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
2014-02-02米玉国
米玉国
(河北省行唐县只里中心学区,河北 行唐 050600)
教学中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
米玉国
(河北省行唐县只里中心学区,河北 行唐 050600)
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其次,是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再者,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坚持学校、社会与家庭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人格魅力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少数老师把思想品德课看作是单纯的课本知识传授,教学就是为了应试,从而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没有发挥思想品德课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还原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本色,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那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呢?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思想品德课的执教者,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的主导者。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高超而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艺术及内在的道德修养造就的人格魅力,它是教师的信念、情操、能力、教养等方面感染力的综合。这种人格魅力在学生中唤起的不仅是观点的赞同、情感的共鸣,而且是人格的崇拜、模仿,能够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就人的行为本身来说,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与外在的引导密切相关。正确的外在引导易使人采取正确的行为,错误的外在引导易使人产生错误的行为。这种外在引导除引导者用某种规范进行有声语言的引导外,还可以通过其自身的人格魅力进行无声语言的引导。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正确对待当前的教育环境,把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转变为用兴趣和情感引导学生,用成长需要来激励学生,用成才的社会责任感启迪学生,从而创造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感,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
2.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新课程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它更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身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真正回归生活,以学生为本,铸造学生的心灵。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品德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也只有在活动和交往中才能表现出来并受到检验。倡导合作学习正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交往的平台。通过学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说”,了解其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和价值判断,因势利导,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时,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尝试解决,置学生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开展访谈、实地考察、查询资料等实践探究活动,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统一,并最终落实到行动中。如在学习《保护环境》时,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污染问题,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一组“问卷调查组”,调查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二组“实地考察组”,考察本地河水、空气污染、鸟类保护等现象及原因;三组“文献组”,查找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环境污染破坏的后果。当然,学生的研究不同于专家的科学研究,学生提出的治理方案可能有参考价值,也可能是不足称道的,但我们注重的是学生的过程体验。
3.精心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情境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它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暗示诱导、情感驱动、角色转换和资源整合的作用。有意识地创设情感体验性学习的情境,如设计体验性的提问:当你的同伴考试不及格,而你获得了好成绩,看到同伴很沮丧,你会怎样?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应不应该由父母来支付?等等。这种方法虽受到课堂教学的限制,但对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有直接的效果。再如,教师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品、漫画、音乐、影视手段等情境来开启学生的情感心灵,从而促成学生主动建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德育实效。
4.转变评价内容,关注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当前中学生道德现状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知与行脱节。主要表现为:第一,知而不行。大部分学生对道德规范是知道的,知识点背得很熟,思想品德考试也能考高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去遵守。第二,知而不完全行。就是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不一样,在家和在校不一样。第三,知而自己不行,却要求他人行。现在的一些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同样的问题对他人的要求很苛刻,而对自己几乎没有要求。以上种种知行脱节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健康发展,是学生形成不良品德甚至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坚持学校、社会与家庭相结合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经常与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沟通,形成合力,使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与日常德育融合;其次,要经常与学生家庭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道德体验,培养道德习惯。
总之,要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不断深入探索、改革和创新,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还原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本色,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
G631
A
1674-9324(2014)40-02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