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舆论引导力

2014-02-05陈良锦陈发胜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3期
关键词:闽西可读性时政

□陈良锦 陈发胜 黄 俊

(闽西日报社,福建 龙岩 364000)

“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的职责提出的新要求。党报作为宣传思想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新时期党和人民的重要舆论工具,及时、准确、深刻、系统地把握舆情,引导舆论,既是党报的基本任务,也是党报的生存之本。

笔者认为,要提高地市党报的舆论引导水平,党报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内容为王”,做强时政报道,实现“规定任务”与“自选新闻”刚柔并济、协调并举;坚持勤解读、重引领,做强主题宣传;以观点取胜,做深评论言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做活民生新闻。

刚柔并济、协调并举,做强时政报道

时政报道历来是党报的重头戏,是党报发挥主功能的重要手段。相对于规定任务的“刚性”,借力时政报道的信息场和新闻场采写“自选新闻”,则明显是“柔性”。如何把握好、发挥好这种“柔性”,对记者职业而言是无形的要求。

目前,时政新闻缺乏可读性的主要原因有:稿件写得过长、表现手法呆板、新闻性不强。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做好时政报道重在事实和导向正确。讲求时效,绝对不能因为要求“快”而忽视了“准”。在时政新闻的写作中,“快”和“准”缺一不可,必须做到新闻事实和舆论导向准确无误。

重在采用最佳表现形式。时政报道几乎天天与读者见面,如果总是千篇一律的形式和腔调,无益于报道的可读性。因此,在报道规范严谨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以生动鲜活的笔触,努力创新报道视角与表现形式,提升报道效果,让“急就章”也能出彩。

重在跳出会议报道抓新闻。时政新闻记者还具有一层独特的优势:那就是信息接触面宽、信息掌握得早,许多领域的报道线索都会有所涉及和了解。应该说,如此密集的信息,并非全部具有新闻性,必须以理性分析的眼光选好题材,以“不懈怠、不贱卖、深开掘”的原则,遴选把握进行增值化开掘,采写深度解释性报道和针对性强的言论类报道,立体化地反映发展成效、引导舆论热点。

勤解读,重引领,做大主题宣传

作为一张市级党报,如何搞好主题宣传?福建《闽西日报》提出要仰望高度,追求深度,也就是从高度着眼,从深度入手,坚持勤解读,重引领,把主题宣传做大做强。

2011年底和2012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推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近年龙岩市的重要工作,也是宣传部门的重头戏。为此,龙岩上下再次掀起了学习长汀经验、加快生态建设的热潮。《闽西日报》迅速作出反应,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开辟了“学习长汀经验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家园”专栏,到目前为止,已编发了500多篇稿件,有消息、通讯、图片、言论等,有阶段性的动态报道,有全景式的综合报道。至今该专栏仍在刊发文章,为福建龙岩市的生态建设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但不可否认,一些专题报道也因为欠缺深度、不够鲜活等原因,导致可读性不强、读者不爱看。

主题宣传重在拓展、解读、分析和思辨,集中体现报纸的观点、深度和特色。如何进一步充分利用好优势、做大主题宣传、不断扩大报纸公信力和影响力?

那就要求我们媒体人和媒体,更加贴近中心,更加深入基层,更加求新求深,更加精心策划。

以观点制胜,做深评论言论

《闽西日报》非常注重通过评论、言论来表明立场态度,传达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批示后,我们及时推出了深入领会“进则全胜,不进则退”要求系列评论:《进则全胜: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进则全胜:实现“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进则全胜: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为推进生态龙岩建设鼓与呼。

目前,党报评论普遍存在“一言堂”(高高在上)、“二传手”(照抄文件)、“八股文”(模式化、格式化、标准化)、“大路货”(“正确的废话”)等“思想贫弱症”。

评论是“三贴近”的产物,表达的是思想、是观点,厘清的是社会问题,因此,把评论作为重武器,是主流媒体的客观需要。要打造党报的权威性,经营好评论不可或缺。笔者认为,新形势下,评论版面不应该削弱,而是要留足版面,配强力量。要增强评论的思想性、时效性、贴近性、可读性、多样性,并培育好队伍和名专栏。

思想性:思想性是评论最核心、最根本的因素。党报评论要注重高度和深度,以思想性取胜。要为读者提供理性、建设性的深度思考,提供先进的思想理念,抢占“舆论高地”,引导社会舆论。

时效性:现在网络信息发达,这对新闻评论的时效提出了新要求。对此一是可以增加评论版面,二是各个版面都要有评论。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要组织采写言论,把新闻和评论结合得更加紧密。

贴近性:要怀着对人民和人民事业的深厚感情去撰写言论,群众读来才会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要多选用群众来稿,让老百姓说话。要发掘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地方党报还要多打本土牌。

可读性:党报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党报言论的天然权威性,但是并不等于她具有天然的可读性、可亲性。要说真话,说百姓爱听的话,用老百姓的语气来说话。

多样性:形式要活,既可推出三言两语,针贬时弊,也可对重大题材做深入、透彻、大视角地分析评论,也可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形式可以多样,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编者按、编后等。

做好两个培育,要培育好言论写作队伍,培育好名专栏,多出精品。

发挥地域优势,做活民生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民生,历来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热点,日益成为党报的重中之重。《闽西日报》将民生新闻作为党报报道的主旋律。而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民生新闻在《闽西日报》占有了更多版面,也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

龙岩中心城区莲东人居板块是龙岩目前打造的最大的人居板块。由于有关部门的疏忽,这一板块在最初的规划中并没有考虑到校点布局问题。《闽西日报》关注了这一板块校点规划布局问题,并延伸到整个中心城区校点布局问题。随后,龙岩市主要领导向龙岩市教育局指出,要吸纳《闽西日报》报道的有关内容以及提出的意见建议。此后,教育部门认真吸纳了这一报道的建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中心城市校点布局做了优化,得到了百姓的认可。

目前,党报民生新闻报道也还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视角没有下移、一些报道没有体现人文关怀等问题。

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以为,民生新闻要人性化。民生新闻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以普通百姓的需求为着眼点,内容上要多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视角要平民化。报道视角必须下移,要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深入采访,从老百姓的利益着眼分析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反映群众呼声和百姓的意愿。新闻触角要更深一些,写作要更加鲜活和接地气,多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内容要本土化。地市党报要关注本地大多数群众需求,反映大民生。采写时要从小事切入,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生存生活问题切入。一方面要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另一方面要宣传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同时,民生新闻尤其是舆论监督方面的报道要立足建设性,关注热点,关注重点,从而把党和政府的意志与人民群众的意愿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闽西可读性时政
可读性
本期缩略语表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报纸专副刊可读性探究——以湖北日报《档案解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