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要为发展提供辩证思维
2014-02-04丁浩宇
□丁浩宇
(仙桃日报社,湖北 仙桃 433000)
新闻评论要为发展提供辩证思维
□丁浩宇
(仙桃日报社,湖北 仙桃 433000)
新闻评论是地市党报的软肋,亟待加强与改进。在新媒体强势抢占舆论阵地、读者接受习惯发生新变化的条件下,地市报纸只有依靠独家观点,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才能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摇旗呐喊,提供辩证思维。
亮明旗帜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评论不是新闻,又是新闻,它是思想性新闻,它最能体现报纸立场、水平和品位,是引导社会舆论最直接、最有力的形式。评论就是力量,就是话语权。因此,党报应该高度重视、着力塑造报纸评论。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党报必须浸透思想性,以深刻的思考、独到的见解,提供阅读张力,永葆与时俱进的话语魅力,让读者“享受”思想的盛宴。
譬如,湖北《仙桃日报》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在活动启动之初,便连续推出9篇系列评论,即《为民务实,汇聚竞进升级合力》、《破除“四风”,用实效取信于民》、《打开大门,聆听“带刺的评价”》、《找准问题,群众满意是硬道理》、《服务群众,重在“最后一公里”》、《领导带头,实打实才能心连心》、《干在实处,敢于向问题“叫板”》、《发展升级,仙桃梦是干出来的》、《积聚能量,大气场需要大作为》,目的是第一时间发出主流声音,占据主动地位,为仙桃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擂鼓助威。在与同城几家新媒体竞争中,新闻评论已成为仙桃日报社的一大传统、一大优势。每遇仙桃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节点时,《仙桃日报》总以评论开路,充分彰显新闻评论的“旗帜”地位,得到仙桃市领导与广大读者的认可。
抓住问题
马克思有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刘云山同志曾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有“问题意识”。
面对今天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谁能在认识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上有正确主张和独家观点,谁就能站稳舆论阵地。党报评论应主动应对社会热点、焦点、难点,抓准人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存在的思想困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鲜明表达立场观点,廓清思路、形成共识,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例如,仙桃市委曾发出“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发展”的号召,当时仙桃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相互叠加,问题层出不穷,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容易出现偏差、思想容易走向极端。为了统一思想,消除杂音,《仙桃日报》围绕“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发展”这一主题,推出了14篇系列评论,分别是《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胆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攻坚克难,争先进位》、《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冲破自我封闭的藩篱》、《解决问题是解放思想的“试金石”》、《率先发展,实现跨越》、《建设“四型城市”唯一选择》、《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以从零开始的气魄扩大开放》、《干好干成是硬作为》、《把跨越发展写在仙桃“十二五”旗帜上》。系列评论的推出,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许多单位将这些评论集结成册,供本单位干部职工学习讨论。
如果党报评论文章只满足从表现痛感中寻找快感,只满足于提出问题而不提供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认识论、方法论,那么,党报的评论文章不过是网络帖文的印刷版,与那些只知挑刺的“愤青”没多大差别,党报评论文章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实践证明,越是在众声喧哗中,越需要权威解读,越需要理性声音。地市党报评论的价值,正在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辩证认识论。做社会舆论的压舱石、导流器、减压阀,让主流价值有机会在观念竞争中胜出,为地方改革发展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
改进文风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理生硬枯燥,没有人愿意看。但在版面上,居高临下、空洞说教,充斥着文件语言、大话套话的评论还有不少,严重制约了传播效果。评论的生命力来源于火热的社会实践,在办公室坐而论道、冥思苦想,写不出好的评论作品。要深入基层一线获取评论素材、锤炼评论观点,有感而发、有据而发、有理而发,使评论根植现实生活、反映社情民意。《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主笔储瑞耕从事评论写作数十载,采访足迹遍布河北山山水水。储瑞耕曾经说过,“杨柳青”的写作,就是“到现实生活中,撷取一朵又一朵、一片又一片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编织成理性的花环,再献给读者”。这一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写作新闻评论的时候,要摆正位置心态,与受众平等交流,多一些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少一些“必须要”、“一定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改进评论语言,把正确的观点、严密的逻辑与生动的表达结合起来,既有独到深刻的见解,又有通俗易懂的说理,深入浅出、小中见大,使人们喜闻乐见,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人民日报》对评论的要求是:理性、激情和文采。《南方都市报》对评论的要求是:公允而不中庸,包容而不纵容,智慧而不势利,成熟而不迟暮,内敛而不怯懦,开放而不狂放,深透而不尖刻,认真而不较真,幽默而不滑稽。”中南民族大学新闻系教授高卫华说:“让智慧、激扬、鞭辟入里的新闻评论承载起生命的厚重,放射出思想的光芒,以理性的导引而真正成为社会的良心。”
笔者认为,地市党报的新闻评论可先从两种类型上下功夫。
——“今日谈”类型。“今日谈”是《人民日报》一版的重要新闻短评类专栏,该专栏刊发的每篇文章在400字左右。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短小精悍、一针见血的短评,是评论中的小匕首、小马枪。一方面,短评能紧跟新闻,时效性强、观点鲜明;另一方面,行文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文字上凝练精当、简洁有力,更容易受到受众的欢迎、喜爱。例如,《人民日报》2014年2月13日一版刊发的《让八项规定真正成为“铁八条”》、2月15日一版刊发的《“无良大V”的歪理邪说》、2月17日一版刊发的《改“壳子”,更要改“里子”》等短评,紧跟“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东莞扫黄”、“行政审批长征图”等全国性新闻,快拳出击、犀利点评、抓人眼球。
——“嘉兴时评”类型。浙江《嘉兴日报》一版开辟的“嘉兴时评”专栏很有特点、独树一帜、值得一学。其特点一是题材的本土化,紧扣嘉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事件展开评论,触摸社会的痛处和痒处,引发读者关注。二是评论员记者化,倡导“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强调评论写作以采访为基础,评论记者自己寻找评论题材,深入采访、调研、了解情况,务使评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增强针对性、思想性、启迪性和舆论引导力,力避大话、套话、空话。由于接近性和材料掌握得相对全面,像《当增长的手心碰到民生的手背》、《楼市戏称中包含多少形同虚设的监督》、《查出违规谨防误伤百姓》这样的评论文章,很能打动读者的心,即使带有批评色彩,也能让对方心服口服。
培养骨干
新闻单位业务领域什么人才最缺?缺评论人才恐怕是所有单位的共性问题。当务之急在于尽快补齐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短板。
一方面,鼓励本报优秀采编人员参与到评论写作中来。评论写作是“智力密集型”工作,评论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评论队伍。地市党报要立足本报的采编工作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基础扎实、思维敏锐活跃的好苗子,精心雕琢,巩固评论员人才阵地。
地市党报采编人员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关键时候自然会多一分处变不惊的镇定,多一点成竹在胸的信心。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市领导讲话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对重大社会问题和舆情动向也应密切关注、深入研究。学不能止于一般意义上的了解,而应有所梳理归纳,有所提炼总结。归纳、提炼的过程是加深理解、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增强概括能力、提升写作水平的历练,会为撰写评论奠定扎实知识功底,为提高评论水平练就过硬基本功。
另一方面,建立评论人才库,广纳社会有识之士加入评论员队伍。地市党报要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联系,广泛争取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加入评论员队伍,为他们提供评论平台,提升地市党报评论的专业性、权威性。要更多吸收普通群众参与到评论中来,通过群众来信、编读互动等,反映群众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热点问题的观点看法,使媒体的评论视角更加多样、评论内容更接地气。
由于评论写作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因此,对新闻评论作品要在业绩考核、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倾斜,为做好评论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系湖北省仙桃日报社总编辑)
(本栏编辑:朱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