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纸标题制作的“准、实、新”浅谈

2014-02-04安慧儒朵金梅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6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报纸稿件

□安慧儒 朵金梅

(张掖日报社,甘肃 张掖 734000)

报纸标题制作的“准、实、新”浅谈

□安慧儒 朵金梅

(张掖日报社,甘肃 张掖 734000)

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媒体的各类信息海量、井喷式呈现,与此相应,新闻也进入了“浅阅读时代”,也就是俗称的“读题时代”。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消费,对新闻标题语言的发展态势有着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尤其是地州市党报,顺应时代变化,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在编辑过程中下足功夫、精心拟制一个个“准、实、新”的新闻标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准:量体裁衣,准确无“误”

“看书看皮,读报读题。”标题是新闻信息实现传播价值的必经通道。在报纸编辑环节,编辑面对的是记者、通讯员从一线采写来的一篇篇稿件。如何从众多稿件中遴选且最终呈现给读者喜闻乐见的信息,如何迅速抓住读者眼球,这些都与新闻标题息息相关。“准确是新闻标题的第一要义”,这一提法很有道理。如果把报纸版面比作一个T台,把稿件比作准备闪亮登台的模特,那么标题应该就是穿在模特身上的衣服。只有量体裁制,“衣”才能准确得体,才会让人眼前一亮。只有量体裁衣,题文一致,标题准确无“误”,才不会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如:《员工有钱挣 家人有房住 孩子有学上(引)》《天津开发区留人引才有一套(主)》(2014年3月17日《人民日报》一版),仅凭阅读标题,天津开发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就跃然纸上,标题和正文新闻事实完全吻合。

准确无“误”,首先,指标题不能含糊不清,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误导读者。其次,标题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要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完全一致,不能以偏概全。再次,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任意夸大。造成题文不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因编辑知识缺乏造成的,更多的是因单纯追求生动形象而以辞害意,或因编辑人员粗枝大叶所造成的。深为业内所不齿的“标题党”更是为抢眼球无所不用其极,这些误导读者的作法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实:画龙点睛,求实祛虚

标题是新闻事实和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必须一语破的。因此,业内有“没有新闻性的标题不具价值”、“标题应当有新闻”等说法。作为传统纸媒的编辑,改进和创新要从标题制作做起。首先,在标题制作中要突出最能抓住读者的事实,把握核心信息,将文章中的闪光点提炼出来。闪光点包括重要的新闻人物、新奇的事件本身等。《弃年薪20万双学士改行做“采蘑菇的小伙子”》是中新网发布的一条微博新闻标题,此标题将“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的‘双学士’黎明辞去大型企业高管,舍弃近20万元年薪,回家租河滩建厂栽蘑菇创业”这一事实,精练成18个字,可谓画龙点睛。其次,要改变以前在报纸、广播电视一统传媒天下时代形成的思维模式,求实祛虚,力求做实做精标题。《八项规定施行月余(引)》《酒店遭遇“退订潮”机关大院“静悄悄”(主)》(2013年1月29日《人民日报》)。这样的标题,字字珠玑,实实在在,不虚不空,真正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其三,突破藩篱,大胆创新。拟制好标题,要求编辑吃透新闻或文章的主旨,对最重要的思想内容进行准确、简练概括,使之缩龙成寸,以一当十,起到提示内容,表明观点,强化主题的作用。有些标题不注意提炼主题,把一些诸如“扎实推进”、“硕果累累”、“成效卓著”、“措施硬、效果显”等千篇一律套话写进标题,让人看后如雾里观花。我们曾粗略统计了一下,在某某日报1999年的合订本内,“长风破浪会有时”、“干群一心谱新歌”、“文明花开别样红”等标题频频出现,出现频率最高的一条竟多达十次。

新:通俗形象,新颖生动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据说他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直至修改到能够使她听懂。观察时下的报刊,发现那些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几近口语化的标题,正是由原来的“偶尔一试”逐渐变得“时常可见”。口语化语言说白了就是群众语言,只有用群众语言写出的新闻、传播的信息,才能受到读者喜爱,新闻的标题更是如此。如何使标题通俗易懂,新颖生动呢?以报纸上最常见消息稿和深度报道标题制作为例,做“准”、做“实”、做“活”标题至少应做到两点:一是消息和深度报道类稿件制作标题时,要巧用动词,标出“动感”。有一篇写新农村建设的基层来稿原标题是《多业并举谱新篇(主)》、《长安乡前进村新农村建设纪实(副)》。这标题四平八稳,毫无新意。我们在修改时改成了《前进村,致富路上向前进》。与原标题相比,新标题既有动感,又有新意,且便于记忆。《小区建成五年 入住不到三成(引)》、《“造城”吹出多少泡沫(主)》(2013年9月3日《人民日报》9版),此标题中一个动词“吹”字与“泡沫”结合在一起,妙趣横生,意味大增。二是民生类尤其是曝光透析类稿件制作标题时,要提出疑问,引人入胜。《房难修院难管设施差不安全(引)》、《老旧小区岂能弃管(主)》,《春节送礼,拜年还拜权》,《制作方法上网学,原料器械上网买,制成毒品网上卖(引)》、《岂能让网络成为制贩毒捷径(主)》……这些标题的共同点,是主标题都采用问句形式,提出一个读者关心的问题,引发读者共鸣,进而使读者关注稿件。问句型标题不是简单一个形式,关键在于要提出最尖锐、最敏感、最能引发读者关注的问题。

总之,“准、实、新”是好标题应同时具备的三个最基本标准,也是编辑、记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敏锐的新闻视角、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综合体现,更是编辑灵感突发,巧用修辞、传情达意,巧动情感、拨动心弦,化用诗词、妙用俗语和成语的辛勤结果。新闻是易碎品,日复一日的标题制作难免让编辑有辞穷思竭、应付了事之时。为避免同一期各版面标题的同质化,可灵活采用“长”“短”题兼用,“薄”“厚”题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为篇幅短的消息类稿件制作标题时,可借鉴网络、微信等新媒介新闻信息的标题形式,用精练的一行标题做实做亮,为篇幅长的深度报道制作标题时,可用“引题+主题”甚至“眉题+主题+肩题”的多行题做细做精,这样方能制作出准确无误、名副其实、新颖生动的标题。

(本栏编辑:朱可江)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报纸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报纸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