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的艺术表现与传播机制探讨

2014-02-04文/陈

中国出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大众

文/陈 权

微电影(Micro Film),顾名思义,就是微型电影或小型电影的简称,它是在摄影技术、新媒体、移动互联网应用白热化趋势下所衍生出来的一类视觉艺术。同院线电影一样,微电影也具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和制作系统。与院线电影相比,微电影则使用了相对较少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大众呈现出了别样的社会图景。

一、消失的地域:微电影的兴起

自尼埃普斯借助8小时的自然光拍摄下邻居的屋顶计起,摄影技术已经走过了180多个春秋。传播工具、传播平台的更新换代和大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使得摄影这门技术活正逐渐地被普通大众所掌握并加以熟练运用。

由静态的留影到动态的影像过程记录,影像记录设备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照相机逐渐地演化出了摄影机,并持续地增添上了多种记录功能。媒介融合的推力让拍摄电影的许多技术设备也都不断地被浓缩在了一架小成本摄影机,甚至是一台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中。网络技术的娴熟运用和信息传播的日新月异等都使得电影的摄制技术、流程被大众所深谙。至此,这也就为“微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与众多的好莱坞大片抑或票房影片相比,微电影不具备前者所拥有的雄厚资金、精良设备和严密的制作周期。但是,微电影同样使用着类似于电影的技术手段、制作流程和传播方式。从叙事结构方面来说,它们都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从艺术表达形式来讲,它们都具有多样性。从传播效果程度来谈,大众都可了解到影片中所要传递出的不同诉求。

1.微电影兴起的技术性基础

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在自媒体时代对信息触手可及。根据2014年1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官方网站所发布的《2013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基础电信企业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总数达1.89亿户,移动电话普及率突破90部/百人,移动互联网流量达到132138.1万GB;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对行业收入增长的贡献达到75.7%,融合业务进一步得到发展。这些软硬件设施的积极配套和市场需求的迅猛上升,皆为微电影市场的勃兴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微电影,意如其名,在含有电影的构成因素同时,又拥有着自身别具风格的一面。在技术方面主要体现“三微”,即:微成本、微时长和微制作。与正规电影制作的千万甚至上亿资金相比,微电影少则几千、多则数万的资金投入无非是九牛一毛。在成片的时长方面,微电影的时长一般持续在一刻钟左右,根本达不到影院中放映数小时的基本要求。在制作领域,微电影积极地借鉴了电影制作的技术和流程,但尖端的技术和严格的制作流程自始至终是制约微电影持续发展的瓶颈。故而,微电影的制作在技术层面上仍属于电影制作的初级阶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这“初级认知”使得微电影的拍摄易于大众所了解和运用。

数字媒介为人类体外化的音声和影像信息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富媒体、云计算、4G、微单……这些不断出现的概念、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地深化了人与媒介的融合程度,使得微电影的发展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2.微电影兴起的社会性条件

平民大众是微电影兴起的最主要推动力量,借助互联网平台的视频播放应用,微电影逐渐地成为大众推崇的“高大上”的娱乐手段。有剧情、有瞧料、有内涵,这些都是微电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大众带来的切身感受。

从客观方面看,网络视频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影像记录设备的日益多功能化是微电影兴起的重要社会性条件之一。无论是优酷、搜狐、乐视还是百度影音、腾讯播客等网络视频运营商,它们都将大众作为最主要的消费群体,竭尽所能地满足大众对于视频传送或点播的需求。对于这些网络视频运营商来说,用户所上传或点播的视频,不仅可以为其带来令同行欣羡的点击量,同时也可以为其自身带来丰厚的广告收入。与此同时,诸如佳能、尼康、索尼等相机生产商,及时地跟进市场需求,推出了融合一系列拍摄高清视频功能的设备等。拍摄设备功能的多样化和供需的日益廉价化,让微电影的拍摄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从主观方面看,电影的创作不是一个人的战役,更多需要大团队的精诚合作。而微电影的创作则不囿于此,它的成片过程更加灵活与多样。微电影的创作团队通常由三五人组成,甚至在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也可以顺利地完成编、导、拍、摄、剪等工作。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日,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导演,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个体,都可以借助微电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来给他人呈现出自我眼中的别样世界。

二、淡入中的淡出:微电影的艺术表现

微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对所呈现在创作者面前的事物进行主观上的艺术创作的过程。在创作者脑海中的“潜构图”和眼睛的“有限”视野里,仍然要再次精简物像,使得表现主体得以确立。[1]对事物把握程度的深浅和创作立意的选取,影响着整部微电影的艺术表现和效果。为表达不同的诉求,微电影的艺术表现也因事而异。目前在网络视频平台上常见的微电影主要有城市(地区)形象宣传、商业品牌(服务)推广、组织或个人能力展现等几种类型,其中数量较多的则是以娱乐为目的、描述大众生活轶事的微电影。

1.城市(地区)形象宣传

使用微电影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形象宣传,是近几年在华夏大地上所兴起的一种颇受大众欢迎的形象推广方式。它不仅是一个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对这个地方潜在价值的深度发掘。艺术化的言语视角、声像并茂的传播方式,将所要描述地方的内涵和底蕴一一展现,让镜头后的大众领略到这个地方所独有的魅力。以《苏州情书》为例,该片讲述了“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为一个城爱上一个人”两个小故事,用唯美清新的画面、舒缓优美的音乐,把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苏州既“古”又“洋 ”的特殊气质展现到受众面前。

在城市(地区)形象宣传的微电影创作中,民俗、历史和人文等文化元素始终是进行艺术表现的源点。一定区域内的民俗,是这个地方异于别处的最显著特征,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民俗文化,民俗艺术化的表现方式总可以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历史的厚重是一个地方底蕴的由来,古迹、重大事件发生地、文化遗址等都是这个地方历史走过所留下的痕迹。艺术化的镜头语言在推、拉、摇、移、跟之间,仿佛也在向大众诉说着这个地方曾经的沧海桑田。一个地方人们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不自觉地受着一个地区的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熏陶,从而外在地表现为该地方人们的内涵修养和精神面貌方面。从远景到全景、从中景到近景,乃至特写景别,一个城市(地区)的整体特征和形象也就浓缩在了这个方寸之间。

2.商业品牌(服务)推广

针对于大众在社会生活中对微电影的接触率和好感的提升,一些商家开始尝试使用微电影来进行商品或服务的营销。与注重创作技巧的城市(地区)形象宣传的微电影相比,商业品牌(服务)推广的微电影更侧重于故事情节的设置,诸如早些年泰国的潘婷洗发水的励志广告和近些年来在中国大陆地区热播的益达口香糖的分主题广告等。

泰国的潘婷洗发水广告主打励志牌,整部微电影虽只有4分02秒,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诉求伴随着古典音乐《卡农》在观看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分55秒前观看者并不知道它是一个商业品牌的推广广告,但在最后的7秒钟,失聪女孩赢得了古典音乐的比赛,故事终结的那一刻,“潘婷,你可以发光(You can Shine)”品牌与宣传语最终浮现,将产品的诉求与文本的叙事结构进行了完美结合。

商业品牌(服务)推广的微电影广告中的重叙事、轻产品,重深度、轻长度等特点逐渐成为了广告商深谙于心的传播策略。无论是想要表达感性诉求抑或理性诉求,故事情节艺术化的处理不仅使得广告本身降低了对观看者的厌恶感,而且还使得品牌或服务的形象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由此带来的商业价值不言而喻。

3.组织或个人能力展现

与之前所叙述的两类“高大上”微电影相比,组织或个人能力展现的微电影则更加的接地气。在信息高度碎片化、文化快餐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一类的微电影紧贴时尚的脚步,它们以展现自我和娱乐大众为己任,在网络视频播放平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创作这些微电影的组织或个人主要有学校、公益组织、社团、自由职业者、拍客等。

由万合天宜与优酷共同出品的《王大锤之万万没想到》[2]系列微电影作品,在网络视频播放平台上大受欢迎。该片用诙谐幽默的桥段、紧凑夸张的情节讲述了主人公王大锤的传奇故事。每部片的时长虽只有6分钟左右,但其中所表现出的大众化视角完全契合了当下社会中所存在的诸多现象。在艺术表现方面,《王大锤之万万没想到》在突出主体形象的过程中,展现了很强的社会纵深空间,借助丰富的画面内涵,将隐喻的生活哲理潜移默化地输入了观看者的思绪当中。

组织或个人能力展现的微电影在制作成本上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且自由创作的思路和灵活的时间安排使得该类型的微电影更加的注重借用模糊摄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大众可以在这些微电影中找到生活的乐趣,甚至是“见到”自己的身影,在谈笑间逐渐地接受并使用它,使之成为一种新潮的娱乐方式。

以上三种类型的划分并不足以概括微电影的全部特征,而且它们的艺术表现也不仅限于此。但就目前主流的网络视频而言,这三种类型已经成为微电影创作者和观看者最为熟知和接受的类别。无论是技术上的借鉴还是理论上创新,微电影的艺术表现还在一如既往的丰富之中。

三、意义的输出:微电影的传播机制

作为工具或技术的传播媒介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微电影也就是在此基础之上衍生而来的。无论是从微电影创作者的角度来分析还是从微电影受众的视角去观察,微电影都因循着一定的传播机制。受众在观看微电影的时候是以信息接收者的身份出现的,但是在向他人进行作品推荐的时候,这位信息接收者的又立马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因而,传统意义上传播机制和传播模式的分析在微电影上也是有一定程度适用的。与此同时,微电影亦有它自身所特有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模式,由此所带来的传播效果亦是有所迥别的。

1.微电影的传播构成要素

微电影传播同其他的信息传播一样,都是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因此,微电影的传播构成要素除了信源、信息和信宿之外,还有信道和反馈两个不可忽略的基本要素。

信源,即传播者。针对于微电影来说,它的信源不仅有微电影的创作群体,而且还有部分受众群体。微电影的创作群体在创作伊始,便会发动一切力量,寻求微电影的投资、策划、宣传、制作等优势资源,这种宣传造势在大众传播范围内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大众接收到由微电影的创作群体所传播出来的信息时,其认知和心理态度便会用行为来做出解释。无论喜恶与否,大众对此的态度会在不同的群体中得到扩散和蔓延,既而影响到他人的认知和心理态度的形成。

信息,即传播的内容。这里是指微电影的构成内容,其中有声调、语言、画面、情节、色彩和其他非语言言语等,上述的大部分构成要素可以由技术来进行解决,但情节要素始终是制约微电影成败的关键,因此微电影的故事情节在创作上非常需要注意市场和大众的需求。

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它对信息的再生产和反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微电影的信宿即微电影的观看者,即受众。在自媒体时代,大众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比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积极。在微电影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充分地掌握了主动权,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有选择地对接触到的内容进行“把关”,这对微电影的二次传播甚至是多次传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信道,即信息传播的渠道。微电影正是在网络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因此网络传播平台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微电影的主要传播渠道。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和移动终端对微电影的传播亦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反馈,即信息接收者与信息传播者之间就信息内容而进行互动的过程。反馈因素对于微电影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社会公关方面。微电影的创作群体可以根据受众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及时地调整传播策略,这对于清除传播过程中“噪音”和“阻碍”,为微电影高质量的传播提供了保证。

2.微电影的传播模式

就微电影本身而言,微电影的传播模式主要有: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和整合传播模式等,这些传播模式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微电影在传播方面的某些特征。

根据典型的线性模式——拉斯韦尔的5W模式来分析微电影,我们从“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这五个方面可以分析出微电影的创作团队对微电影主体控制、传播的内容抉择、传播渠道选取以及对受众产生影响等问题。但是,这明显割裂了传播过程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无法较为全面地解读微电影特征的。虽然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线性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但同样亦无法满足当下解读微电影传播特征的完备条件。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系统模式和整合传播模式则较好地成为了对微电影传播进行解读的手段和方法。

在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的基础之上,马莱茨克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基于此种模式分析微电影,可以发现,微电影的内容和所使用的网络视频传播平台是微电影创作团队在观看者心目中形象形成的关键节点。因此,这就对微电影内容制作的亲和程度和宣传渠道的选择标准划定了一定的界线。与此同时,来自观看者的自发性反馈信息,作为“感受”会回传给创作团队,继而对微电影接下来的传播活动产生一定的效果作用。

伴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智能化,APP[3]逐渐将在曾经只能在计算机上操作的一些程序转移到了移动终端设备上来,因而整合传播模式应运而生。微电影在此种模式中的传播不仅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力量,同时还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加推微电影的传播广度与深度。这种实用性传播和消遣性传播并举的手段正日益成为微电影宣传造势的主要方式。

3.微电影的传播效果

微电影的传播行为是带有一定的说服动机的,它会引起观看者态度、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不仅与观看者有关,还与微电影的本身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主观方面,微电影的受众为了满足自身对特定信息的需求,会根据他们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和主观印象来进行选择。在观看之后,受众无论是否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他们的态度变化对自身乃至其他社会成员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客观方面,微电影自身的内容构成和推广程度也是制约微电影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诸如微电影的题材设定、情节构建、推广平台选取和宣传方式谋划等。

新媒体应用的兴盛和摄影技术的演进,在技术层面上为微电影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伴随着微电影在这些平台上的进一步成长,微电影本身也在推动着网络、摄影等软硬件设施的升级。微电影的传播所产生的驱动力促使技术和设备的革新速度日益加快,同时,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也为微电影的传播开拓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间。

大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使得大众日常的娱乐追求也在与时俱进,微电影的出现满足了当前大众的娱乐心理。通过微电影,大众不仅可以更加主动地感知其他社会群体的存在,而且还能够借助它的传播优势,向他人展现自己、获得认可。这些不仅为不同群体的相互交流开辟了渠道,而且还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加了更多的正能量。

四、结语

微电影是网络应用和摄影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产物,技术的普及和设备的成熟运用,加推了微电影在坊间的认可程度。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向度使得电影成为了平民化的玩物,因此微电影逐渐地成为了大众新兴娱乐的“高大上”追求。这些不仅对微电影的艺术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契机,同时还为进一步的针对性研究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注释:

[1]韩丛耀.图像:主题与构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

[2]《王大锤之万万没想到》:导演:易小星、编剧:至尊玉、主演:白客,出品时间:2013年8月6日。

[3]APP:即Application(应用),是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常见的有Android Market,Apple iTunes和Ovi store等。

猜你喜欢

大众
一汽-大众揽巡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上汽大众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取舍之道 上汽大众Polo Plus
无法拒绝的VW——上汽大众 POLO
大众“排放门”
大众或将功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