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格精彩画面,功夫多在镜头外
——对新闻摄影记者业务素质的思考

2014-02-04熊云云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7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摄影记者张家界

□熊云云

(张家界日报社,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定格精彩画面,功夫多在镜头外
——对新闻摄影记者业务素质的思考

□熊云云

(张家界日报社,湖南 张家界 427000)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其主体身份是记者。因此,过硬的摄影技术是前提,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采访、写作功力。笔者结合地市报新闻摄影工作经验,谈谈对做一名合格地市报摄影记者的浅见。

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新闻摄影以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的瞬间,去反映事件的发展流程。如今,随着数码相机、拍照手机大普及,方便快捷而又几乎是零成本的前期制作,让随便哪位摄影爱好者都能成为草根摄影记者,报社专职摄影记者更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摄影记者,首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将手中的相机变成身体的一部分,随时找到准确的画面语言。其次,要加强自身新闻理论和文字水平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新闻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同时,还要学习新闻摄影和采访以外的知识,力争在面对多样化的新闻题材时,具有该题材的基本常识。

摄影记者要具备比文字记者更强的新闻敏感性,以简练的图片记录新闻情节中的高潮或巅峰时刻,抓住最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瞬间。2013年,国际翼装飞行大赛在张家界天门山举行,比赛前一天,参赛的少数选手来到比赛现场试跳,虽有来自全国的100多家媒体记者采访这次活动,但这天到试跳现场的仅有本报的一名摄影记者,也就是他,拍下了匈牙利选手维克多的最后一跳,该选手在此跳中意外身亡。这张图片被新华社作为通稿编发,国内外400多家媒体转载。

对于一名合格的摄影记者,较强的采写能力和文字功底同样重要。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的差别只是“输出方式”的不同,文字记者是通过文字将新闻事件反映出来,而摄影记者则是通过照片将事件呈现出来,殊途同归。1992年,笔者在武陵源景区采访,路过猴园,随手举起相机拍摄。当时猴园管理人员为了方便喂食,在猴园内做了一个很大的没有顶棚的铁笼,猴儿们可攀爬铁栏自由出入铁笼。拍摄时,笔者还觉得铁栏很是影响画面。突然,一对分别置身在铁栏内外的猴子闯入笔者的镜头,它们四目相对,四手紧握,前后不过几十秒,笔者迅速按下快门。照片冲洗出来后,开始只是觉得画面很有趣,后经过对标题和图片说明的提炼,这张图片出彩了,标题为《探监》,百余字的图片说明,呼吁社会保护大自然生灵,更契合当今社会的主流精神。该图片获湖南省好新闻摄影二等奖。

一个好的摄影记者,更应该是社会责任和良知的守护者,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就像普利策摄影奖获得者凯文·卡特1994年在苏丹拍摄的那张著名的《秃鹫与非洲儿童》照片,不用任何语言,图片传递的信息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内心,令我们深深震撼。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拍摄的那张著名的《希望工程》的宣传照片中,苏明娟的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更是感动了全世界无数爱心人士。在悲悯的人文情怀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多余的,以上两张照片都发挥了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效果。

一个合格的摄影记者,如果缺乏基本的常识,哪怕照片在技术上无可挑剔,也会成为笑柄。笔者曾看到过一幅《白衣天使》的新闻照片,照片上一位穿戴白色衣帽的女医务工作者闭着一只眼在看显微镜。从摄影技术方面看,该照片没有值得特别挑剔的地方,但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看显微镜时要求两眼完全睁开,这是为了一边看镜一边画图或记录的需要。

捍卫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新闻摄影的生命在于真实。一名摄影记者如果脱离客观实际,一味追求“形式美”、“艺术性”,有可能会导致新闻照片失实甚至成为笑柄。更为重要的是,摄影记者“不宜干预事件的进行与人物的活动”,你只是一个现场摄影的“纪实者”,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抓拍。

抓拍要求记者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迅速、果断、敏捷的反应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培养瞬间思维能力,才能做到及时应变。抓拍的新闻瞬间,形象自然,现场真切,信息含量大,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读者喜欢现场抓拍的能反映事件(事物)本质的好图片,但在现实中,却有大量的摆拍之作充斥报刊。摆拍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主题先行,无视新闻规律制造新闻——经过记者加工的事实,造成新闻图片的公式化、概念化,等等。

失去了真实,何谈新闻;偏离了真实,何为记者。

突出地方特色

作为地市报的摄影记者,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所长,拍摄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好图片,增加新闻照片的感染力和概括力。在这个方面,地市报摄影记者甚至具备省级以上大报记者所不具备的优势。

以笔者工作生活的张家界市为例,就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彰显。

风土人情的地方特色:张家界是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具有浓郁而独特的风土人情。我们眼中的新闻题材要抓住这些特点,针对这些特性,新闻照片的地方特色才能得以体现,新闻照片的语言才能更富表现力。2013年,本报记者在永定区王家坪镇拍摄了一组名为《糊仓》的图片,反映土家农民在插秧前,农民在秧田里相互往对方身上糊泥,寓意身上的泥糊越多,来年家里的粮仓就越满。场面欢快,且以他们居住的土家吊脚楼为背景,这组生动的图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环境景物的地方特色:张家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著名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为新闻摄影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内涵。1998年,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携夫人来张家界度假,笔者拍摄了一组题为《醉情张家界》的照片,以张家界特有的山川风貌作背景,记录特首夫妇在美丽的张家界自然风光中畅游的情形。该组照片获得湖南省1998年地市州报新闻摄影一等奖,并先后被《三湘都市报》、《家庭导报》、香港《大公报》、美国《侨报》等多家报纸刊载。

不管新闻媒介如何发展,照片在新闻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每一个摄影记者,都应该紧跟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摄影技术,丰富自身知识,提高综合素养,饱含社会责任,彰显人文情怀,在平凡的生活中拍摄出令人感动、值得记忆的新闻照片。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摄影记者张家界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张家界看山(外四首)
报社新闻照片档案管理策略探讨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毕业一起去旅行之张家界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人间奇景张家界
爆破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