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化机制推进要素配置改革
2014-02-03蒋钰明
蒋钰明
作为海宁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海宁作为全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市,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重点在土地、能源、金融、科技人才四大要素领域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要素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建立要素配置评价体系,体现市场重要地位
海宁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精细化、系统性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运用亩均税收、亩均销售、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排放单位COD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等6大指标,划分规上、规下两大类别,对全市首批3亩以上用地的1659家工业企业进行综合打分,再结合产业特色,按照纺织、皮革、机械电子制造和其他等四大行业进行分类排序,在各自行业中将企业分为A(发展提升类)、B(整治提升类)、C(落后淘汰类)三类,并在用地、用电、用能、用水、排污、信贷等资源要素配置上实施差别化政策。同时,对ABC三类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价1次,对企业用地效益明显提升的及时调整,第二批3亩以下及租赁企业的评价办法正在制订。通过建立一把衡量工业企业发展的“尺子”,让生产要素走市场化道路,把企业亩产质量和效益作为市场“无形之手”,把要素差别化配置规则作为政府“有形之手”,“两手”合力形成了要素配置与企业质量和效益相挂钩的机制。
实施差别化要素配置,发挥市场决定作用
首先是存量提质,“抓两头带中间”。对A类中20%的重点扶持类企业,优先保障用地、用水、用电、信贷需求,给予城镇土地使用税80%优惠,鼓励企业引进人才,优先申报名牌产品和商标,对A类中80%的鼓励提升类企业,鼓励进行土地“二次开发”、“零增地”技改;对B类企业,严控低效落后产能扩张、信用评级和贷款投放,相比A类企业,提高了排污权交易价格、超额用能价格,倒逼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对C类企业,停止投资项目审批,禁止新增用地、超额用能,不予提供信贷支持,加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加倍削减年度污染物排放,执行惩罚性电价,每度加价0.1元或0.3元,暂缓通过企业年检,偷排、漏排、超量排的责令停产整治,鼓励C类企业参与兼并重组,主动关停退出的给予政策奖励。
其次是增量选优,按照亩产效益评价标准差别化配置要素,率先建立产业差别化供地导向,实行用地10-50年不等的弹性年限和“3+5+X”管理模式,试行“带设计方案”、“带亩产效益方案”出让;率先创新土地出让合同差别化管理,将投资强度、达产亩均销售和亩均税收等纳入土地出让合同管理,改变过去土地增值盈利功能,突出土地生产资料作用,杜绝企业圈地囤地行为;率先建立产业地价修正系数,工业、服务业用地价格在产业修正系数的基础上,根据容积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给予10-20%的修正系数打折;率先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收回机制,对低效用地的企业,通过提高电价水价税收等用地持有成本倒逼退出,对亩均投入产出不足约定50%等按原价收回。有的企业主动让出空闲土地,如经济开发区星莹家具公司正在办理670亩的退地手续;有的低效用地被收回后重新引入优质项目,如在建的海宁时尚产业园项目,容积率从原1.2变成2.5,投资强度从原每亩139万元变成320万元,亩均税收从原10万元变成30万元。有的企业特别是C类企业正在积极寻找兼并重组伙伴,加快市场化关停并转步伐。同时,建立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政府参与的民间融资管理中心。创新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在重点行业、企业设立省级企业研究院,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源要素向效益最大化目标流动。
建立要素交易中心,规范要素交易行为
构建1+X的要素市场体系,即组建一个市综合要素交易中心,主要涉及土地、排污权、能源等资源稀缺类要素市场,由政府制定交易规则,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等专业市场,将运行主体放权给市场,政府相关部门做好规划、引导和公共服务工作。通过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投入大资金,建设大平台,打造辐射区域乃至全国性的要素专业市场。如海宁在经编产业园区引进上海博尔捷人才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省级“沪浙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将建设以产业集聚、服务拓展、企业孵化、市场培育为主要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产业化、信息化、规范化、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的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到2016年引进不少于30家国内外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通过搭建市场化交易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企业主体的活力,激发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优质配、合法配、高效配”。
联动推进简政放权,努力保障要素改革
真正落实简政放权,将市场能够发挥作用事项一律放给市场。削减审批事项,目前已取消行政许可112项,占总量1/3,取消非行政许可64项,占总量76%,让改革为企业松绑,让改革激活市场。推行“先照后证”,由主动审批替代被动审批,目前已在13个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行业中推行“先照后证”,并将扩大到35个行业,使更多自然人更方便地成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再造审批流程,实行一个部门受理、一个科室集中、一位领导分管、一个窗口对外、一枚公章办结,对所涉及8个部门合并职能,确保权责一致,内设机构由70个减少到53个。开展“化零为整”区域统批,对区域规划环评、地质灾害评估、安全影响评价等实行“化零为整”审查制,单个项目的环评、工业能评等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取消除资源、补偿类外所有涉企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按照“谁污染、谁使用、谁付费”原则,进一步规范收费机制,企业年度减负超过2000万元。实现“中介超市化”,充许市场主体自主择优选择,打破审批“中梗阻”,力争成为全省事项最少、效率最高、收费最低、环境最优的县市。加强事后监管,按照“职随事转、人随事走”的原则,对首批审批流程再造涉及的市发改、住建、国土等8个部门,调整整合职能和内设机构,解决职责交叉分散问题,确保权责一致。在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社会管理最复杂的许村镇率先成立行政执法局,变七站八所分散执法为综合执法,20个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在人权、财权、物权、事权、执法权方面充分整合,重点对水环境治理、“三改一拆”、“无违章镇”创建、淘汰落后产能等重点工作进行常态化监管和快速处置,解决基层“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改变各自为阵、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真正实现“市场做好市场的事,政府管好政府的事”。
在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影响下,改革作用逐渐凸显,企业争先进位意识有效激发,危机感大大增强,亩产效益深入人心,整体形成了你追我赶、优胜劣汰的发展氛围,使转型升级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收回腾退低效闲置土地2647亩;实施“机器换人”技改项目135项左右,完成投资110亿元;通过政策宣传引导,全市83家C类企业已有67家采取行动:已有13家企业实施关停,5家企业签订协议,7家企业完成兼并重组,8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3家企业已进行退地,8家企业计划关停,10家企业计划兼并重组,13家企业计划实施技术改造。
2014年,海宁将进一步全面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和转型升级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