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郑州纸媒的产业转型及延伸

2014-02-04邓红超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12期
关键词:报业郑州报纸

□ 邓红超

(郑州晚报,河南 郑州 450046)

互联网对传媒的冲击迄今已形成了两波。第一波,即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的冲击,也可叫互联网PC冲击波,但因PC终端自身的局限性,冲击很大却不足以颠覆。第二波则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而展开,也可以叫做智能移动端冲击波,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APP等新媒体完全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传输及阅读模式。这次,对传媒尤其是纸媒来说,带有致命性的打击。今天的纸媒要有“凤凰涅 ”的勇气和背水一战的决心,积极转型迎接挑战。

传统纸媒转型的三条道路

面对一波一波的冲击,全国报纸纷纷打起了转型大旗,有人“鸡蛋不放一个篮子”,依托苦心经营多年的媒体品牌,延伸产业链进行多元化经营;有人长袖善舞,利用已有的资本市场优势,迅速切入互联网新兴产业;也有人岿然不动,坚信“新闻不死”、“内容为王”的理念,坚持走新闻专业主义的路子。

(一)依托主报,延伸产业链,多元化经营

第一条道路,中西部地区媒体走的比较多,目前典型的有河南的大河报系、郑州晚报系、湖南的潇湘晨报系、陕西的华商报系。大河报所系目前拥有21家公司,经营领域涉及印刷、户外广告、物流发行、图书出版、教育、酒店、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年完成经营收入超20亿元,资产总额超过29亿元[1]。郑州晚报社目前除了社区报、地铁报等纸媒外,还涉及物流发行、图书出版、会展服务、商超、连锁酒店等领域。

(二)兼并重组,资本运作,整合固有传媒

上海、浙江媒体更擅长的方式,其中的典型代表当属浙江日报社(浙报传媒),以32亿元收购两家在资本市场最热门的手游公司,迅速奠定了浙报传媒在智能移动终端游戏市场的大佬地位,股票价格也从2013年初的11元一路高歌猛进到50元左右[2]。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上海报业和文广两大传媒,也在走这条路,尤其是被韩正从资本市场召回的黎瑞刚,其领衔的上海文广改革,更是让人充满了期望和遐想。

(三)人才优先,内容为王,打造权威媒体

典型的当属广东的南方报系。南方报业集团自创立以来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公信力和高品质的新闻产品,在全国树立主流政经媒体地位。每隔两三年,集团就会有一批报人脱颖而出,至今共有60多位三四十岁的年轻报人成为核心中层,独当一面,甚至有人将南方报业称为媒体人才的“黄埔军校”[3]。

郑州报纸的产业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会郑州传媒业竞争激烈。目前,各家纸媒经营都出现下滑,只是程度不同,因此转型刻不容缓。结合郑州所处的地域、文化、舆论、市场等各方面社会形态来考量,选择集团层面找准定位、向上向下延伸产业链、多元化经营;报系层面细分市场、多轮驱动、进行传媒产业的整合延伸。

(一)集团层面:产业延伸及多元化经营

一家真正的传媒集团,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法人,其次它应该是一个产业明晰、管理构架明晰、企业文化明晰的经济体,当然也必须是一个战略、人才、资本紧密结合的投融资控股平台。因此,在集团层面选择走延伸产业链、多元化经营的道路。细分起来,集团内部可以形成以下多个产业群共同发展的经营模式。

主报平台化。结合郑州实际,对报系层面进行重新定位与整合,形成一个强大的、差异化发展的、互相补充的、多元化的报系,将报纸产业尤其是主报,打造成为一个发展其它产业的依托和平台。

新媒体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全新传播渠道、呈现载体、经营方式的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将其进行整合,以互联网思维市场化运作、更新新闻、经营理念,围绕主报平台进行互补性、创新性发展培育,形成新媒体集群。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蒸蒸日上的发展,传统媒体更应该借此东风,积极拓展,化危机为转机,依托主报平台,多条触角延伸,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票务。文化消费正处在一个急剧上升期,市场极为火爆,依托主报平台,创办票务公司,代理售票送票业务,以广告交换、新闻及活动策划换取电影、音乐会、体育比赛、高端论坛等门票,将其出售挣取利润。

演出。独家或联手其他机构,策划组织演唱会、音乐会、话剧、舞台剧、儿童剧等,也可联手景区打造类似《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印象”系列。

会展。会展是个朝阳产业,郑州具有良好的产业环境,几家报纸皆拥有政府资源,每年也在举办车展、房展等固定展览活动,因此可以大力拓展延伸,承接各种类型会展业务。

影视。创办或投资影视公司。影视产业是个“四两拨千斤”、轻资产产业,一个好的项目就可赚取几十倍、几百倍的惊人利润,《泰 》的六千万投资和十三亿票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影视公司便是2013年中国股票市场里的大黑马。

户外广告产业集群。拓展广告经营领域,“上天入地”、“登堂入室”,利用报社的政府资源优势,进军户外广告业(高速公路、城市路牌、广场LED大屏、机场);伴随着郑州开通的高铁、地铁,广告资源甚是丰富,可以大力拓展,抢占先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就以5亿元拿下了郑州刚开通的地铁1号线10年广告独家代理经营权。电梯广告、出租车广告,阅报栏以及报亭广告,将这些新资源与报纸固有版面广告进行融合促进,打造报业集团第四产业集群——广告经营集群。

中介代理产业集群。依托报纸平台、新媒体和传统广告,进军房地产策划营销、书画艺术品收藏销售、典当拍卖等中介产业。最近一段时间《郑州晚报》正在开足马力代理销售绿地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示例。发展中介产业说通俗了就是“用策划和版面,换取房产代理权,实现双赢,挣取代理费和价格差”,并不是简单的“版面换房子”。

(二)报纸层面:细分市场,为读者“精准传播”

新媒体是一种渠道载体的改变,还是对传统媒体的彻底颠覆?新闻会死吗?新闻人会消失吗?答案是否定的,新闻不会死,只是要主动换马甲,扬长避短,要更符合互联网时代受众的需求;新闻人不会消失,但要自我革命,用互联网思维“凤凰涅”浴火重生。

《南都周刊》一期“起底王立军”就是最好的例证,一时洛阳纸贵,在淘宝上竟然出现100元一本的疯抢局面。因此,细分市场,重新定位,重竖“内容为王”理念,就显得尤为迫切。

准确定位,各报重新分工。在传媒集团里,都市报和党报的重新分工和差异化发展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党报主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都市报则应弃碎片化,竖起深度、观点、图片大旗,让读者能慢下来、静下来、内心柔软下来,有所收获、开阔、感悟。

发展子报,填补市场空白。报纸现有的读者群里有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青壮年上班族、老年人,每个群体都有庞大的数量,这也就意味着庞大的市场,而一张都市报无论如何尽善尽美都是无法同时满足这么多族群的。这时梳理子报,重新定位,深耕细作,做大做强。

社区报。社区报是传统媒体应对环境变化、适应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的创新探索之举。眼下社区报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郑州晚报社从2013年4月创办河南省第一份社区报——《郑州晚报·金水播报》,短短一年时间,已经办起8份社区报,目前运行良好。

地铁报。据权威数据显示,全国城轨线路进入通车高峰期,2014~2016年3年内累计新增通车里程较2011~2013年提升94.7%,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地铁作为出行的首选方式。面对城市里每天几百万的最年轻、最有消费意愿的上班族,地铁报势必将成为广告商的新宠,为报业带来全新利润增长点。郑州晚报社在2013年10月28日随着郑州地铁一号线的通车,创办了免费报纸《中原地铁报》,运行一年来,已经实现了盈利。

消费报。郑州在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年轻时髦的年轻人,现代时尚新潮的生活方式不断涌现,可郑州并没有一张类似《精品购物指南》、《外滩画报》、《周末画报》、《申江服务导报》的时尚生活类的报纸,这其实是一个令人兴奋异常的空白市场。

学生报。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都市区,教育资源异常丰富。郑州报业集团与北京新世纪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小樱桃》动漫杂志,以及郑州本土的《中学生学习报》、《小学生学习报》、《作文》等报刊联手,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打造一系列的儿童少年读物,让学生寓教于乐。

老年报、女报及健康报等有很大市场空间。潇湘晨报系的《快乐老年报》,2013年底发行量突破130万份,已经开始大规模盈利。大河报系的《大河健康报》,自2008年1月创刊以来一直各项经营指标稳重有升。

尝试多种经营,做大非报收入。报社多元化经营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单纯依靠广告收入的日子早已经完结。如何依托报纸优势开展多种经营,做大非报收入是当务之急,报纸已经从简单的替老百姓卖滞销农产品发展到成立公司、开设商超、抢滩电商等多种经营遍地开花的盛况。

注释:

[1]陈伊娜.“延伸产业链形成多点支撑--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多元经营的实践”[J].青年记者,2009(2).

[2]胡采苹.“浙报传媒转身大计:32亿重磅购网游公司”[J].创业家,2013(6).

[3]南方报业的“核变”[J].中欧商业评论,2012(8).

猜你喜欢

报业郑州报纸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报纸
梦启郑州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