甚至不见他的面,都把我气得要命。一直到现在我还得听他的。(吸泣)/切尔西面对湖水,埃赛尔把下颊顶着她的头,紧紧拥抱着她。/切尔西:诺曼是个该死的老傻瓜!/埃赛尔:嗽,看在上帝面上,你又来了。/你的童年很不幸啦,你爸爸专横霸道啦,你妈妈不关心你啦。还有什么新题目吗?切尔西……你太爱赌气了,挺不招人喜欢的。”[2]57这一段反权威与捍卫权威的对白在影片中最终以埃赛尔忍不住打了女儿一巴掌和女儿委屈离开而暂告段落。因此,我们可以在看似模糊和弹性的身份层级关系之下看到不可逾越的控制与被控制的相对平衡的身份关系。身份、秩序以及日常规则都是看不到的隐形人情关系表达。在相对模糊的美国式人情世界里它也同其他文化内核一样客观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一旦人们要去破坏它、挑战它,那么只能从中得到一次被教训的机会。因此,从某种层面来理解,人情是族群大于个体、历史高于当下并呈现梯形关系的软质文化内核。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受到它的影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冒犯到它。只能凭着日常生活的经验慢慢累积对这种人情的认知和领悟,而没有人会一次性地全部告诉你,因为这也不太现实。

三、平衡的人情关系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圆满是文学最重要的主题,因此,人们往往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到更多的失而复得、圆满、和美的结局,这是顺应中国式阅读期待而产生的文学范式,其本质是中国传统文化情结所致。在中国人的常态观念里,美国文化似乎是上承了古希腊遗风和传统、偏爱悲剧美的典型西式文化,然而,现代美国文化中却也不乏圆融的人情观念,其世俗的民风和人情观念在本质上似乎是和东方式的人情观念有相通之处的。就如人们常说的“东方西方人同此心”这句老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然而平衡的身份联结关系。在电影《金色池塘》里所呈现出来的妻子和丈夫、父母与孩子、家庭与社会、老年夫妇与邮差等关系均体现出一种自然和圆融的人际关系。

虽然,西方文化中强调人与人距离相处的原则,但是人类群居生活的天性仍然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幽居不等于独居——影片里的老年夫妇埃赛尔老太太和诺曼老先生退休以后幽居于金色池塘边的小木屋里,但是,老人们在享受安静而悠然自得的家庭生活之外也会不时地外出和拜访老友。小木屋、清澈的池塘、远处的密林、幽居的老人构成了一幅静寂的图画,但是,画里洋溢着的是暖暖的情意。老人们从未把自己真正关在俗世生活之外,而是和现实的人情社会密切地交织在一起,既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恬淡生活,又可以将慢下来的生活随时和活泼泼的外界生活融合到一起,在这一点上来说,金色池塘是温暖、甜美而且活泼的晚年生活。除了在电影中偶然流露出一种对于衰老的恐惧感,老人们热情的生活态度和孩童般天真的人生态度都能让人感觉到丝丝暖意。 《金色池塘》获得的最大成功不在于其浓墨重彩地表现美好和爱,而恰恰相反,少少的不尽如人意、淡淡的遗憾、慢慢的生活节奏、浅浅的爱之表述、暖暖的人情是电影大获全胜的主要原因。电影以自然的表现手法将真实的人情生活简单地表现出来,其主人公的身份和无主线的故事以最简约的方式表现了现代人渴望亲近自然、渴望建立人与人之间长效亲近关系的内心愿望。传统社会关系中的人,往往在非常丰富的身份代码,他可以是父亲、儿子、兄长、友人、同窗、邻人等多重角色,而人的身份代码越复杂,说明他在社会中扮演着或多或少的重要角色。然而,伴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人在社会中趋向于“单向度的人”,其丰富的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粗糙,而伴之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强化,这从本质上与人类群居、趋向亲近的天性是背道而驰的。《金色池塘》在快节奏和陌生化的现代生活里带着家的气息款款而至,给坐在电影院里的人们带来了妈妈的味道、家的热度,因此,其大获全胜并一再翻拍是有先决条件的。

任何美的事物一定是恰如其分的展现,不多一些、不少一点,任何过度、激烈的表达都会损害美的表达。《金色池塘》里所表现出的人情关系网络简单而均衡,没有因为任何过度的展现而破坏整部电影柔和、温暖人情主题的表达,因此它是完满的。埃赛尔老太太和诺曼老先生没有因为走向衰老而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仍然会读书、看报,密切地了解外界发生的一切新鲜故事;老年夫妇没有因为自己是祖父母而完全承揽了照顾儿孙的所谓责任,他们和晚辈的关系既亲密又疏离;邮差成为家庭最重要的来客,其身份不太像是邮差,反而像是邻人和家人,密切而保持距离;老年夫妇对女儿切尔西的关注从未减弱,但却如手握长线的风筝,他们观望她的成长和幸福,却从不过度行使父母的权利。《金色池塘》谱写了一种较为理想的人情生活,没有权利的泛滥、没有爱的泛滥、没有过度的行为,也没有沉重的情感牵累,看似轻描淡写却意义隽永。与其说,这部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爱的故事,还不如说它给我们表达什么是人与人关系中恰到好处的平衡感。

结 语

电影《金色池塘》以平静而自然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幅优美的人情生活画面,它试着和人们探讨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秩序以及什么是平衡的人情关系,其主题和内容与都市题材的美国家庭伦理故事有所区别,其大获全胜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其顺应了普适的人情观念,不多不少地表达了爱的主题,不悲不喜,恰到好处地贴近了现代人最真实的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

[1]李邑兰,谢铭.“走不出去的是大多数”——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卖相.[N].广州:南方周末,2013(9).

[2]汤普森.金色池塘[J]施原,译.北京:世界电影,1982(5).

[3]贝尔顿.美国电影美国文化[M]米静,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李荣荣.美国的社会与个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张侃.当今美国社会理想与现实[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7]Howard Zinn.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HarperCollins,2005.

猜你喜欢

美国式诺曼赛尔
莱赛尔织物长车工艺探讨
“我能怎么做?”用英文怎么说
“在书上看到”是用介词“in”还是“on”?
“Please open the tap”是对还是错
《赛尔号大电影7》暑期回归 掀国产动画浪潮
别具一格的“美国式”音乐风格——浅析约翰·科里亚诺《第三交响曲“大竞技场“》的创作思维
小孩的世界
《赛尔号大电影5:雷神崛起》
雷伊大战孙悟空
小资女人和绅士男人的三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