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灵魂在于“共”
2014-02-03王国翔
王国翔
“五水共治”灵魂在于“共”
王国翔
“五水共治”事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元维度,切准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内在关联,必须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各方联动,方能一石多鸟、事半功倍,积小胜为大胜
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重大决策,并提升为事关经济转型升级、群众生活品质、执政能力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立说立行。现场大会、誓师大会一浪接一浪,军令状、作战图登报又上墙,壮士断腕的决心、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达目的不收兵的铮铮誓言,三万干群清三河、治水项目齐开工的壮观场面,一场五水共治攻坚战在浙江大地全面打响,声势浩大,已成破竹之势。
“五水共治”,立意高远博大,内涵宏阔深邃,事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元维度,切准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内在关联,必须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各方联动,方能一石多鸟、事半功倍,积小胜为大胜。“五水共治”,灵魂在于“共”。
打通“任督”二脉,做活“五水”文章
夏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以“五水共治”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明确指出:“必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更广阔的视野去把握“五水共治”的本质内涵。
“五水共治”,“共”在五水联动。“五水”之所以要“共治”,缘于五水相融相通,性质互为转化。格物致知,方能细察事物演进规律;握指成拳,方能形成合围之势。洪水不会永远都是洪水,污水也不会永远都是污水,五水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并可以相互转化,五水共治,事半而功倍,重拳出击,精准而有力。如果洪水防治不力,就会冲毁良田、淹没家园,成为涝水,祸害无穷;如果洪水防治得当,就能化害为利,演变成为供水,兴利除害,利国利民。节水工作上水平,治污压力下等级。可见,五水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关联性,同样治水之间也相辅相成,互促并进。
然而,目前“五水共治”的工作职能分散于多个职能部门,“九龙治水”,互相交叉,治一水事涉数个职能部门,一个职能部门又关联多项治水,但又不全面。统筹治水职能,提高协同水平,发挥综合效益,打好“组合拳”,是“五水共治”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五水共治”,“共”在产业联动。“五水共治”,治污为先,即使是治污一个领域,也不能单纯地就治污而治污,需要产业联动、统筹谋划。污水处理概括而言就是“三个减少”,而水平等级依次递进。第一个减少,是减少对自然界COD、B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的排放,主要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通过生物化学处理,实现减排,这是最常见、最主流的方式,但只是小学水准的减少。第二个减少,是减少对自然界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排放,主要通过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提高中水回用率,实现减排,这属于中学水准的减少。不少地方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的环境容量不足,存在尾水排放量远大于河道自然径流量的情况,尽管是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向自然界的排放仍然是一种污染。第三个减少,是减少最终需要处理的污水,主要通过腾笼换鸟、产业转型、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方式,大幅降低用水需求,从而减少需要截污纳管、压力输送、泵站提升、最终送进污水厂耗能费电进行多级处理的污水,这是大学水准的减少。减少了源头的排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举,是污水治理的核心要义和根本之策。力在治水,利在转型。建设1万吨的循环利用技术改造项目,远比新建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好、综合收益大。
“五水共治”,“共”在上下游联动。“君住钱江头,我住钱江尾,共饮一江水”。浙江省“五水共治”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全省八大水系除钱塘江外,源头和入海(湖)都在浙江境内,钱塘江也是85%的流域面积在省内,上下游联动治水条件十分优越,一呼众应。同时,浙江山区占比达70%,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调蓄调剂能力较强。上游的“肾功能”增强了,下游的洪涝灾害自然解除了。上游的洪水蓄积起来就是节水,加工之后就形成了供水,下游的涝水也就不会溢入雨污管道变成污水。如果上游“挥霍无度”,指标超标、容量超排,江水变成脏水,下游原本指望的供水已变成污水,或者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江水就变成黑水、臭水、死水。上下游共同“节制有度”,联动治水,就能“一江春水向东流”,最终“向东是大海”的时刻不至于是“五毒俱全”的黑五类,给沿海地区留存一些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因此,上下游联动,规划科学、目标明确、责任分解、分工落实,是“五水共治”应当形成的完整生态水链。
“五水共治”,风生水起
可喜的是,上述各方联动的理念、融通共治的思路,并不是纸上谈兵,在市县调研的过程中得到共振共鸣、得以落地生根。
在丽水,丽阳坑是市区最重要的河道,原本在人们心目中应该是清水潺潺的溪流,由于多种原因,却是洪、涝、污、淤、臭多症并发。丽水市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主要领导亲任河长,干支共治、水岸共治,实施丽阳坑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7.5亿元,包括涵养调蓄功能、增加生态流量、清除污染源头,截污纳管、疏浚清淤、畅通排水,并与周边景观绿化有机结合。工程目前已进入方案设计,确保年内开工。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根治老城区内涝易发、污水满溢、垃圾漂浮的问题,把垃圾河打造成城区生态景观绿带。
在平湖,作为耗水和排放大户的景兴纸业,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实施中水回用提升改造项目,总投资5435万元,争取国家发改委中央投资430万元,日处理1.8万吨,项目实施后,每年可节水340万吨,并减少污水排放和缴费,年节省成本430万元,节约排污权交易费3264万元。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污水排放总量瓶颈。
在建德,莲花镇由于蛋鸡养殖过度发展,造成莲花溪及其5条支流水质长期劣五类。当地确立“治污抓源头,转型促发展”的思路,在配建治污设施的同时,实施划区限养,大幅削减养殖规模,鼓励扶持发展铁皮石斛等高附加值的精品现代农业、禽蛋深加工业、生态旅游和养生养老产业,确保全镇农民纯收入年增12%以上。
在德清,东部地区是平原水乡,河网密布,蜿蜒联通东苕溪。乾元镇直面河岸乱、河面脏、河水臭、河底淤的问题,投资2971万元,进行全方位整治,整治县乡河道89条、75.4公里,实施河底清淤、河面清障、水系沟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生态修复等系列综合整治。目前河水能淘米洗菜,同时群众环境保洁意识大为增强。
谋划一批这样的项目,就是“最强大脑”,就是“最有效的投资”,就是“五水共治”最好的项目,就是对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决策最好的贯彻。
强势推进应当注意“六个防止”
起跑决定后程,当下影响未来。在“五水共治”开局之年,全面推进之时,还需要未雨绸缪,注意“六个防止”。
防止“五水分治”。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相互分隔,眼睛向内,分而治之,其结果是造成浪费、降低效率。
防止“存量炒作”。简单地把原本就要建设的在建、拟建的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截污纳管、水库项目从后台搬到前台,作秀一把,炒作一翻,没有新增量,没有新思路,没有新举措。
防止急功近利。盲目比口号响亮、拉高标杆、超前完成,不顾现实基础、不顾循序渐进,缺乏对治水工作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
防止“治标不治本”。追求表面效果,渴望立竿见影,只重河面垃圾清捞,不问“昨天垃圾为什么来,今天垃圾为什么在,明天垃圾去哪儿”。
防止“短视行为”。指望通过集中运动式的作战方式,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声势大而效果差,缺乏对治水工作长期性,系统性的认识。
防止“过度包装”。在“五水共治”项目中,包纳了过多的景观廊道、亭台楼阁、游娱设施、立面改造等“非水”建设内容。“五水共治”项目“水份”越少,越是“注水牛肉”。
发改部门在“五水共治”中大有可为
发改部门在“五水共治”中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并大有可为,重点是发挥综合协调优势,贯彻全局战略意图,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有”:心中有宏观,手中有项目,项目有资金。
“心中有宏观”,就是要深入理解和领会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战略决策,作为扩投资、促转型,优环境、惠民生的全局性工作。从战略高度把握“五水共治”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发改职能,在政策思路研究、课题选题立题、规划布局引领等方面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
“手中有项目”,就是要发挥谋划项目、推进项目、实施项目的优势,加快谋划、推进和实施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立一子而活全盘的全局性项目、战略性项目、引领性项目、综合性项目,在“五水共治”推进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项目有资金”,就是要统筹可用资金渠道,调动一切可能,为“五水共治”建设项目引来源头资金活水,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五水共治”的项目,经过谋划包装整合,都符合向国家申请中央投资的条件,也是中央预算内资金安排的方向和重点。
发改部门在“五水共治”中要善于发力,善谋善作、善作善成,要发出“一针捅破天”的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