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早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大众化的推进

2014-02-04文/杨

中国出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专号特刊报刊

文/杨 扬

“五四”运动之后,近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影响力,推动民主革命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一系列进步报刊。以进步报刊为阵地,中国共产党向当时进步的工人、青年学生和农民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自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

一、创办的历史背景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会创立早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深受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20世纪初,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内有军阀混战,外有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导致中国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1917年10月,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这给中国社会革命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才能改变中国革命的命运。为此,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向中国民众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这是近代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创办最重要的历史动因。

另外,近代中国早期报刊的发源为中国共产党创办报刊提供了经验借鉴。中国共产党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域主要集中于上海,而当时的上海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代表着近代中国的发展方向。不仅如此,上海乃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西方的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传入较早,这使得上海成为各种新兴思想的集中地,各种早期报刊应运而生。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正式爆发,这也为中共早期报刊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急需进步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此,中国共产党借鉴《新青年》之经验,创办了《劳动界》《向导》等一大批早期报刊。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大众化的进程中,这些早期报刊有着清晰的传播策略,其突出表现为四个特征:一是利用专号特刊集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二是整合各报刊媒体渠道,统一传播口径;三是重视传播信息反馈,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四是培养传播先进思想的意见领袖。

二、利用专号特刊集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专号特刊指的是以某项内容为中心而编成的一期报刊,与大众化报刊综合性内容不同,专号特刊的独特优势体现在传播媒体的专业化。专业化媒体具有三种显著特征:能选择、提供专业性内容,能对信息进行深度解读和权威判断,实现传播对象即受众集中化。

首先,专号特刊以集中报道的形式完整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于渴望接受新思想的进步人士而言,是信息的集散地。特别是启蒙阶段信息及传播渠道贫乏的大环境下,仅仅通过大众化报刊零星的信息传播难以让受众完整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专号特刊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专业媒体渠道的集中传播。历史文献显示,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十分注重专号特刊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介绍方面的优势。如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专刊),专门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该文中,李大钊直接引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哲学的贫困》中的关键段落,向中国民众原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随后不久,《新青年》又以“国民革命号”和“列宁号”专号的形式发表特刊文章,对列宁阐述民族殖民地问题的文章进行系统介绍,其中包括列宁《落后的欧洲与先进的亚洲》《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位置》等经典的文章8篇,[1]由此可见当时报刊对于专号特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视。

其次,专号特刊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解读和权威分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马克思主义思想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语境,对于处于社会制度转型时期的中国民众而言,马克思主义思想无疑是超前而隔膜的。这就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度解读,实现高深理论在中国的应用转化,便于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任弼时、瞿秋白等思想先驱们的加入则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强化了专号特刊“解读者”角色的权威性,对舆论引导产生了重大作用。如1925年5月出版的《中国青年》上就有“五月第一周特刊”的专刊,其中刊登了任弼时的《马克思主义概略》一文,该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号召中国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随后不久,在《向导》的第99期上也出版了关于“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的特刊,《新青年》“列宁号”特刊上刊登了瞿秋白撰写的《列宁主义概论》。从这些专号特刊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不仅仅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介绍,还颇为注重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适用性分析,这对号召当时民众团结起来开展革命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整合各报刊媒体渠道,统一传播口径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在当代营销传播环境下的一种理论创造,强调营销传播者一方面把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包装、新闻媒体等一切传播活动都涵盖到营销活动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能够将统一的传播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核心思想是实现传播活动一元化。近代中国社会各种思潮涌动,占据各类报刊的舆论阵地,信息传播繁复芜杂。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同样面临着如何在庞杂的报刊信息中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问题。

统一传播信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中明确基本宗旨和革命立场,并自始至终保持信息一致性,避免在多种媒体渠道传播中出现思想和基调不一致的情况,进而造成信息传播的混乱,降低受众对信源及信息的可信度。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对早期报刊采取了相应的传播策略。在办刊思想上明确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立场,旗帜鲜明地表示要为中华民族争独立,为人民大众争自由。《新青年》明确提出了报纸的阶级性问题:“谈到报纸,我们先要问,这报是有产阶级的呢,还是劳动者的呢?”[2]再如《劳动周刊》指出“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门本着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3]报刊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具有传播意识形态的功能,代表舆论阵地,中国共产党借助此类报刊一致地传达了自己的革命主张和阶级立场。

整合传播渠道。实现信息传播的最大效果一方面要发挥信源、信息、媒介、受众等多种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则要降低噪音对传播活动的负面影响。在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一些报刊鼓吹国际修正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对抗马克思主义宣传,达到阻碍中国社会革命之目的。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充分挖掘了各大报刊之间的优势,整合各种媒体渠道资源,实现积极配合、相互声援。

《新青年》季刊、《向导》《前锋》通过分工与协作,在当时形成了一股颇为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势。《向导》从第64期起专门开设《外患日志》栏目,以马克思主义为纲,深刻分析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丑恶罪行。与之相呼应,《新青年》季刊从第4期开始,专门出版“国民革命号”,对马克思主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进行宣传,以配合《向导》的宣传。另一报刊《前锋》立足于大量的调查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角度分析帝国主义国家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历程,并指出帝国主义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其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近代中国政府的腐朽统治。[4]三大报刊通过媒介联合,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渠道力量,降低了其他思想宣传“噪音”产生的干扰作用,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

除此之外,这些报刊互为宣传媒介,刊登广告,扩大声势,形成传播联盟。比如《新青年》就曾经在其较为醒目的版面上为《中国青年》《政治生活》《共产党》月刊、《先锋》等报刊做广告,《新青年》经常将整个封底作为《向导》的广告,并向中国民众介绍道:“《向导》是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的向导,全国最激进的刊物。”

四、重视传播信息反馈,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

传播学理论认为完整的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传者送达受众,再由受众将信息反馈给传者,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信息反馈有益于传者检验传播效果,了解受众对于信息的关注程度,并根据受众的信息反馈优化下一次的传播内容,最大程度实现传播目标。

中共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双向传播体现在,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要义诉诸民众,还要检验民众对先进思想理论的态度和接受程度,以便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在大众媒体类别单一的近代中国,实现信息反馈最为常见的手段便是通过报刊的“读者来信”等平台。《劳动界》首开历史之先河,在报刊上刊登启事,积极邀请工人投稿。另外还开设《通信》《读者投稿》等栏目,专门用于刊登工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见解。《中国青年》也设置了《通信》栏目,由恽代英在该栏目上专门负责与广大先进青年的沟通和交流。短短几年时间内,《中国青年》《通信》栏目上就刊登了恽代英回复读者的来信稿40多篇,“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到他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5]

报刊专设栏目为编者和读者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不仅仅使得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还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此种方式,实现了进步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先驱的密切接触,培养了大批忠实的读者群体,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当《向导》周报因经费等问题难以为继时,国内外的读者纷纷支持和赞助,从而使得《向导》周报在较为艰难的处境中生存了下来,发行量也不断上升。

五、培养传播先进思想的意见领袖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大众化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公众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距离和持观望态度时,单单依靠从报刊到公众的一级传播难以让民众迅速接受这一新型的思想理论。此时就需要一个能影响公众的权威人士首先表明立场,解读理论,以此影响公众态度,引导公众行为,这就是“意见领袖”。

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菲尔德在其二级传播理论中提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再由他们转达给相对被动的一般大众,其模式如下: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往往是人们所认识和信赖的人,跟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被认为具有某些专长和对某些问题见解深刻。意见领袖能够向人们提供建议和解释,改变他们的态度和影响他们的行为。特别在专业性较强或公众不熟悉的领域,意见领袖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事实证明,瞿秋白、任弼时、恽代英等在青年群体中具有权威影响和公众地位的共产党人在报刊中发表文章、表明立场、权威解读,将个人的影响力辐射到广泛的公众之中,起到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效果。中国共产党在思想领域中培养意见领袖,对于公众更好地认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大众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大众化的进程中有着鲜明的特点,正是这些早期报刊的存在,使得工人、农民、学生阶层可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而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方法,是我国当前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可借鉴的丰富的本土资源。

[1]陈有进.列宁著作在中国90年[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5)

[2]新凯.再论共产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J].新青年第9卷第6号,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本

[3]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陶德麟,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田子渝.恽代英传记[M].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6]王晓岚.中国共产党报刊发行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专号特刊报刊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百强报刊
论五四时期的期刊专号*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卷首语
轻松阅读,备战中考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
奥运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