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区域现代化的“中国轻纺城模式”
2014-02-03杨志文
杨志文
在轻纺城市场的引领和推动下,绍兴柯桥从一个江南小镇成长为全球知名的纺织之都,形成了专业市场引领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
全球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占据全球1/4的纺织面料成交量,与全国近1/2的纺织企业建立了产销关系,市场成交额连续22年居全国同类市场之首。在轻纺城市场的引领和推动下,绍兴柯桥纺织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乃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均实现了大跨越,从一个江南小镇成长为全球知名的纺织之都,形成了专业市场引领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实现区域现代化的“中国轻纺城模式”。
从传统市场到现代市场的蝶变
起步阶段(1985-1988年)。1985年7月,占地3500平方米的第一代轻纺市场即棚屋式“柯桥轻纺产品市场”建成。至1988年,建成营业用房600间,吸引经营户500多家,上市交易的纺织品4000余种,年成交额7600万元,成为当时浙江最大的室内轻纺专业市场。
集商阶段(1989—1999年)。1989年,外地450多家企业入驻柯桥设立销售窗口,柯桥轻纺市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年成交额3.11亿元。1990年9月轻纺市场两期扩建工程。1993年5月,全国第一家以大型专业市场为依托的股份制企业—中国轻纺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1月,轻纺城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尔后,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服装市场暨羊毛衫分场、精品广场、纺机市场、坯布交易市场、东门商城等相继建成营业,市场规模空前壮大。
兴商阶段(2000—2005年)。2000年,绍兴县委、县政府迁址柯桥,提出打造“中国纺织工贸中心、江南水乡历史名城”的目标,并从推进城市化入手,着力构筑柯桥新城发展的大框架,这为轻纺城市场的新一轮大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至2004年底,中国轻纺城已发展成为拥有13个专业纺织品市场,建筑面积60.5万平方米,经营户9668家,商位(营业房)15926个,经营面料1万余种专业市场群,年成交额达258.2亿元,是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
转型提升阶段(2006年至今)。2006年4月,中共绍兴县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轻纺城的若干意见》,着力打造“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由此,轻纺城市场进入了转型提升的新阶段。至2013年底,轻纺城市场总面积达365万平方米,注册经营户2.4万多户;2013年市场群成交总额首超千亿,达1105.03亿元,“网上轻纺城”实现成交额59.38亿元;中国首个纺织指数——“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已成为世界纺织品市场的风向标、全球纺织品交易的晴雨表。目前,轻纺城的市场功能已由商品交易、货物流通为主向商品展销、信息集散、价格形成、物流配送、旅游购物、产品创新、技术交流、规则输出等复合型方向拓展,成为柯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全国专业市场建设的标杆。
轻纺城的成功经验
轻纺专业市场与纺织产业集群有机联动。轻纺城在总体上属于产业诱致性专业市场,是先有纺织产业、后有专业市场,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路径正好相反。因此,轻纺城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纺织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的特征非常明显。纺织产业集群为轻纺城的持续繁荣供了重要支撑,其供给积聚效应所带来的多品种和低价格的商品优势使轻纺城的吸引力、集聚力快速提升,交易规模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对破解轻纺城市场内部及不同市场之间同质化竞争困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市场转型升级注入了鲜活动力。与此同时,轻纺城市场的持续繁荣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升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它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廉价的共享式销售平台,使企业可以将绝大部分资源要素投入到产品研发和生产中去,从而形成了较强的制造优势;轻纺城市场集聚了大量的产品价格、供求、技术等信息,并为与市场相关联的纺织企业所共享,使企业能及时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轻纺城市场的需求集聚效应成为大规模、高效率生产的强烈内在驱动力,促进了关联纺织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溢出、信息外溢效应,推动了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及结构调整,成为纺织产业层次提升、创新升级的重要动力。
借力总部楼宇经济创新市场形态。自2006年开始,绍兴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总部楼宇经济建设,推动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至2013年底,柯桥已累计建成并投运高层企业总部、商务大楼70余幢,并形成了循环迭进的“引力效应”,即大公司总部云集,吸引更多知名企业进驻,提升市场影响力;市场影响力扩张则进一步吸引更多大企业、大集团总部进驻。总部楼宇经济的发展,使得轻纺城的市场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空间结构由传统的平面型向立体型演变,原先的一家一户摊点式的对手交易模式向着公司化、国际化的全新模式转变,传统的现场交易转向远程交易、现货交易转向仓单交易或中远期交易、现金交易转向电子结算或信用保证交易等,轻纺城的交易现代化水平与国际化程度实现了大幅度提升。
做大做强会展经济提升市场层次。轻纺城市场的发展,催生了以“纺博会”为代表的会展经济。常态市场与动态展会相结合,互促共进。一方面,市场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和构筑的商脉网络为展会提供了重要的商业资源,市场现有的基础设施降低了展会的举办成本;另一方面,展会为市场带来了众多新客户,尤其是吸引、聚集众多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企业,从而扩大了轻纺城市场和柯桥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目前,“纺博会”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和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最高的纺织品盛会之一,同时也日益成为柯桥区发展会展经济、做强轻纺产业、融入国际市场、亮相国际舞台的一张“烫金名片”。
培育品牌和创意经济助推市场升级。轻纺城市场开展了大范围的品牌营销和宣传。一方面进行CI整体形象策划,全方位宣传轻纺城;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项国内外推介活动。此外,开展“中国轻纺城最具影响力品牌”等评选活动,举办“全国纺织标准与质量研讨会”等相关论坛,极大地促进了品牌经济的发展。同时,轻纺城市场还着力发展创意经济。搭建创意产业研发平台,扶持纺织科研机构发展,推进中国轻纺城创意产业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引进纺织创意研发机构和高级人才,为创意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推轻纺城市场创新升级,跃上了一个的新台阶。
市场引领的地区现代化实现路径
轻纺城市场引领和加快地区工业化进程。轻纺城市场以其开放性、共享式销售平台,为广大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了一条低成本扩张的路径。轻纺城市场所提供的专业化交易服务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效率,促进了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升,有效地克服了分工深化与交易费用上升的矛盾,而专业分工与协作水平的提高则促进了生产社会化,成为工业化的基础。轻纺城市场作为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制度安排,形成了需求集聚效应,从而对大规模生产提出强烈要求,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纺织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诱因,加快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轻纺城市场内积聚了大量同类或相关类别商品的交易主体,市场接近完全竞争状态,形成了竞争机制强化效应,迫使经营者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和营销思路,关联纺织企业不断加大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力度,从而加速纺织产业升级和区域工业化进程,提升了当地的工业化水平。
轻纺城市场引领和带动地区城市化进程。首先,市场的繁荣发展使民间资本日益丰盈,并参与到城镇的投资建设之中;而大规模集聚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等则对二、三产业提出了强烈要求,形成了极大的产业促动效应,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城市经济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引领区域经济从农村工业化主导转向城市经济主导,使柯桥从一条小小布街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64%的中等城市。其次,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大量商机和就业岗位,吸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外来产业工人向城区及纺织重镇集聚,柯桥区户籍非农人口从1985年的9.03万人增加至2013年的32万多人,非农人口比重从10.2%上升至45%,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再次,市场的发展引领城市空间格局的调整和变化,使柯桥从一个江南小镇成长为现代商贸中心、楼宇经济中心、纺织交易中心,并向着长三角的“明珠城市”及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迈进。
轻纺城市场引领和助推地区国际化进程。随着专业市场的发展,地区经济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轻纺城市场为当地及周边乃至全省、全国广大纺织企业提供了一个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低成本共享式平台。至2013年底,轻纺城市场内有出口实绩企业1400多家,市场年外贸出口额30多亿美元;国(境)外常驻代表机构及商业企业1200余家,常驻国(境)外采购商近6000人;市场销售网络覆盖世界187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布满全球”系列对接活动,在阿联酋迪拜、美国纽约、意大利米兰、日本大阪、俄罗斯莫斯科等城市设立了境外办事处。
随着市场销售网络的国际化、商品来源的国际化、经销商和采购商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投资、运行、管理主体和规则的国际化等,轻纺城市场已逐步成为国内外纺织产品和相关人才、资金、技术、服务等双向流动的重要载体,其扩展性特质使得地区性商贸活动转变为跨区域、跨省界、跨国界的经济往来,逐步形成了一个连通全球的商脉网络和分工协作体系,使当地及国内的关联纺织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之中。与此同时,轻纺城市场的国际化带动了国际结算、翻译、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的繁荣,涉外住宅、医院、学校、公共活动场所等建设大步推进,城市的国际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和增强,极大地提升了地区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