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部对话与青年编辑的成长

2014-02-04赵国惠张铁莉徐文杰徐国艳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编辑部评价

■赵国惠 张铁莉 徐文杰 徐国艳

1)《大连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五四路82号 116021,E-mail:80635957@qq.com

2)《沈阳化工大学学报》编辑部,沈阳 110142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有很多途径,如一对一的传帮带、在实践中学习、自我进修等[1-4]。这些较为成熟的培养途径都是建立在编辑的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它们为青年编辑提供了成长的资源,而途径的有效性也有赖于青年编辑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这也是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青年编辑的重要因素,因此,青年编辑应主动发掘学习资源,善于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编辑部对话内容丰富,对青年编辑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 编辑部对话的特点

发生在编辑部内的编辑之间、编辑与非编辑之间各种交谈,都可称作编辑部对话。编辑部对话具有4个特点。

l.l 多元性

多元性体现在对话主体、内容、结构等方面。

编辑部对话的主体既包括编辑,也包括作者、读者、编务、印刷人员、其他部门同事等来访者。对话内容包括工作话题与生活话题。工作话题是编辑部的中心话题,大到出版体制改革小到一个标点,无所不及。对话结构根据对话立场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和多人对话等,根据交流形式分为一问一答和讨论,根据人员构成分成编辑之间对话、编辑与读者对话、编辑与作者对话、编辑部主任与编辑对话、编辑与排版印刷人员对话、编辑与编务对话、编辑与其他部门同事对话,根据参与程度分为对话者和旁听者。

l.2 现场感

编辑部对话除了主体、内容、结构等主要元素外,还需要一些细节的信息支持,如对话的起因、背景、语调、语气、语言逻辑、措辞、肢体语言、节奏、目光、表情等,以及由此引发的现场对话的调整与变化。这些信息具有较强的现场感,是即时发生的,是不可复制的。

现场感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感染力。对话既有一问一答式观点的确认,又有多人对话时的观点碰撞、逻辑整合、热烈讨论,甚至激烈辩论。对话所激发的强烈感染力能够调动在场的说者和听者的参与意识与行为。这种“参与”并不代表一定要以说者的身份加入对话,而是包含了关注对话、调动思维、引发思考等。

现场感的特点也使对话失去转述、重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只有在对话现场的人才能真切理解感受对话的意义。借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共同在场”和“情境定位”来分析,共同在场是指面对面互动的个体行动者和结构的相互交织,这种交织的结果就是互动的顺利完成。情境定位是行动者内化了结构、结构又制约着行动者,行动者把自己明确定位于时空、物理环境和结构之中,互动情境中的行动者似乎存在着一种默契,彼此之间心照不宣地进行着交往。[5]现场感能够保证“内化了的结构”的存在与作用,当对话去掉现场情境而只是作为语言进行口述或转述时,无疑消解了互动的情境,细节信息也无法复原。

l.3 闲聊式

编辑部对话不同于座谈、汇报、演讲等表达方式,它话题随意、气氛轻松、形式自由,带有闲聊式的风格。

闲聊式的对话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消解了权力。编辑部因为资历、年龄、编龄和行政身份而产生权力。这种权力结构在选题会议或者审读会议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开会的座位安排、发言顺序、主题的总结等环节往往都遵循编辑部的权力结构,而编辑部对话能淡化甚至消解这种权力结构。对话者在语言形式、发言形式、话题内容都少受规则限制,短句、短语,甚至一个词语都可以参与对话;发言顺序不以资历、职位为依据;话题也较为开放。闲聊式对话中,每个人都具有参与的可能性与积极性,因为每个人的身份在闲聊中都是趋于平等的。

闲聊式的对话状态呈现出的权力消解,并不意味着权力因素的完全消失。对话中,资历深的编辑更趋向于控制话题,在插话和话题转换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喜欢用加重的语气、祈使的语句来表达,多使用“应该”“必须”“肯定是”等词语。资历较浅的编辑表达观点时多用“我觉得”“可能……更好”“是不是”等;观点明确时,也多用“肯定句+吧”句式来等待对方的肯定;在回答问题时,会出现多处的迟疑和停顿,语句较长,很少用祈使句或者短句。即便如此,编辑部对话还是最大程度地消解了权力结构。

l.4 连续性

编辑部对话的连续性体现在重复与延伸两方面。重复性话题源于期刊的稳定性和周期性,如期刊的办刊宗旨、来稿要求、稿件审理流程、编辑校对规范等是都是重复性话题;编辑规范的修订、现代汉语的不断丰富也给编辑工作内容带来调整和改变,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代替 GB/T 7714—1987, GB/T 13417—2009《期刊目次表》代替GB/T 13417—1992,《期刊编排格式》GB/T 3179—2009代替 GB/T 3179—1992,《现代汉语词典》的再版等,给编辑工作带来了新内容,也带来了延伸话题。

2 编辑部对话对青年编辑成长的意义

多元性、现场感、闲聊式和连续性的特点使编辑部对话成为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既包括智力因素的知识与技巧,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能力,后者对于青年编辑来说更为重要。青年编辑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新鲜的工作内容,他们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善于观察与模仿,易于发掘编辑部对话资源,这也是编辑部对话成为学习资源的必要前提。换句话说,编辑部对话成为学习资源,并不仅在于对话的发生,更有赖于青年编辑的倾听、融入和内化,而这更多地取决于青年编辑的情商,因此,编辑部对话又具有评价功能。

2.l 开放性的学习资源

编辑部对话的最主要话题就是工作话题,大到编辑工作流程、基本要求,小到一词一句、标点符号,几乎囊括了编辑工作的全部内容。除此以外,编辑对话还能真实展现编辑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倾听和体会编辑部对话,青年编辑能够尽快熟悉工作流程,掌握编辑知识,树立编辑职业精神,了解期刊行业要求和本刊的发展方向。这些是青年编辑入职学习的基本内容。

编辑部对话还包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现代意义理论指出,隐性知识限制着部分人类言语行为,意会的知识是不可言传的,因此人类客体赋意,不仅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语言交往等方式,还从体验的角度传达了说话者的意向。[6]编辑不只是做文字工作,还涉及许多交际活动,其中最让青年编辑头疼的就是如何与作者交流、如何将外审意见准确而全面地传达给作者、如何保证退修意见得到作者的认同。编辑与作者的沟通交流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一定的耐心、技巧、经验、知识作保障。[7]大量的隐性知识需要不断体悟、琢磨与反思,这是青年编辑最难把握的,也是最需要沉下心学习和领悟的。

另外,对编辑部工作环境的了解与适应也是青年编辑入职学习的内容。编辑部的人事关系,尤其是编辑部话语权力结构,都体现在对话中。青年编辑认真聆听,就能感受到编辑在编辑部中的资历与专业素养的差别,这也让青年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向谁请教”和“如何请教”。

学习资源的开放性体现在青年编辑的学习对象从带教老师一人扩大到全体编辑部成员,青年编辑有机会观察、领悟、模仿和内化其他编辑的隐性知识。开放性更重要的表现在于,编辑部对话的闲聊式特征,既鼓励了青年编辑参与对话,又尊重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保证了他们学习进度和提高程度的自由。即使是同时进入同一编辑部的编辑,对工作和环境的认知、理解与融入的速度和程度也会有差别。青年编辑要想从编辑部对话中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就要认真聆听、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学思结合。

2.2 发展性的评价功能

编辑部对话的评价功能对于青年编辑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青年编辑作为评价主体,二是青年编辑作为评价客体。

青年编辑初入编辑部,往往具有学生心态。这里的“学生”既是原有的学生身份而形成的惯有心态,也是指进入一个新环境时新人具有的谨慎心态。学生心态既是青年编辑最先要调整和改变的,也是青年编辑感受和评价新环境的基础。当然感受和评价的程度还要依赖于编辑个体的非智力因素。

青年编辑作为评价主体,能够对编辑部对话者、对话内容、表达方式进行深入解读与评价,其结果是发现差异、感受差异、分析差异和缩小差异。这也是学习的前提和学习进度的决定因素。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评价和选择的过程。同时,青年编辑也会对自身进行评价,包括自身与编辑部融合程度与进度、与编辑职业的契合度、原有编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我成长时间、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能性等。评价的结果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职业选择,但不管如何,都是建立于正确评价自我的基础上,都能够促进青年编辑的自我成长和发展,因而具有发展性;即使青年编辑中途退场,也是建立在对编辑职业和自我理想认知的基础上,从长远意义来看,对青年编辑和编辑部,也具有发展性意义。

青年编辑不仅是评价主体,还是评价客体。如前文所述,编辑部对话具有闲聊式特点,在权力消解的状态下,青年编辑更容易参与对话,自由表达,树立话语权,从而实现与其他编辑平等的主体意识。因而,编辑部对话形成一种场域,青年编辑在评价的同时,也成为评价客体,接受编辑部成员的评价——这也是青年编辑得到更多有效指导的基础。青年编辑应该在编辑部对话中更多地展示自我,从而获得编辑部成员的客观评价,得到带教老师和其他资深编辑的有效指导。适应工作和环境并不是青年编辑的独角戏,而是编辑部其他成员与青年编辑互动的结果。青年编辑还可以利用编辑部对话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积极参与对话,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即使在毫无意见可说的时候,认真倾听的表情和适时的点头这些肢体语言,都能帮助青年编辑树立良好形象。

诚然,编辑部对话意义实现的关键在于青年编辑学习的动机、意愿与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这是青年编辑成长的内因。但不可否认,编辑部对话为青年编辑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能够帮助那些立志于编辑事业的青年编辑迅速成长。

1 孙高霞.科技期刊年轻编辑自我成长的摸索.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203-205

2 接雅俐,郭立锦.学报编辑培养策略研究——明确职业定位,提升专业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956-958

3 缪宏建,徐鸿飞,王海燕等.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培养措施——《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办刊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5):746-748

4 杨冠英.青年编辑继续教育的形式与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04,(11):94-95

5 马瑞.关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几点思考.理论观察,2010,(1):30-31

6 孙晶.意义共识:构建和谐世界的哲学根据.学术交流,2013,(3):43-45

7 朱玉军.谈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认同感的建立,编辑学报,2012,(6): 585-587

猜你喜欢

编辑部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编辑部的搞笑日常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