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勿忘本心”应对纸媒危机

2014-02-04文/李

中国出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报纸

文/李 梅 胡 岸

随着2014年新年钟声的敲响,有着15年历史的上海当地晚报《新闻晚报》停刊了。近几年来,报纸严冬论、纸媒拐点论、纸媒危机论甚嚣尘上。纸媒是否真的将进入严冬?2014年是否真的是纸媒的拐点?

一、“报纸消亡论”源起及现状

报纸消亡论是近年来在世界报业影响较大的一个假说,其最早出现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Philip Mayer)2005年的著作《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在该书中,迈耶教授预测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将归于零。[1]而在我国国内,早在2003年的时候,有传媒学者就曾提出了“拐点论”。2005年,有报业专家也提出过纸媒“严冬论”“拐点论”。[2]至于近几年,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不断上升而造成的对纸媒的冲击,类似的观点更是不断在媒体界被提出。

就目前世界各国纸媒的形势来看,当前纸媒确实处在一个“生死存亡”的时刻,纸媒的影响力开始衰退,收入开始下滑,订阅人数开始减少,也早在多年前便已初见端倪。在报纸曾经一度辉煌的美国,很多在历史上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报纸如今已经深陷泥潭,甚至有的已经“入土为安”。从报业历史最久长的《洛基山脉新闻》的倒闭,《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全面转网,《洛杉矶时报》的困顿,《商业周刊》和《新闻周刊》的出售,到最主流的《华盛顿邮报》的转手和《纽约时报》的困境,国外的印刷媒体正面临困境。2012年3月,CEA(Council of Advisers)和社交网站Linkedln联合发表研究报告称,报业的衰退最严重,萎缩了28.4%。[3]

纸媒是否已经进入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境地,是否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真的要和纸媒永远说再见?笔者的观点是,纸媒也许目前确实遇到了危机,但危机并不意味着灭绝。唱衰纸媒,虽有一定的科学分析与事实依据,却并不代表我们应放弃纸媒。恰恰相反,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不是对纸媒的死亡落井下石,而是应该思考纸媒存在之意义以及纸媒如何应对这场危机。

二、文明传播史上无可替代的角色

回顾报纸发展的历史,报纸的存在与繁荣,是与整个世界的文明进步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也与人类智力与大脑的进化有着极大的关系。正如美国学者、加拿大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中所指出的那样,“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人们所考虑的事情)、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维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4]回顾报纸产生的400多年历史,人们的阅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认知世界的方式已经被依托于印刷术这一技术的报纸所改变。

首先,报纸依然在传播信息。纵观报纸产生的历史,世界上第一份报纸尼德兰王国安特卫普(现比利时城市)的《新闻报》(Nieuwe Tijdinghen)产生于欧洲30年战争时期,其产生之原因,是为了向当时的欧洲各国民众传递战争消息。也就是说,报纸在其最开始的形成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一个传递信息的功能。1702年,在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The Daily Courant)的创刊号声明中,其创始人玛利特声称“该报创办之目的,在迅捷、正确而公正地报道国外新闻,不加评论,而且相信读者的智慧,对登载的消息的确切含义,一定有正确判断”。[5]那么,当下的报纸,是否还能承载这样一个功能呢?

其次,报纸提供观点。虽然最初的报纸经历了从“观点纸”到“新闻纸”的转型过程,然而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又重新转回了“观点纸”这样一种形式。其中,最能表现报纸“思想意义”的,当属欧洲资本主义革命时期的欧洲各国报纸。这一时期的报纸,虽然仍坚持报道新闻、传递信息,但是其在传播进步思想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特别是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启蒙思想的主要宣传阵地正是报纸。此外,在英国的“光荣革命”等一系列资本主义革命的重大事件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报纸作为思想宣传工具的身影。

再次,也是最值得重视的,报纸挖掘细节与议程设置。美国是19~20世纪报纸发展最为辉煌的地方。19世纪的美国报纸,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新闻生产方式,一种是以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和《纽约世界报》(The World)为代表的作为娱乐业的新闻,一种是以阿道夫·奥克斯(Adolph Ochs)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为代表的作为信息的新闻。前者所指的新闻模式,是一种讲故事的新闻模式;后者所指,则是一种“庄重”的新闻品质。[6]前者为读者提供美好的外部世界景象与感觉,后者则为读者提供做出判断的依据;前者针对大众,后者针对精英。然而,不管目标读者是什么人,不管他们的口号是什么,美国19世纪报纸的这种转变向我们揭示了报纸的另外两个功能:挖掘细节与议程设置。至于挖掘细节方面,我们可以将其细分为提供娱乐和提供严肃的调查报道。

此外,报纸自其产生之时起,更多地被当作一项社会产品而非商业产品,人们更多的是注意其社会属性,而忽视其商品属性。我们的确不能否认报纸作为一项商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但我们更多的还是应当重视其公共服务的职能——报纸,乃社会之公器也。作为一项社会公器,报纸除了上述功能,还有以下几个职能:报纸是社会的沟通器,既是不同阶层之间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沟通器,也是相同阶层之间相互的沟通器。“报纸是人民和政府代表之间沟通的主要桥梁”;[7]报纸是“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使得理性批判精神有可能进入报刊,并使报刊变成一种工具,从而把政治决策提交给新的公众论坛”;[8]报纸是形成公众舆论的重要场所。

在我国的报纸功能方面,一方面,有其与国外媒体相同的地方,如同样传播信息、宣传观点、提供娱乐、组织新闻、进行议程设置等;另一方面,报纸还承载了我国知识分子“文人论政,以笔报国”的爱国情怀。

三、坚持“内容为王”,深度报道与提供意见相结合

以上论述,实际上指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矛盾,即报纸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重要,为什么会陷入危机呢?当前这个时代,新媒体以其廉价、及时、互动性强等多个优势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冲击着一切旧有的媒体。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报纸。在报纸与新媒体的对比中,通过对报纸历史发展脉络的追寻与报纸功能的明确,立足当下,以史为鉴为报纸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促使报纸早日转型,摆脱危机。

1.做好扎实的调查性报道

采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的定义,调查性报道意味着揭露那些被隐瞒的事实。这些事实要么被身居权位的人有意隐瞒,要么是环境混乱导致它们偶然隐身,调查性报道就是要把所有相关的事项都向公众曝光,并对此有自己的分析。[9]根据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调查性报道是一种揭露式的报道,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报忧的报道,而“报纸和书籍都具有自白的特性,它们的形态本身就产生了内幕秘闻的效果……真正有影响的新闻是报忧的新闻,即关于某某人的坏消息或对于某某人的坏消息。”[10]新媒体虽然在报道新闻的速度上具有天然优势,然而,也正是由于其对速度的要求,从而无可避免地舍弃了对事件本身的挖掘与深入。另外,由于新媒体的入门门槛低,覆盖面广,为了照顾广大受众,其必然会舍弃一些较为复杂的东西,而只保留那些较为直接和简单的东西。对于新闻不感兴趣的读者,可能信息需求仅仅局限在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的信息即可。但是,对于那些对于新闻有较强关注度或兴趣的人,单纯的表面信息是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他们需要更深入的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深入的报道,需要较强的逻辑性与线性思维,这两件东西,恰恰是新媒体不适用而印刷媒体适用的,这些观点,在尼尔·波兹曼的另一著作《娱乐大众》中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笔者在此不做赘述。

2.提高报纸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新媒体具有的速度快、门槛低、参与度高的特点是新媒体崛起并冲击纸媒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优点也极有可能成为新媒体自身的“掘墓人”,正是由于速度快,导致新媒体在传播新闻时反应区间小,对新闻的甄别度较低,从而造成新闻的真实性下降;由于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在新媒体上传播信息,且多是匿名的;参与程度高,导致新媒体上容易形成谣言的“流瀑效应”与“群体极化”,[11]导致读者被情绪所主导,从而失去理性。报纸,由于多年以来所积累的影响力与公信力,在读者中还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新媒体时代,报纸依然可以是重大新闻的主要消息源,目前的情况也正是如此。一方面,无论是报纸的记者或是编辑,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与水平,另一方面,报纸在有限的版面上提供的报道是经过筛选、梳理和深加工的,含金量更高。

3.最值得强化的是重视评论,提供观点

事实上,报纸的最初形式就是“观点纸”而非“新闻纸”。如今在新媒体时代,报纸作为信息传播者的属性已经极大地被削弱,而观点传播者的角色仍可继续保持。这主要是由于报纸有多年积累的专家顾问、资深评论员队伍可以在最短时间里为人们提供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分析,换言之,新媒体可能抢先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报纸则告诉人们这个事件意味着什么,对你有什么影响,它可能的发展以及要如何应对。在这种情况下,纸媒的报道要从信息模式转向解读模式,即不只提供信息,更提供思考。如今的受众不缺乏信息,缺乏的是对信息深入解读基础上的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读者花钱购买媒体生产的新闻产品,除了解实情外,更是为获得有分量、可信赖的观点和思想,以帮助他们决策或提供谈资。

此外,报纸还要努力成为重大事件的舆论场所。在当前的中国,虽然很多时间的舆论场所已经由报纸转移到了微博、门户网站,报纸议程设置的功能似乎正在逐渐丧失,但在重大新闻或事件上,人们并没有放弃报纸,报纸依旧承担着在严肃事件上进行议程设置的功能。

四、传播渠道师法新媒体

当然是要重视学习和利用新媒体。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力量,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并对根深蒂固的纸媒造成如此强有力的冲击,必然有其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传统媒体仍旧固步自封,不愿进行变化或改革,必然只有死路一条。但是,如何改革,如何转型,如何利用新媒体,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学习和利用新媒体,可从三个方面做起:首先是学习新媒体的互联网思维,其实互联网思维并不新鲜,其核心就是“用户至上”,只不过互联网让产品设计者能够更好地接触客户而已。其次是重视新媒体产品的开发,形式上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当前,人们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非线性的、随时随地的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应当积极开发新媒体产品,将自身的内容嫁接到新媒体身上,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渠道固然重要,但内容仍是王道。再次要学会利用新媒体将人们的注意力重新移回到报纸上。以前文所述的调查性报道为例,可先用浅层表现形式在网上或移动终端体现,然后再吸引读者购买报纸阅读。[12]

五、都市报向社区报转型

随着我国20世纪在传媒领域开展的一系列成功改革,出现了一批市场化的报纸,其运营盈亏自负、以市场为主导。其中的代表,当属各地都市报。都市报的新闻选题更考虑读者的需求与口味,所刊载的新闻也会更轻松有趣。过去市场化报纸会大量刊登国际新闻或一些国内社会新闻,但是这些新闻通常由于距离的原因而无法深入挖掘,只能向读者介绍事件的大概。大量的转载和广告填充版面,这些报纸曾推动了所谓“厚报时代”的兴起。在新媒体时代,报纸继续这样办所谓厚报无异于自寻死路。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带着一定的好奇心去关注国际新闻或国内社会新闻,通常也只关注一些浅层信息,因此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报纸在时效性上几乎无法与新媒体抗衡,读者也必然会选择新媒体来浏览这些新闻。在这种前提下,报纸再报道这些新闻就显得毫无意义。更何况目前的大多数市场化报纸同质化现象严重。对于报纸上缺失的这一部分应当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社区报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所谓社区报,就是把报纸做小、做细。这里的小,不是形式上的小,而是搜索范围上的缩小,即报纸应当把搜索新闻的重点放到当地,多报道与当地有关的新闻,主动拉近所选新闻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亲切感。从目前地市报的经营现状和美国等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下一步地市报的开发重点是区域报纸。有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县市报广告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日报。国外也同样存在类似情况。2012年,巴菲特连续收购了115家中小型社区报纸。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报业持续低迷,但地方报纸的情况比全国性大报要好一些。根据全美报业联合会统计,2011年,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零售报纸的广告收入分别是38亿美元和1l9亿美元。两者相比,地方性报纸广告收入更高,下降速度也相对慢一些。[13]

当然,社区报只是一个方向,并不代表着所有都市报都要进行这样的转型,也不是说报纸不应报道国际新闻或国内社会新闻。这样的一个建议,是立足于当下都市报纸定位不明确、同类型新闻过多而提出的。一些发展较好,影响力较大的市场化报纸,仍然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进行报道。但对于那些驻外记者不足、人手有限、缺乏第一消息来源的报纸,转型为自己更力所能及的社区报则是一个较为明智之举。

六、结语

虽然当前纸媒形势严峻,很多新媒体公司出高价对纸媒从业者进行挖角,但仍会有一批媒体人不忘本心,仍旧坚守在传统媒体的岗位上。同时,我国有近200所高校开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这些接受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新闻人会有很多成为未来的“纸媒人”。

我们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其实所谓的“纸媒危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世纪广播电视技术出现的时候,报纸就曾被人判过死刑,可事实证明,报纸虽受到冲击,但仍然顽强地活着。同为传统媒体的广播,也曾一度被人认为行将覆灭,但随着私家车和出租车的发展,又使受众以新的方式接收广播,广播又重新复苏。报人对所谓“报纸消亡论”不能人云亦云、道听途说便妄自菲薄,更不可过度渲染,以讹传讹。正如2008年默多克在美国广播公司每年一度的系列广播演讲中说的:“太多的新闻工作者以沉思他们悬而未决的死期为乐,这是荒谬的。”

[1]王君超.如何解读和应对“报纸消亡论”?——对话“报纸消亡论”提出者菲利普·迈耶教授[J].新闻与写作.2009(1)

[2]范以锦.2012年,纸媒拐点的预演[J].新闻与写作.2013(11)

[3][9]胡泳.高质量新闻的命运[J].新闻记者.2013(8)

[4][美]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郑超然等著.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美]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著.陈昌凤 常江译.发掘新闻 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LeonNelsonFlint)著,萧严译.报纸的良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2)

[10][美]埃里克·麦克卢汉(EricMcluhan),(加)弗兰克·秦格龙(FrankZingrone)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美]卡斯·R·桑斯坦著.张楠迪扬译.李连江校译.谣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2]张志安.胡舒立:传媒转型的中国问题[J].商周刊.2013(23)

[13]严亚国.走向成熟还是进入衰退——地方报调整经营策略的思考[J].中国报业.2014(3)

猜你喜欢

报纸
我是如何“阅”与“读”英文报纸的?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旧报纸的新用途
卖报纸
报纸
确实不容易
迈向山巅——一张报纸与她所处的年代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