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哲学思考
2014-02-03李明
李 明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 四川 乐山 614000)
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战略思维”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并指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可以说,任何地区、单位、部门、领域都有战略问题。当前,党中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因此,在新形势新任务条件下着重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战略思维的内涵演变
战略 (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最早意为军事将领和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主要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中国,战略一词源远流长,“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当代学者对战略思维问题颇有研究。郑必坚指出,战略思维的重心首先是战略道路;战略思维的实质和内涵,是要解决研究带全局性的指导规律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方法问题。段培君认为,战略思维(三维结构)迫切要解决发展模式问题。他认为,“战略思维是一个系统性的三维结构,即目标与手段的效用性结构,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现在与未来的预见性和发展性结构。”目标与手段的效用性结构以实践范畴为基础,扎根于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思维之中,是对其中的效用关系进行的评估和筹划,体现了战略思维的实践理性内涵。
二、战略思维的主要特征
一般而言,人们通常把战略思维定义为“对全局性、规律性、长远性的问题做出重大决策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方法”。战略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系统性
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解决动态性复杂问题的思维工具,其主要功能就是对事物整体和结构的洞察和理解。就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而言,系统思维有利于正确理解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将整体利益寓于局部利益之中。战略思维作为包含全局与局部关系的整体性结构,具有以下两个相关的层面:第一,战略总是立足于全局的,全局性是其基本特性。战略所说的全局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它一定是所研究对象的宏观层面。对于全局,我们必须有相应的宏观视野,否则就不叫战略。第二,全局决不是孤立的、离开局部的全局,而总是与局部保持特定关系的全局,战略的全局性特征总是在与局部的对比和联系中展现出来的。领导者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把握全局与局部关系的基本内涵,把自身置于更大的系统中,在战略思想上形成合作竞争和战略联盟,这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关键之处。
(二)前瞻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决定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具有延续性,这决定了战略思维必然具有前瞻性。
战略思维的前瞻性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做出预见,是从现在到未来的一种预见性结构。事实上,凡是战略都包含着某种预见。我们通常所讲的战略目标就是基于某种预见而确定的,战略规划也是在某种预见基础上所作出的选择和安排。另一种情况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对战略的调整和发展。由于战略研究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过程,所以战略思维一定是一个具有发展性和延续性的结构。主要有两个因素决定了战略思维一定是发展变化的:第一,不管人们如何预见,未来总会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而战略的调整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战略的目标、对象和环境等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因此任何基于原有信息而制定的战略都需要不断发展改进。
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前瞻性,就是要求领导者决策时,不仅要看到过去和现在,更要看到未来,在思维对象实际发生变化之前就考察其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趋势、状态和结果。领导者要立足今天、总结昨天、预见明天,要善于静中见动,预见未来;立足长远,谋划未来;揭示规律,把握未来。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前瞻性思维是以对客体未来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科学把握为基础的,决不是领导者的主观臆想或凭空幻想。
(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领导干部在实践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战略思维虽然属于认识范畴,但也是实践行动理论。战略思维是关于实践行动的,离开了实践行动,战略思维仅仅只是一个观点和想法,而不会产生任何实际价值。实践行动的主体就是战略的主体。战略思维仅仅适用于这样的主体,他们具有明确的核心价值、核心目的和由此而确定的长远目标。主体的目标是由主体的理想、信念、激情 、意志和价值追求决定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将战略主体和战略思维的关系表述为:主体为本,思维为用。
(四)辩证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战略思维首先包含着主与次的辩证法。战略思维对象本身往往包含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必有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它不仅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也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规定着我们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与此同时,同一矛盾,也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事物的性质便决定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要求我们运用战略思维时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同时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这样才能清楚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矛盾的解决,进而带动全局的发展。而在抓重点、突出重点的同时,还必须统筹兼顾,切实解决其他矛盾,特别是解决那些对于解决主要矛盾从而对推动全局有重大影响的矛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方法决定工作方法。领导干部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考虑问题、谋划工作,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唯物辩证法是每个领导干部所必须掌握的战略思维方法。它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以及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既看积极因素,又看负面影响,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以偏概全看问题;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把局部的问题放到全局中去分析思考;坚持发展观点看问题,注意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视角观察、分析问题,看当前,更看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三、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立足全局,统筹谋划
战略思维的基本内涵,首先就是战略整体观或全局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全面性和整体性的要求和体现,因此对于战略思维来说,立足和把握全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纵观党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由始至终都非常重视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解决问题。立足当下,当今领导干部更应该强化全局观念,培养凡事谋全局的思维习惯。领导干部要从全局上谋划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思考和筹划本地区、本部门建设;要按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推进现代化建设,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整体转型;要深入研究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方向性、战略性重大现实问题,解决好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放眼未来,深谋远虑
放眼未来,深谋远虑,要求领导干部需要增强预见性。无论是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布局的规划,还是战略步骤和战略举措的选择和设计等,都是预想的东西,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事物发展趋势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科学预见,就没有领导者的战略思维。所以我们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时,不仅要分析当前形势,还要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当确立发展目标时,既要制定近期目标,还要制定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总之,放眼未来,深谋远虑,要求领导干部要立足长远又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当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使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三)聚焦目标,赢得主动
目标是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预先设想的标准或结果。目标与战略是密不可分的。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围绕特定目标和实现既定目标展开的,没有目标就没有战略。同样,目标的确定和实现也离不开战略思维,特别是全局观念,没有战略思维指导的目标难以保证其科学性、正确性。领导干部肩负着领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在战略思维层面上正确理解、确定和实现目标,并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战略目标体系。
明确战略目标之后,赢得主动权便是战略谋划成败的关键点,它要求领导者从战略全局出发,充分发挥人、财、物等主、客观因素的作用,积极运作,统筹规划,营造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战略态势。但主动权的取得,必须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更取决于领导者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能力。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推动转化的力量就是人的战略思维能力。领导者战略指导若正确,便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领导者战略指导若错误,那已有的优势和主动也可能会化为乌有。正确的战略指导,就是将各种资源统筹安排、优化整合,使系统能发挥最佳功能和作用的过程。领导干部要从全局通盘考虑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因素,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改善、转化不利条件,牢牢把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运筹帷幄,攻心为上
战略思维和战略战术的运用,有很多方式方法和手段,既可文治,亦可武功。《三国志》曾指出,“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与《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战略思维角度讲,战略在实际运用上,也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中,攻心战术,“不战而能屈人之兵”,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战术。成都武侯祠有副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简称“攻心联”,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理政的才华,又从和战、宽严的辩证关系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这在今天对于领导干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进行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也很有启示。比如维稳和拆迁问题中,如何战略性地选择好的工作方式方法,是简单粗暴的“短平快”好使,还是攻心为上,循循善诱,“四两拨千斤”更管用?实践效果显而易见。
党的十六大报告认为,从2013年到2020年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最后7年,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攻坚阶段。在这种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领导干部要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增加知识积累、坚持更新理念、开创新的工作方法,善于在实践中锻炼、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
[1]赵开增.领导干部要增强战略思维能力[N].光明日报,2005-04-27.
[2]段培君.把握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J].政工研究文摘,2008,(5).
[3]吴学臻,郑麦冬,孙涛.对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J].领导科学,2010,(9).
[4]杨显岳.论新时期领导者的战略思维 [J].科技创业月刊党史文苑,2008,(4).
[5]张秀冰.浅议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