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发展思考
2014-02-03姜晓庆陈志翔
姜晓庆 徐 薇 陈志翔
现代实用医学编辑部
中小科技期刊实现数字出版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提出了中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几个步骤,即实现网上投稿、在线编校,为实现在线出版做好准备;建设和完善期刊网站,进一步促进数字出版的全面发展;认清形势,找出薄弱环节,抱团发展,整合资金和人才资源以及在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不断谋求与新媒体的融合方式。当然,编校和论文质量依然是中小科技期刊发展的基石,数字出版只是实现更好发展的一个手段,任何时候也依然不能放松对编校和论文质量的要求。
引言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创新发展。它们与出版业不断融合,逐步产生了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2010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377.88 亿元,期刊的数字出版仅为9.34 亿元;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935.49 亿元,期刊数字出版收入10.83 亿元。由此可见,期刊数字出版收入所在份额非常小,2012年所在的比例甚至还小于2011年所占的比例。不过,在数字出版领域,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科技出版的数字化进程十分稳健,数字出版在科技出版的销售额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出版已经形成了网络出版的完整技术流程,完成了由“纸质提交-邮寄评审-定期出版-集中发行”的传统业务模式向“在线提交-网上评审-按篇出版-网络发行”的现代数字出版模式的彻底变革,并依托网络技术优势实现了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形成了以名刊、大刊为首以信息技术提供商为龙头的若干国际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方阵。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诸如产业链发展不完善、资金匮乏、人才稀缺及相关法律不完善等。作为数字出版的弱势群体的中小科技期刊杂志社更是举步维艰;但无论如何都不能逃避数字出版这一发展趋势,不能坐以待毙,不能被数字出版浪潮吞没,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步骤、分阶段慢慢拉近与大出版社的差距,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出版之路,争取在数字出版利益大潮中分一杯羹,寻求新的突破点和发展点。笔者认为中小科技期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慢慢实现数字出版,完善数字出版,并从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实现网上投稿、在线编校等流程
网上投稿、在线审稿、在线编辑等作为数字出版的第一个关口,目前很多杂志社都已经实现。在线审稿系统方便了作者的投稿,作者能够很清楚地知道稿件处于哪一个环节;编辑也可以从审稿专家库中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审稿专家也能尽快得到通知,回复相应的审稿意见;如果专家没有时间或者超出一定的时间未将审稿意见发回,编辑可以重新选择审稿专家。审稿结果和修改意见能够很方便地反馈给作者,作者修改后重新上传修改稿,达到发表要求后,编辑部进行排版,作者可以实现在线校对。也就是说,在数字出版环境下,传统出版的编辑流程中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各环节之间的界限已渐渐淡化,编、排、校实现一体 。
但一些中小科技期刊由于资金、人才等问题依然延续的是传统的收稿和审稿方式,延长了收稿、审稿、退修及返回修改稿等过程的时间,从而也就延长了出版时滞;有时候还可能造成稿件的丢失;给退修、退稿等环节带来不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稿作者的积极性,造成了一部分稿源的流失,也增加了编辑和审稿专家的工作量。这对于期刊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各中小科技期刊社应该重视审稿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以保证期刊的长足发展。
建设期刊网站
期刊网站是一个期刊对外宣传的窗口,是作者对期刊进行全面了解最好的工具;期刊网站必须包含几个要素有:期刊简介、期刊投稿须知及流程、在线投稿、期刊各期目录、期刊互动及相关单位的链接等。科技期刊网站的受众群体比较固定,所以更容易让阅览人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方法:(1)在数字出版蓬勃发展的今天,期刊网站必须提供各期文章的有偿下载,可以采取差异化的收费方式。比如在期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可以采取打折的方式;对于长期在期刊相关论坛活跃的作者,可以给予一定虚拟货币的奖励,这些货币可以用来购买本期刊的论文;对于某一期的作者,可以免费获取某一期的论文电子版等方式。(2)增加与期刊的互动,譬如给每一位发表过文章的作者一个账号(姓名为作者的名称,设置一个初始密码),他们可以登录,在互动栏目中对期刊论文内容、排版及印刷质量等提出意见,发表看法,可以对某篇文章的作者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增强作者的写作兴趣及体验感,不再把写论文当作一项任务,而是真正的一种经验交流;既能增强作者的自豪感,也利于同行汲取一定的经验。(3)根据某一期的专题,可以增加对相关专家的访谈栏目;用视频的形式展现,把专家论坛中提及的东西进一步深化,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指导。还可以配合这一期的专题,查找一两篇国际上相关文献,提炼成简报的形式在网站上体现,并提供相关链接供有需要的读者进一步阅读全文,从而增强本刊的先进性;让有科研习惯的投稿人慢慢爱上该网站,习惯性浏览该网站。(4)开辟广告刊登专栏,可以配合相关专题刊登相关广告。而且经过一定时间的建设和网站功能的不断完善,能够获得较大数量的浏览量和点击量,也可以引起相关医药公司的兴趣,从而有意向在期刊网站上投放广告,这样可以增加期刊的广告收入。
抱团发展,整合资金和人才资源
中小科技期刊发展数字出版遭遇的两大核心问题就是资金和人才资源的匮乏。短期内完全解决两大问题是不可能的,可以考虑抱团发展,如可以按照城市、或者是按行业所属类别,寻求合作,组成科技期刊群,共同维护相关网站等,这样可以节约成本,整合资源,寻求集群效应和利益。分工合作,将集团网站打造成一个在一定区域里或者行业里有一定知名度的期刊群;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应和人才资源,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小科技期刊可以效仿《中国激光》杂志社的做法,该社依托自建的中国光学期刊网,现已发展成拥有45 种光学期刊集群的数字出版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综合运用了IDEF 方法群中的部分方法,如采用IDEFl 对平台进行信息建模,采用IDEF0 对平台进行功能建模等;IDEF0 模型在光学期刊集群数字出版平台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但成为作者和专家对光学期刊阅读的自然延伸,也日益成为广大科研用户和企业必不可少的行业服务平台,在国内专业期刊集群数字出版领域,业已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
在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不断谋求与新媒体的融合方式保护知识产权是发展数字出版的底线,期刊社要对期刊数字版权及数字发行权的归属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依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可供数字化发行的科技论文的著作权主体有两个,分别是拥有著作版权的论文作者和拥有编辑版权的期刊社,其中期刊社的编辑版权主要涉及其对论文所作的编辑加工以及版式设计等创造性劳动。
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还是以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库出版和各期刊社的网站出版为主。但数据库出版一般还是简单地将纸质出版物转化为网上出版,且时间上滞后于纸质出版物;期刊社的网站出版形式也差别很大,有些仅仅只提供目录及摘要等;尽管目前也有一些期刊社采用了微博出版等较为新潮的方式,但整体来说,数字出版能力还比较弱。
2010年8月10日中国知网在国内率先启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但许花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120 家综合性科技核心期刊中仅有34 家综合性科技核心期刊已与中国知网签署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合作协议,其中有18家期刊尚未在“中国知网优先出版平台”上优先出版定稿的稿件,使用该平台实现优先出版的期刊只有16 家,占调查期刊的13.3%;可见,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并未引起核心科技期刊的的重视。核心期刊尚且如此,中小科技期刊这方面的意识就更加薄弱。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产品也正逐步向互动化、移动化和盈利模式多元化迈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下一步整合必然围绕移动互联终端展开,尤其是基于i0S,Andmid 等系统平台的智能手机、PD 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异军突起,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比如现在微信比较流行,中小科技期刊也可以考虑利用微信平台来丰富数字出版方式。
结语
中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发展之路注定不平坦,比大型出版社以及大的期刊社要艰难得多;但是只要坚定信念,抓住机遇,一步一个脚印,定能拉小与大期刊社的差距,最终实现数字出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编校质量的要求不能降低,不能为了数字出版而发展数字出版。科技期刊承载科技发展成果,为科技发展服务的宗旨不会因数字出版而改变。数字出版只是一种传播的手段,好的文章质量和好的内容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