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水共治”需要大智慧

2014-02-03秦诗立

浙江经济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五水共治防洪河道

秦诗立

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会议提出“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提倡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让人与水和谐相处。省《政府工作报告》把“五水共治”作为重心之一,明确把压缩的“三公经费”30%用于治水。省里成立了由副省长牵头的“治水办”。各级党政负责人纷纷成为“河长”。治水需要水利工程建设,也需注重水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注重工程治水与非工程治水的有机结合,唯如此才能实现治水的有效性、可持续性。

现治水工作侧重工程建设,相对忽略水生态环境保护

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治水工作,已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农村居民安全饮用水”、“小流域综合治理”、“河道治理”,以及“清洁水源行动”、“农田水利”等系列工程,取得了突出成就,为“五水共治”奠定了较好基础。2012年,全省水质达到或超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的断面占64.3%,较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劣V类占14.5%,下降4.1个百分点;湖泊水库水质为I-III类的占81.3%,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劣V类占6.3%,下降6.2个百分点。

也应看到,无论是此前的系列治水工程,还是现在的“五水共治”工作部署,都体现了“重整河山”的英雄气概,都侧重于通过人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水生态环境的改变,包括水坝水电、防洪堤、橡皮坝、引水调水、排水留水等工程的建设,来实现预期的目标,而相对忽略了对水生态环境自身的尊重与精心保护,以及良好水生态环境对治水本有的贡献与良性循环。现有相关治水的绩效考核也侧重于水质等级的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的增强等,而相对忽略了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优劣性考核。

浙江水生态环境堪忧,部分缘自治水理念与方式欠佳

浙江水生态环境整体上令人堪忧。因环境保护部门侧重于污染治理、水利部门侧重于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建设部门侧重于安全饮用水供应能力增强,目前无专门部门对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价,也缺乏系统、可靠的数据来保障科学决策。明显的是,浙江山区几乎所有溪流上都建有大大小小的电站,部分山区县市高达100座以上。这些电站不仅使溪流的水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大量珍惜水生动植物与自然景观不复存在,也使下游河道防洪排涝能力、自然净化能力下降,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恶化。同时,小流域整治、河流整治等工程建设,基本上都是通过河道截弯取直、河道沟渠化等来进行,这有助于增加耕地量,有利于工程量的考核乃至通过增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但河道截弯取直很可能不利于防洪减灾,加剧了洪灾的爆发频次及其破坏能力;河道沟渠化则将使因宽度下降、弯道减少等而造成河道纳洪能力减弱,可能导致防洪堤越修越高,防洪安全性能越来越脆弱,更可能使河流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河流优质生态品(鱼类、贝类等)供给能力下降,自然净化能力降低。

类似,为了美观,许多城镇在穿城而过的河道上修建了不少橡皮坝、水泥坝来蓄水,以保持河面的宽阔、水量的充盈,但不利于鱼类的洄游取食、产卵等活动,而破坏了水生态系统。此外,水生态系统是一个流动性生命系统,也需通过流动才能健康存在。“河长制”的实行有助于明确河道水质提升的责任方,但也需防止以邻为壑现象的发生,包括把某些污染严重河段“湖泊化”,或通过水闸的不合理设置与排放等来逃避问责,这些行为无疑也可能使水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降。

作为江南水乡,浙江有治水与生态保护结合的传统智慧

作为江南水乡,浙江在人与水和谐相处上历史悠久,已积累不少传统智慧,值得好好传承。例如,保持水网畅通性,基本不存在断头河,这既有利于流水不腐,也有利于水生动物的自由流动;保持水岸自然性,水岸的自然弯曲与宽窄分布,既增强了河道的防洪与排涝能力,也有利于动植物生态系统的健康生存,有利于河道自身防洪、净化能力的增强;注重生态循环完整性,每年冬季清理污泥,既可作为有机肥增加农田肥力,也可改善水的流动性及河道对生活污染的净化能力;生态化处理生活污水,包括动物排泄物作为有机肥用于农田耕种,通过湿地系统使部分生活污水物自然分解转化等;建设碇步,既解决了河道蓄水和人畜通行问题,也保障了鱼类等的自由通行而使水生态系统保持了完整性。

当然,历史上浙江人民也通过钱塘海堤建设、杭州湾台州湾滩涂围垦、各类水闸设置等来“改造”自然,但总体上都是建立在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基础上的,而实现了人与水的和谐相处。

发挥大智慧,实现“五水共治”与水生态保护共促

治水是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充分明白治水的目的不仅在于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也不仅在于增强防洪排涝和安全饮用水供给能力,更在于更好地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在保障水更好服务于人类需求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良好水生态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浙江“五水共治”在加强必要的硬件工程建设同时,还需在战略高度上充分吸取历史经验与教训,富有智慧地加强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并以此为核心与灵魂,来统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活方式转变,积极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治污水”上,除需加大污水处理厂的截污纳管能力建设和处理等级提升,并配套好污泥无公害填埋场或焚烧发电站建设,避免二次污染外,还需推广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湿地系统或沼气发电点建设,并对平原和运河水网加大淤泥的定期挖取,加大水生动植物系统的科学研究与人工修复,来增强河道的自然净化能力。

——“防洪水”上,除建设“非上不可”的防洪堤外,还需加强对全省水坝水电站的全面调研,加快制定分类整治计划,除少数电站可保护外,相当部分需调整功能为防洪供水,大部分则需废除以保障流域生态用水需要;要转变水利工程就是“修堤筑坝”的思维,严格限制河道截弯取直、河道沟渠化,多信赖河道天然的防洪能力,对必须建设防洪堤的也需采用保留河道自然岸线,离岸20-100米在建坝的方案,以保证河道有充裕的长度与宽度,更可保护好河道水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为增添城市美观而建的橡皮坝、水泥坝,绝大部分需废除,对需必要保留的也应改造为长滩型碇步,既可作为城市景观及步行通道,更保障鱼类等可通过长滩逆流而上进行正常的产卵、索食等活动。

——“排涝水”上,除需加强必要的排水河道、抽水泵房建设外,也要加强泄洪湿地的保留保护,或者恢复乃至新增必要的泄洪湿地,平时则可作为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的“肾脏”。同时,切实加强杭嘉湖平原、温黄平原等重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恢复,减少地面沉降现象,增强抗涝能力。

——“保供水”上,除需加强现水源地保护和第二水源地建设外,还需加强流域生态涵养能力建设(森林系统保护、林相改造、水土流失治理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推广使用有机肥无残留农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使水源地更加优质、丰富。

——“抓节水”上,除需加强节水农业和节水工业的技术改造与推广、中水回用的工程建设与利用外,还需全面推行阶梯性水价政策,用市场化力量调整各主体的经济行为,保障各行各业“浪费不起水”;加强节约用水宣传,使所有人都明白节水的重要性、节约用水是重要美德。

总之,水是有生命的,治水的根本路径在于尊重好自然规律、保护好水生态,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而不是通过“重整河山”来驯服它,更不能单纯地服务于人类欲望。只有如此,治水才会是科学、有效,可持续的,才能体现出大视野、大智慧、大负责。

猜你喜欢

五水共治防洪河道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发挥媒体作用 助力“五水共治”——《绍兴日报》推进河长制报道的实践探索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浙江省“五水共治”中“抓节水”的重要性及开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