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潮
2014-02-04卓勇良
空间重构的一个要点,是高度尊重农民意愿,着眼于政策引导和增进农民幸福,着眼于科学规划和做长期艰苦工作
第一次去海宁是在1981年。住县城峡石镇的县府招待所,一排老式砖木结构房子,早上6点多被窗外食堂人员巨大的砸石煤声吵醒。城中心长街沿河,店铺都有挑檐,就像现在西塘那样,那天我怎么也走不到这条街的尽头。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海宁市已是浙江发展最快的10个县之一。1980年海宁乡镇工业产值居全省各县市第7位,1990年海宁工业总产值上升至全省各县市第6位。海宁人均GDP,根据我1990年排序,列全省各县市第3位。当时省经济研究中心挑选浙江10强县,其中就有海宁。80年代初之后,一直没有机会去海宁。
1990年,考察上海浦东开放,晚上回杭途中横穿海宁市区。夜色苍茫之中,道路宽阔,建筑高大,灯火闪烁,行人如织,感觉中汽车似乎怎么也开不出市区。海宁,这座江南水乡的小城,俨然已是现代中等城市。
与海宁结下不解之缘,是在原体改办与原计委合并成为发改委以后。那年国庆节前接到一个急促的电话,要求帮助做一个空间布局调研。当时不知对方是谁,加之膝盖伤痛,并未答应。没想到第二天找上门来,态度恳切,要求紧迫,令人受宠若惊。当时,我立马说不管什么情况,一定全力去完成,后来这一课题得到较高评价。
江浙地区长期的商品经济行为,孕育着农民敢于开拓创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在海宁特别明显。太平天国战争以后,海宁靠近杭州一侧有较多来自萧山等地的移民,人均耕地较少,商品经济比较发达。2001年,这一带不包括硖石镇的7个乡镇,人口占全市53.0%,耕地占全市54.0%,工业总产值则占全市72.7%。紧邻杭州的许村镇,率先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以集体企业为主的嘉兴地区,大力发展个体被面生产,现号称家纺装饰布之都。
海宁当前发展的重大挑战,是跨越“高收入壁垒”。海宁人均GDP达到世界银行提出的1.2万多美元的高收入门槛水平,已指日可待,关键是达到这一水平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所谓海宁跨越式发展,是指如何实现达到高收入水平后的三大要求。一是如何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态势,为全省和全国发展做出贡献;二是如何从粗放外延发展加快转向集约内涵发展,真正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如何进一步加快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形成“两富”海宁。
空间重构是海宁跨越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杭嘉湖一带城乡空间,存在着严重的“碎片化”问题。在交通主轴线方向,平均每隔四五公里就有一个城镇。而城镇之间的乡村空间,则是高度分散化的农居,基本是沿路沿河“一张皮”分布,同时密布的路网进一步分隔空间,降低空间效率。
我们提出海宁空间重构的对策,就是集聚发展“两带”。即集聚形成自硖石至许村的“产城融合发展带”,沿钱塘江北岸的“百里钱塘生态人文带”。前一条是创业财富带,可称为“金带”;后一条是生命愉悦带,可称为“绿带”。不过“金”和“绿”两字凑在一起很“土豪”,所以不能并用。我们提出,“两带”的人口比重应占全市80%以上,二三产业比重应占全市95%以上。
海宁乡村空间发展的关键,是“人要出来,地要流转,钱要进去”。用一二十年或更多一点时间,推进乡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解决乡村空间碎片化问题;形成集中连片耕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组织化;推进城里的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里的工商资本向乡村投入,真正把乡村建设成为城里人的向往、大城市的支撑。空间重构的一个要点,是高度尊重农民意愿,着眼于政策引导和增进农民幸福,着眼于科学规划和做长期艰苦工作。
海宁将是一座位于长三角中心的现代化时尚大都市。七八年前,曾考察尖山新区,以后去过多次。这片围涂而成的崭新土地,面积多达45平方公里,居嘉绍大桥要冲,是海宁大潮的起点,如今将成为海宁最新最美的一幅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