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总集编辑者队伍特征考论*
2014-02-04刘和文
文/刘和文 高 洁
清诗总集是编辑者按自己的编辑标准从清人诗作品中辑选出相应的诗歌,按一定的体例编排而成的诗歌作品集。清人所编辑的清诗总集据笔者调研有近千种,经眼的达320种。与数量众多的清诗总集相对应的是庞大的辑选者队伍,以前述320种清诗总集为例,辑选者有310位(除去无名氏),且这些编辑者身份各异,表现出了不同的编辑趣向。大致来看,清诗总集辑选者分为三大类:推崇风雅的职位显赫者,释放情怀的地位低卑者,承传文化的藏书家、刻书家。
一、推崇风雅的职位显赫者
统计经眼的清诗总集辑选者身份,大多数辑者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举人出身35人,进士出身56人,占全部辑选者的1/4以上。他们或为著名的学者,如赵藩、刘存仁、纪昀等,或为经学家,如王鸣盛、王先谦、阮元等。因为他们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所辑诗歌总集一般都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或考证周全、资料翔实,或发挥己见、自出新意。其中不乏职位显赫者,如魏裔介、吴伟业、卢见曾、徐世昌等,或为督抚疆臣、阁部大僚,或为漕总和盐运使,宦途显要,名望颇高。他们以权势、才学、声望、财力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优势广揽人才,通过编刻诗集来增强其凝聚力,以达到主持诗坛的目的。他们都辑有“当代”诗人诗歌总集,如吴伟业的《太仓十子诗抄》,王昶的《湖海诗传》,毕沅的《吴会英才集》,法式善的《同馆试律汇抄》,徐世昌的《晚晴簃诗汇》等。另外,诸如魏裔介、卢见曾、阮元、沈德潜等刊刻了多种清诗总集。如魏裔介,顺治十三年(1656)辑《观始集》十二卷,又于顺治十八年(1661)辑成《溯洄集》十卷;卢见曾,乾隆二十三年(1758)辑《国朝山左诗抄》六十卷,收620余人诗作5900多首,又于乾隆十七年(1752)为王士禛《感旧集》补传重编,刊成十六卷;沈德潜,乾隆十八年(1753)辑《七子诗选》十四,又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国朝诗别裁集》三十六卷,乾隆二十四年(1759)与钱陈群合编《嘉禾八子诗选》八卷,又辑有《国朝诗选》三十卷。
从魏裔介、吴伟业,到沈德潜、阮元、曾燠,再到徐世昌等十余人,前承后继,基本主盟了有清一代的诗坛。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和学识,通过辑刻诗歌总集推动着清代诗歌的发展。诚如钱泳所云:“诗人之出,总要名公卿提倡,不提倡则不出也。”[1]如曾燠任两淮盐运使,刻《邗上题襟集》;阮元为浙江学政,刻《两浙輶轩录》,东南之士,群然向风。
二、释放情怀的地位低卑者
详考所经眼的清诗总集辑选者身份,有仕宦经历者占了大多数,但地位低卑者也占有一定比例,包括终生未仕者、入清后未仕者、职位卑微者、教谕和书院院长、方士等。根据经眼清诗总集的辑者身份统计,终生未仕者和入清以后未仕者有30余人(不包括生平不详者),约占1/10。其中吴元桂、王豫、章黻、周三燮、王应奎等人终生未仕,而他们却是当时诗坛颇具影响力的辑选者。
吴元桂,安徽无为人,终身布衣,辑有《昭代诗针》十六卷,收录诗作2500余首,同时代的吴书元称(《诗针》之选)“已臻巨观,且意见又相符节”。[2]王豫曾举“孝廉方正”,力辞不就,先后辑《江苏诗征》一百八十三卷,《京江三上人诗选》三卷,《群雅集》四十卷、《二集》九卷,《京江耆旧集》十三卷,《国朝今诗精选》四册,《淮海英灵续集》己、庚、辛三集十二卷,计有6种共260多卷。清诗总集的辑选者还有一些入清不仕者,如冯舒、陈瑚、邓汉仪、魏宪。冯舒(1593~1645),明季诸生,年四十,谢诸生,与弟班并自为冯氏一家之学,吴中称为“海虞二冯”,汇集朋旧诗作为《怀旧集》。
有些辑选者虽有一定的仕宦经历,但官职微小,地位不高。他们或为御用文人,或为知县一类的小官,或为幕府。如庄令舆(1662~1740),江苏毗附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以五经成进士,经殿试后选翰林院庶吉士,习国书,散馆后,授编修,即教习满洲庶吉士,充政治典训纂修官,辑有《毗陵六逸诗抄》二十四卷;又如商盘(1701~1767),浙江会稽人,雍正八年(1730)中二甲第二十四名进士,以知县用,奉旨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充八旗馆、国史馆纂修,辑有《越风》三十卷。《振雅堂汇编诗最》的辑者倪匡世,为了生计,为叶映榴幕客;方观承曾为平郡王幕客,辑有《述本堂诗集》十八卷,《续集》五卷。
清代文网密集,地位低卑的知识分子虽有历史责任,但迫于统治阶级的压制,欲言难言,只能以编辑诗歌总集作为一种释放生命情怀的方式,以此寄托生命的意义,其中往往融进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清初文人志士或主动隐居山林,或与清廷保持离心力,抱一腔幽愤失望之情,将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入着书立说之中。作为他们释放生命情怀的独特方式,《遗民诗》《诗观》等诗歌总集中都选入了相当数量缅怀故国的诗歌。
三、承传文化的藏书家、刻书家
清诗总集辑选者的身份,还有一个特点:或为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或与藏书家、刻书家有着密切的交往。其中黄丕烈、汪森、丁丙、陆心源、王相、全祖望、潘祖荫等都是名重一世的大藏书家,黄氏的“百宋一廛”、汪氏的“裘抒楼”、丁氏的“八千卷楼”、陆氏的“皕宋楼”和“守先阁”、全祖望的“双韭山房”等皆闻名远近,收藏图书颇丰。他们充分利用自己藏书及交往资源,辑有相关的诗歌总集,录其如下。
汪森(1653~1726),康熙十一年(1672)恩贡生,官桂林通判,生平喜藏书。辑有《华及堂视昔编》六卷,《粤西诗载》二十五卷。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和藏书家。字绍农,号谢山,浙江鄞县人(今宁波鄞州区)。继李杲堂辑《甬上耆旧诗》之后,续辑《续甬上耆旧诗》,凡八十卷,并补撰作者列传附于诗集内。
王相,近代诗文家、藏书家,祖籍浙江秀水,后迁入宿迁。他家累世藏书颇多,至王相时更多方搜罗,收藏益富,其所收历代别集为当时海内藏书之最。很多书籍经他校勘,陆续刻版,统称《信芳阁丛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选辑的道光以前的清代300多家诗选《信芳阁诗汇》,洋洋大观,是一部清代诗选巨制。又辑《白醉题襟集》四卷,《草堂题赠》一卷,《国初十大家诗抄》七十五卷,《友声集》三十七卷。
清诗总集的辑选者除了以藏书而著名的藏书家外,藏书万卷以上的辑选者还有:朱绪曾、吴翌凤、谭献等。清诗总集编辑者的交游圈中还有诸多藏书家,为其编辑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沈德潜所辑《国朝诗别裁集》利用了山东学政黄叔琳和江南王遴汝所藏之书,其云:“黄昆圃侍郎,多藏北方学者诗。王遴汝上舍,多藏南方学者诗。余从两处捆载而来,选中所收,几有十分之三,余皆逐渐征取。鳞次投赠,积久成多,以供采择。然四方万国,其边徼之远,不能遍收也。挂漏实繁,不无遗憾。”[3]王豫编辑《江苏诗征》时,充分利用当时的藏书家阮元、秦恩复、陈本礼所藏之书,《凡例》云:“江苏诗人之盛,其未刻集者无论已,即已刻而未行世者,亦指不胜屈,是书仅就豫之‘种竹轩’,阮氏之‘文选楼’,秦氏之‘五笥仙馆’,陈氏素村之‘瓠室’所藏选而录之。”[4]
在清代,部分藏书家兼有刻书家身份,直接刊刻诗歌总集行世。潘祖荫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其“滂喜斋”藏书丰富,且刊刻总集多种,其中自己所辑《癸酉消夏诗》一卷、《壬申消夏诗》一卷、《南苑唱和诗》一卷等,另有叶廷管《感逝集》四卷。丁丙出身于一个藏书丰富的家庭,其祖父丁国典,刻意捜求书籍,建藏书楼曰“八千卷楼”。其父丁英尝往来齐楚燕赵间,遇秘籍辄载以归,藏书益臻丰富。丁申、丁丙兄弟仍孜孜不倦地征购图书,“节衣缩食、朝蓄夕求,远自京师,近逾吴越,外及海国,或购或抄,随得随校,积二十年,聚八万卷”。[5]藏书之富甲于东南。丁氏兄弟搜集大批图书,并非仅仅将之深藏书阁而已,而是充分发挥藏书的作用。曾把八千卷楼的藏书拿出来用于补抄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丁丙也是近代杭州重要的刻书家。从同治初年刊印蒙学书籍开始,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病逝前刊成《于肃愍集》为止,共刊书200余种。其中总集类有:《国朝杭郡诗辑》208册,所收为杭州籍诗人或寓居杭州诗人;所刻《武林掌故丛书》收文献187种,辑有朱文藻《鉴公精舍纳凉图题咏》、章黻《西溪梅竹山庄图咏》、吴修《复园红板桥诗》等。
清诗总集的辑选者身份除上述外,还有其他身份:如画家周煜辑有《娄水琴人集》十卷,秦缃业辑有《西泠酬唱集》五卷、二集五卷。书法家王仲儒辑有《离珠集》七卷,书法家郑廷旸辑有《四家诗抄》八卷。实业家徐新六辑有《复盦觅句图题咏》一卷。同时,诗歌总集编辑者身份并非单一,而是兼有多重身份。这些辑选者共同构成了清诗总集庞杂的编辑队伍,编辑了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
[1]钱泳.履园谭诗[M].王夫之.清诗话[C]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73
[2]吴书元.昭代诗针序[M].吴元桂.昭代诗针》[C],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
[3]国朝诗别裁集凡例[M].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C],乾隆二十六(1761)刊本
[4]江苏诗征凡例[M].王豫.江苏诗征[C],道光元年(1821)海西庵刊本
[5]胡凤丹,张椒华编.嘉惠堂藏书目序[M].李希泌.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C],北京:中华书局19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