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国家智库的几点思考
2014-02-03杨哲
杨 哲
建设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国家智库的几点思考
杨 哲
建设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国家智库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科学民主决策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国际知识产权格局快速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本质要求。知识产权国家智库应该成为党和国家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核心智囊,成为知识产权相关政策解读的权威机构,成为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研究的人才高地,成为国际著名智囊。建设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国家智库需要法定的咨询制度、坚强的财政支撑、鲜明的智库文化、合理的人才队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信息化平台等作为保障。
中国特色 知识产权 国家智库
现代含义上的智库来自西方,智库在西方国家的科学和民主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前主任理查德·哈斯将智库的功能概括为“生产理念、供给人才、谋求共识、教育公众、充当政府外交的‘第二轨道’”。在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管理和经济领域中的最新思想和知识往往掌握在智库手中,智库已经成为一项产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党的重要决定,第一次把智库建设提升到关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高度。这一决策,提出了加强智库建设的任务,明确了智库建设的方向,表明了智库建设并不是要把在西方社会的智库发展模式照搬到中国来。中国智库与西方智库相“区别”,但“区别”本身不是“特色”。中国特色不是源于别国经验,而只能源于中国自身的社会实践。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其“特色”是比较于西方智库,其“新型”是区别于我国智库现有之不足。a李国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在哪里新在何处”》,www.gmw.cn/sixiang/2014-05-30/content_11474035_2.htm,最后访问日期:2014年5月29日。
知识产权制度也是发源于西方。启蒙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资本家在市场上的攻城略地和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国家竞争,让知识产权制度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国家战略工具的含义。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每一次演化,背后始终都有智库博弈的影子。知识产权政策的独特魅力在于,它需要在发明人、产业界与社会公众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利益平衡关系。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利益关系,使得有关知识产权政策和知识产权案件的讨论十分热烈,智库是背后的主要助推器。
一、建设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国家智库的必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整体进入大转型时期,中国的知识产权工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已基本走出“挑战应对”的思维模式,走出“被动立法”的轮回,迈向建设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的新时代。但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的工作已经没有了现实的参照系,一切都得“以我为主”重新摸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智力支持。发展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新型国家智库已经迫在眉睫。
(一)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科学民主决策提出的更高要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发展阶段的转变,决策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日益复杂,特别是国内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增长速度换挡期,全面深化改革处于攻坚克难期,社会建设处于深层次矛盾凸显期,决策所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对决策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和长期性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策者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和管用的政策建议。
中国三十年来知识产权工作的实践带给我们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物质财富的增加和新闻出版、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更在于整个社会开始以更加理性的思维和积极的态度看待财富创造和社会繁荣,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经济理念、发展观念和进步方式的变化。虽然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但已经不必完全依附于资源和资本,而是通过知识与创造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这种变化对于社会治理,既是重大的机会和工作抓手,也是巨大的挑战。由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所带来的社会群体的崛起以及他们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诉求,必将挑战由资本优位所形成的利益格局,进而对公共决策和社会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和更加依赖专业的智库。
(二)是国际知识产权格局快速变革的必然要求
自17世纪开始,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时代。第一个时代以英国给予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以单边知识产权保护为显著特征。第二个时代是“欧洲中心”时代,以欧洲列强为中心,以列强殖民地为外围,以英国推动自由贸易为特征,所形成的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体系顶峰是1893年签署的“巴黎公约”。第三个时代是“美国中心”时代,二战之后美国推动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贸易体系,其顶峰是20世纪90年代WTO的建立和《TRIPS协定》的签署。这三个时代从萌芽、发展至顶峰,都经历了百年时光的演化,每个国家都有充分的自我调整空间,从容应对国际规则的变化。而自WTO成立之后,国际规则的演变陡然加速,在不到20年内,新规则、新现象、新组织的涌出超比前100年。这么快速的演进,压缩了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应对空间和时间,各国应对变化的压力巨大。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演进过程中,跨国公司作为“国家”之外的体系游戏参与者异军突起,其影响力不断扩大。跨国公司的利益与东道国或者母国的国家利益并非总是一致,在跨国公司的参与下,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运行结果并不总能反映美国的利益。在自由贸易体系仅仅运行十几年之后,美国以全球公共产品主要提供者的能力急剧下降,要继续成为体系运行的最大受益者就必须去改变全球贸易和安全规则,以减轻自身提供公共产品的压力,抵消其他国家对自身霸权的挑战。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演变的加速,就是美国调整全球规则的一种表现。中国将如何应对和影响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变化,需要有体系化的战略思维和战术手段。
(三)是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本质要求
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不仅是中国摆脱资源条件约束,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走向富强文明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占据应有地位的必然要求。知识产权强国的含义不仅仅是拥有数量多质量高的专利、强大影响力的品牌或者是脍炙人口的文化作品,还必须有影响全球知识产权规则演变的新理念、新观点、新理论。知识产权固然是国家的重要财富,而拥有定义知识产权规则的能力,才能真正控制全球财富的走向,因而是更高层次的国家实力。美国之所以是知识产权强国,并非完全取决于它拥有优势的专利、商标和版权,而是因为它是全球知识产权规则演变的主导者、推动者。这一点,同为巨量知识产权拥有者的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没能做到。因此,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本质是探索并输出支撑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演变方向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二、知识产权国家智库的定位和目标
知识产权国家智库应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其优势明显、特色鲜明、专业高效,是一个党和国家在知识产权相关重大决策中必不可少、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学术声誉、对社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流智库”。
(一)成为党和国家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核心智囊
虽然对知识产权问题,每个人从不同的知识背景、立场、方法出发会有不同的认识,决策者也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得知识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核心智囊”强调作为知识、方法和方案的集中功能,它直接资政辅政,是政府知识产权决策的主要提供者,具有不可或缺性。
(二)成为知识产权相关政策解读的权威机构
政策解读是一项重要的责任。在利益群体和诉求多元化的环境下,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综合各方意见,采纳各种思路、理论的结果,但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往往会按照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和思路来理解。智库借助其客观、公正的立场,为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提供交流平台,开展研讨,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发表评论,启迪民智,对社会公众进行政策解读和普及,引导公众舆论,进一步平衡各方分歧,形成对政策支持、保证政策有效实施的舆论氛围。
(三)成为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研究的人才高地
高水准的智库平台是聚贤荐才之地,德才兼备的高端人才是智库发展的不竭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西方国家的智库充分发挥人才“旋转门”作用。智库成为政府官员的“供应商”,政府经常在智库的研究人员中选拔高级官员;而智库还是离任政府官员的“聚集地”,离任的政府高级官员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进入智库开展政策研究工作,继续发挥专长和影响力。官员在政府与智库之间的角色转换,进一步密切了政府与智库的联系,强化了智库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但排除体制影响因素,如果官员与专家的素质、能力与水平达不到这样的条件,门就不可能旋转起来。b刘恩东:《美国智库建设的启示》, http://gx.people.com.cn/cpc/n/2014/05/19/c179,最后访问日期:2014年5月29日。
(四)成为国际著名智囊
国际知识产权变革如此迅猛,要承担起知识产权国家智库的使命,必须融入世界智库网络。通过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紧跟研究前沿,增强研究能力,输出中国特色理论,扩大国际影响,增进国际共识。在外交上,当两国关系遇到严重困难,或面临特别棘手的外交事务和敏感问题时,官方即“一轨”对话常常会陷入停滞或难以作为,这时智库即“二轨”对话就有了用武之地,它可起到缓冲和管控外交风险的作用。
三、建设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国家智库的基本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知识产权国家智库,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和完善知识产权理论体系,以中国国情为立足点,以发展战略为引导,支撑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中国道路。
(二)坚持“跨越学科”的研究方法
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视界融合,运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研究知识产权问题,实现知识产权理论体系的创新。
(三)坚持“人才中心”的管理体制
将资源向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方向倾斜,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和凝聚一批领军人才和研究骨干,提升学术带动力和影响力。
(四)坚持“开放研究”的组织方式
积极组织利用社会力量,形成一个以智库为核心的研究网络,不断提升智库的平台价值。
四、建设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国家智库的保障条件
建设知识产权国家智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保障。
(一)法定的咨询制度
智库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固然重要,但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也很难施展其“十八般武艺”,更无法进一步提高。中国智库的关键问题是体制机制性问题c李伟:《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载《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9月6日。,目前还缺乏广泛政策辩论的空间,对现有的政策缺乏来自严肃公开的评估、反思和检讨,智库所做的大多只能是对政策作出诠释。d杨海霞 :《智库应推动中国与世界对话——专访清华 —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驻 会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 主任陈琪》,载《中国投资》,www.chinainvestment.com.cn/www/NewsInfo.asp?NewsID=11926,最后访问日期:2014年5月29日。公共决策是一门科学,随着现代决策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增强,需要将“谋”与“断”分离开来,在法律上、制度上正式将智库咨询引入公共决策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政府公共决策体系中的法定程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政府项目的运作与论证等各个阶段都应有不同的咨询报告为参考e李国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在哪里新在何处”》, www.gmw.cn/sixiang/2014-05-30/content_11474035_2.htm,最后访问日期:2014年5月29日。。
(二)坚强的财政保障
智库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建立有利于保持智库开放性、独立性的资助政策。目前中国多数智库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也没有优惠的税收政策支持,它们不得不以类似市场化的方式承接项目,这样实际上是削弱了它们对重大政策问题的研究能力。只有不再为生计而发愁,才可能潜心研究。
对于官办或半官办智库,在其发展初期应该给予坚实的财政支持,用于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激励,学术研究、研讨与交流,研究成果、资料、信息数据库建设等,使之不断发展壮大。可以逐步探索建立支持智库建设的专项研究基金,作为对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和灵活性的有力补充。
(三)鲜明的智库文化
智库的发展需要一种精神凝聚。没有核心价值和使命的智库很难长久。智库需要形成一种符合自身发展战略,体现智库特色,突出使命感、责任感、专业主义和奉献精神,利于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促进优秀人才成长的智库文化。
核心价值:开放、独立、求真、守正、出新。“开放”,就是要思想开通,研究研讨平台公开,人才进出机制灵活,研究成果分享,资源集聚有效。“独立”,就是要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受利益之驱使,不依附政务之权贵,不随世俗之逐流,客观理性地思考。“求真”,就是要深入思考,探求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守住良知,守护纯真,守望高尚,客观理性负责任地做研究。“出新”,就是要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新举措、新人才。
(四)合理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智库的第一资源。灵活、完善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和良性的人员流动机制是智库发展的根本。
1.建立合理的人员队伍结构
由于智库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有独立思想的高水平研究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但智库里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工作搭配。智库里如果“将军”多、“ 士 兵 ” 少 , 就 难 以形 成 有 效的 工 作 机 制 。智f刘力源:《李成:成功的智库尤其要重视有效的传播》,载《文汇报》2014年6月3日。库里还需要一批与之相配合的辅助研究力量、管理团队和服务人员,形成在相关领域研究咨询竞争力的基础。同时,应统筹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注重人员来源的多元化和学术背景的多样化。
2.探索建立良性的人员流动机制
对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可以通过公开选拔选聘、人才专项计划或高薪引进等方式吸收人才。通过开放的合作研究机制,以项目为载体,组织优秀研究人员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建立起广泛的专家学者网络,集聚贤才。探索建立“旋转门”人才流动机制,即智库成员的身份在政府官员与研究人员之间转换,使智库成为政府官员的“蓄水池”,政府官员到智库也为智库蓄积广泛的资源。
3.建立国内外知名专家库
通过广泛聘用研究员、客座研究员、高级顾问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扩大智库专业人员的视野,提高研究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使聘请的专家学者能够在智库里真正发挥作用,有所贡献,而不是单纯挂个名字。
(五)完善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工作制度、流程和规范是研究工作顺畅、高效开展的有力保障。
1.完善研究成果质量保证机制
建立健全课题选题、开题、组织实施、进度管理、结题评审、成果传播转化利用等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探索研究成果的内外部多种考评审核和激励机制,保障课题研究进程顺利、高效,成果斐然。
2.健全研究档案管理制度
以纸件和电子系统管理相结合,推动研究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切实解决研究资料、信息、成果等档案分散、零乱、量大、孤本等问题,使之成为智库的科学能力和研究基础。
3.建立研究经费管理制度
建立符合智库建设需要的专项研究经费管理办法,加强预算管理,根据研究实际需要,灵活有度、规范有效地使用经费。
(六)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面对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阅读纸质资料和信息,科学研究也不再局限于有限的文献资料和简单的统计分析,而是需要收集和处理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先进的信息化平台是研究工作的助推器。
1.建立科研信息数据库
智库的政策建议要做到管用,信息采集是基础。能够得到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是智库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信息获取的滞后性和有限性会大大限制研究的视角和对问题的前瞻,甚至会因为信息的不全面带来研究结论的偏移。应当建立共享相关国际信息数据来源渠道,与一些权威的国内外信息提供商建立合作关系,构建智库的研究信息数据库。
2.定制统计分析研究模型和工具
要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首先研究方法要科学。由于多方原因,目前国内普遍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还相对陈旧,应当引进一些国外通常采取的一些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如构建模型、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模拟推演、系统研究等。g纪彭:《智库:国家的不可或缺的“外脑”》,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422/c372326-24927237-2.htm,最后访问日期:2014年5月29日。
3.建设和维护门户网站
值此信息爆炸时代,要引起浸淫于各种信息的政府官员和公众的注意并非易事。网络并不完全是平等的,毕竟不是每个智库网站都能受到重视。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智库需要花大力气做门户网站,多管齐下自我推销,保持智库的领先地位。制定网站建设、维护和更新制度,设立多名专人观察网站的发展情况,切实做好日常维护、动态更新、政策解读、专题互动等工作。
五、建设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国家智库的推进手段
(一)利用互联网功能,加大信息收集和扩散,扩大公众影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民意能极大地影响以至于决定和改变政府决策的内容和方式。智库不仅限于对政府的直接出谋划策,重要的还在于向社会和政府贡献思想,从思想上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因此,智库要加强与公众沟通,要有能力影响和教育公众。这不是一种直接的政策干预,但是对于提升政策讨论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及时通过网络公布、宣传最新学术思想、观点、研究成果;开展网络民意调查,为智库研究提供新的关注点和思想点;举办网络研讨会,发动知识产权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讨论,为智库研究提供思想源泉;开办网络政策专题栏,解读相关政策,引导塑造公共舆论和政治议程,影响政策实施;建立网络化研究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吸收优秀研究人员;扩大在网络使用者群体中的知名度,强化其对教育公众、谋求共识的功能。h刘恩东:《美国智库发展新趋势》,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5/09/c_133321854.htm,最后访问日期:2014年5月29日。
(二)通过出版物发行,加强成果发布和利用,提升学术影响
报告、论文、著作、刊物等是智库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研究水平的实质性载体,通过及时地出版发布或有针对性地提交给相应的部门,使研究成果得到有效利用,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撑。通过这些专业、及时的研究成果和刊物,不断树立智库品牌形象。
以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政务信息等形式向国务院、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定期发行核心学术刊物,出版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不断推出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社会公众相关知识普及力和学术影响力。
(三)开展学术交流,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增进国际共识
交流是最好的学习,也是一种管控国际外交风险的方式(这一点对于第二轨道外交尤其重要)。在研讨交流中,各方分享思想,相互学习,学学相长。通过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看法,对于肃清一些偏见成见和错误思想,达成共识,是极为有益的。
举办公开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为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等之间沟通情况、交流信息、分享成果与经验提供渠道和平台;开展专题合作研究,取长补短,提高研究能力;与国内外智库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互派学者考察访问、互派进修生学习、互邀学者讲学等人员交流机制,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保持研究活力;围绕重大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组织开展国内外智库间的研讨与交流,增进了解与共识。
建设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国家智库,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智库人才培养、研究范式的形成、文化传统的建立、社会影响力的提高,需要时间的积累、成果的积淀和各方的支援。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ink Tank (NIPT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higher demand on the scientifi c and democratic decision of the CPC a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new era,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structural rapid change,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to build powerful IP country. The NIPTT should become the core brain of the CPC and the government on the issues related to IP, the authority of the IP policies interpretation, the talent highland to study on IP, the famous international think tank. The construction of NIPTT needs legal advisory system, strong fi nancial support, distinctive culture, reasonable talent team,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advanced information platform, etc. as guarantees.
Chinese characterist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national think tank
孙瑞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材料工程发明审查部副主任
曲淑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副主任
范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材料工程发明审查部化学工程二室主任
作者简介:杨哲,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