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军事供应链的野营装备物资保障方式探析
2014-02-04文/何欢
文/何 欢
基于军事供应链的野营装备物资保障方式探析
文/何 欢
摘 要:野营是部队训练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是落实“能打仗、打胜仗”重要战略思想的具体举措。野营中物资装备的保障是生成和提升战斗力的重要基石,本文从当前野营装备物资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论证了野营装备物资军事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提出了野营装备物资军事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设想,为部队野营和野营训练提供了厚实的后勤保障。
关键词:野营;装备物资;军事供应链
加强信息化条件下野营,是适应战争形态演变、从严从实锤炼部队的必然要求。战争样式决定训练模式,训练模式决定保障方式。野营必须要在生疏、复杂和贴近实战条件下进行,野营训练必须围绕最难情况、最真实况进行,而相应的装备物资保障必须尽最大努力围绕训练展开,服从训练要求,服务训练需求,实现精确化保障。精确化保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着复杂性和艰巨性,现有的一些保障理念和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战争及信息化条件下野营的要求。因此,为跟上时代和新军事变革步伐,满足野营部队用户对装备物资的需求,引进军事供应链这一先进的物流理念和方法势在必行。
一、当前野营装备物资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现行军事训练大纲,部队野营时间一般为4个月,时间长,而且野营地点年年不同,加之受部队体制编制影响,没有集装备物资采购、运输、储存和配送为一体的专职统管部门,现行各后勤业务部门间信息不透明、各自为政导致野营装备物资保障冗余环节多、信息流程长、横向沟通难,且内部间、军地间协同难,无法快速敏捷地响应部队用户需求,很难满足野营装备物资保障需要,其主要问题表现为:
1. 先进的保障理念和信息手段缺失
当前,野营装备物资保障沿用的是老办法,很大程度上仍通过大量存储常用性装备物资,以数量和规模换取“速率”和“质量”,缺乏军事供应链思想,缺乏及时生产化、敏捷化、精益化等先进理念。而且,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处理、共享和处理手段缺失。信息标准不规范,信息系统不健全,大都彼此隔绝,没有真正建成从供应商、制造商、总部、联勤部(分部)、仓库到部队用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网络;信息采集、传递、处理、交互共享等方面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较低,且信息系统的知识挖掘和辅助决策功能较为滞后。
2.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机构缺失
走军民融合之路是构建现代后勤的根本途径[1]。由于受传统后勤组织体制的限制和出于安全保密考虑,军民融合式的保障机构缺失,对野营装备物资保障不能进行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军队内部,当前部队野营装备物资保障各环节“割裂”,负责具体业务的部门和组织未能实现一体化,相互间缺乏沟通,出现了采、存、送、发等环节脱节问题。军地间,在缺少权威的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机构后,军地间的合作随意性大,供应链断裂风险增大,而且供需信息隐蔽,在装备物资保障过程中常引发信息失真、扭曲、延迟等问题,进而引发“牛鞭效应”,并造成装备物资保障成本大幅度增加。
3.需求导引的拉动式保障模式缺失
军事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要以用户需求为牵引,变推动式保障为拉动式保障,即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配送等活动,必须要以军事供应链末端用户需求为准,协同展开。当前,部队野营及野营训练前对训练内容、训练地域和训练环境等要素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预判和掌握,对所需装备物资缺乏前瞻性预判,进而造成信息不明、需求不明。为保障前期和部队常用装备物资需求,大都采用“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的保障模式,没有体现部队需要什么而准备什么、保障什么。这种模式一方面会引发常用装备物资数量囤积过多,采购、存储和运输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会导致特殊装备物资欠缺,生产、运输、配送不及时,需求与保障脱节。
二、野营装备物资军事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
军事供应链是指在以部队用户需求为先导,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经采购、运输、储存和配送等活动,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将正确的装备物资送到正确的部队用户手中去[2]。在这一系列的物流和服务活动中,所涉及的所有环节、所有要素和相互间的关系所构成的整体性功能网络。军事供应链管理,就是采取系统思想,对军事供应链中的所有要素、所有环节和相互关系进行管理,通过优化和整合物流资源,规范野营装备物资保障活动,使之向精确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野营装备物资保障的整体效益。
野营装备物资保障在保障运作理念和运作体制上,与军事供应链管理思想是吻合的,采取军事供应链管理是科学可行的。保障运作理念上,军事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部队装备物资保障的采购、运输、供应等部门与最优秀的地方物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一般型装备物资的保障工作,特别是储存、运输、配送等业务外包给地方物流供应商,自己则集中精力和资源承担自己最具优势的业务,互相协作配合,共同把野营装备物资保障工作做好。保障运作体制上,虽然我军还没有权威和统一的装备物资保障机构,但装备物资的采购、供应、储存、运输、配送等部门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装备物资的精确化保障,提高保障效益,进而更好地服务野营部队,满足野营部队的野营和训练需求。
三、野营装备物资军事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设想
运用军事供应链管理先进理念和方法对野营装备物资进行管理和保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必须要更新理念,构建高效的物流组织指挥机构,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创新保障模式。
1.更新理念,优化野营装备物资保障顶层设计
野营装备物资保障,必须引入即时生产供给、军民融合保障等观念,强化军事供应链系统化理念,加强组织文化变革,打破部门间隔阂,固牢团结协作,实现强强联手。走军民融合道路,构建军民融合的战略、战役和战术三级物流机构,具体机构设置在对应层级的物资油料部门,这样可以打破军内、军地间各成体系、各自为政格局,解决信息不透明、协同协调难等问题。其主要职能为,负责整个野营过程中装备物资保障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工作,重点要协调军事物流部门与地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协调整合军地物流资源,协调制定军地统一技术标准和法规制度,组织实施对应区域内军地物流资源的调查、动员和组织实施军地一体化保障。
2. 优选伙伴,规避野营装备物资保障外包风险
军事供应链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优选对象,保留核心任务,外包非核心任务,进而实现强强联手和优势互补。对于常用化、通用化野营装备物资,可依赖地方物流供应商进行保障;对于保密性高和特殊化装备物资则由军队相应部门进行保障。这样既可以减少保障成本,又可规避泄密、供应链断裂等风险。优选地方物流供应商时,要根据任务需求,全面衡量、科学评估,采用招标法、ABC成本法、层次分析法等正确选择[3]。要建立地方物流供应商合同监督制度。通过优化设计、补充完善合作合同条款,明确在地方物流供应商出现成本控制不力、交货不及时、装备物资保障质量有问题以及遇有紧急需求等情况下,双方在责任区分、风险分担和利益补偿等方面的问题,不断通过法律渠道对地方物流供应商进行监管,确保野营装备物资保障高效有序。
3. 需求导引,革新野营装备物资保障模式
一是采用延迟制造,不断增强野营装备物资保障的柔性。所谓延迟制造,就是在时间上,要尽量延长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时间,把最终的产品工艺和制造活动延迟到收到部队用户的真实需求信息之后,再实施差异化地延迟生产,通过加工新的产品特征或采用通用模块装配个性化产品、服务,来满足部队用户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具体而言,野营部队年年所处的野营地域、所处环境、历经时间、所系任务大都不同,野营前对装备物资的准备难免有缺项和短板。为满足部队野营多样化、不确定需求,要尽可能减少装备物资中定制的部分,最大程度地采用通用化、标准化或相似的零部件、生产过程或服务等,实现快速、高效地组配成部队所需的装备物资,解决野营装备物资保障的不确定性问题。
二是研建相济,大力构建军民融合式信息平台。为实现信息的透明共享,要拓建并形成军民融合物流资源管理信息网。将军民融合物流信息网建到政府相关部门、军队后勤部门、大型物流单位、大型仓库、主要交通枢纽、货运场站等单位。在此基础上,要建成源数据实时采集系统。在军地的库房、港口、码头、机场、站台、车辆、集装箱等末端节点,配备条码标签自动识别装置、自动数据采集装置。要建立信息标准体系。研究制订物资信息分类指标体系、各类信息编码代码等标准和规范,军事供应链中所有保障实体根据编码规则打印粘贴条码,并通过扫描技术、EDI技术等实时传递、共享信息,实现信息流、物流双轨运行。
三是整合资源,建立多渠道、高效的配送体系。实现精确化保障的核心是要将装备物资送达部队。从物流的基本环节和过程看,要实现装备物资从供应商到部队用户的高效率流动,除要具备与需求同步的反应能力和充分掌握信息并同步传输的能力外,有效配送至关重要。因此,要建立高效的配送体系,利用计算机技术、GPS、GIS技术,合理确定野营装备物资配送网络布局,科学建立多级物流中心,优化保障区域和制定出直接配送装备物资的种类和合理的运输方式,确立最优路径,充分吸收地方优势资源,整合第三方物流,采取联运、多运等方式,最及时地将野营装备物资送达部队手中[4]。
参考文献
[1]姚平,姜大立,刘军.论军民融合物流之构建[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3(3):71~74.
[2]王进发.中国军事后勤变革大战略[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9.
[3]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姚平,姜大立,朱天菊.基于军事供应链的军用物资精确化保障研究[J].物流技,2010,29(12):149~152.
作者单位:(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