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阅读中的写作契机
2014-02-02苏彩宋
苏彩宋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浙江 温州 325000)
探寻阅读中的写作契机
苏彩宋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浙江 温州 325000)
阅读和写作是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无论是以读导写,还是以写促读、读写结合,都无非是想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的过程,是主体由外而内的吸收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的过程。前者是赏析借鉴,后者是创造欣赏,它们相互补充和促进。由于考试制度的改革,现代文阅读教学似乎有被淡化、忽略的趋势。我认为文本阅读是写作教学的前提,它为作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也是对“用教材教”这个新课程理念的最好诠释。作文教学中对语言的感悟、思想内容的参照、良好技巧的运用等无不和阅读教学思想一脉相承。本文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探寻写作教学的捷径,通过课堂实践的具体分析,从理论和实际联系入手,把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写作指导上不足加以弥补,相信可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提供借鉴和帮助。写作要以文本阅读为依托,这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以尝试去做的,再次提出这种写作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源于本人在教学中得到的不少收益,想与广大教师一起分享。
写作;依托;源泉;借鉴
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曾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她提出“取法乎上,以读促写”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知道,文本阅读是学生增加生活阅历和社会阅历,间接获取生活体验的最有效的途径;也就是说,阅读可以丰富思想,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良好的契机。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激情,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有依托感,且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要从学生的人生建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来处理文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新教材没有针对作文进行单独设计教学,忽略了作文教学的层次有序发展,使得很多语文老师感到困惑;另外,当前的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都是针对课外,课文教不教似乎已经无所谓了,于是很多语文老师忽视对课文阅读的教学,而把心思全花在文言文、作文等的教学,我认为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新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不少课文都出自名家之笔,有很高的学习价值,把课文当作写作的范例无疑是诠释用教材这个理念的最好的行为方式。
一、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文本阅读中养成记录和总结阅读成果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随时遗忘阅读的内容,只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觉得特别好的词句标出来,从让学生自己体味语言,从而增强学生的深入阅读文本的能力。
“读书即是动笔时”,鼓励学生以批阅的形式进行阅读。读书动笔既可以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心得体会,也可以是疑惑;既可以是联想,也可以是想象。只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结果,都可以鼓励学生以“批阅”或“读书笔记”的形式写下来,然后在班内进行学习交流,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讨论中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除了养成动笔的习惯外,要改变学生作文词不达意、枯燥乏味的面貌,就要让学生多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让他们在与美文的对话中领悟语言的内涵,让他们在美文的长河中畅游。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而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语感,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内心与作者的共鸣。朱自清《背影》中“我”的四次流泪,其语言波澜跌宕,内蕴丰富深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采用托物言志手法,赋予紫藤萝以生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把紫藤萝那勃勃生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因为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皆在于文字背后,对这些语言的积累和把握是首要的,如果没有能引导学生去体会、感知、理解,那么读这些文章就如同嚼蜡,也就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更不能在阅读中获得收益了。
新教材的文章都出自名家名作,语言的锤炼可见一斑,品味语言也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学很重要的内容,教出语文味是当前很多教育专家所呼吁的。咬文嚼字、赏析优美词句,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教朱自清的散文《春》,赏析“春雨图”时,可指导学生辨析“笼”、“逼”等词的表达效果,从而获得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在课文《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也给我们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美妙诗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绘声绘色的描写,引经用典的写作手法,能使文章更富文采,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吸收这些阅读课文的精华,在阅读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不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品味了优美语句后,我们老师最重要任务是锤炼学生的语言,通过优美语句的赏析,学生可以采用仿写,或连词成句等手段训练学生的写作,短诗《雨之歌》最后一段“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内涵丰富,意蕴深邃,要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掌握,而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仿写,扩展句子,让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的翅膀,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用这样的句式“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_________。”“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________ _。”达到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的语言方面的指导,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在文本阅读中获取写作的思想泉源
作为人文科学的中学语文课,它的教育普遍性价值隐含在千差万别的选文中。以单篇呈现的教学文本,除了体裁的类型性以外,个别性、特殊性是其主要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必定多种多样;而形式的选择完全决定于内容的性质意义、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
新教材语文以单元为结构,涉及我们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环保、关爱大自然等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的文章,为我们的学生习作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同时,所选的课文比较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状态,跟学生的思维、想法都极为近似,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可。比如,学习了《珍珠鸟》、《斑羚飞渡》等课文后,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身心也经受了一次洗礼,这是一堂生动的关爱动物的思想教育课,虽然我们不提倡把语文上成思想教育课,但我们不能否认语文的人文气息。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人类的行为已深深伤害了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学生就可以有感而发,写出关注生活的有意义的事来。再举朱自清的《春》的教学,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春游,通过踏青赏春,让学生感受明媚的春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感受时代的春天,从而表达对洞头海岛家乡的春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情感。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本,引领我们走进思想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单元课文教学当中,为我们学生提供了作文创作来源的思想宝库。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但学生又很少关注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就没有了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那么,优秀的课文无疑是获取知识、开阔学生某一领域的视野的很重要的渠道。就以八年级下册为例,《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再塑生命》等课文,为我们学生在人物塑造、抓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选材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学了《组歌》两首后,我就让学生以《________之歌》为题,抒写对大自然万物的崇敬、赞美之情,于是,课堂上就有了美丽的《小溪流之歌》、《冬之歌》等丰富多彩的文章;第三单元“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这个主题教学,又为我们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很好的写作内容,联系到七年级下的《珍珠鸟》、《斑羚飞渡》等优美的课文,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关爱我们生存的环境等就为我们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三、在文本阅读中形成写作的良好技能
写作除了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更要有娴熟的技巧,新教材的课文无疑为我们学生的写作技巧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1.空白艺术:画家做画时,不会把所有要画的都在纸上呈现出来,作家也一样,“布白艺术”是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写作手法,它不仅给学生在阅读中留下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话。同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掌握这种空白艺术,为自己在以后的作文当中得到应用。学习课文《丰碑》,当读到“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足有一分钟”时,同学们的表情特别严肃凝重,他们已经被深深地打动,情郁于内,发之于外。这正是以读促写的良好时机,在我的点拨下,同学们顺利地把那段“一分钟的定格(空白)”补了进去。
2.先抑后扬,形成事件、人物性格的急剧落差,是写作获得成功的很重要的手段。浙教版的《雨丝》一文,“我”对丈夫和老瓦匠这两个人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使得文章悬念叠生、疑团重重,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又一个疑团当中,学生读了课文后,他们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落差”这种写作技巧,为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就是很好的范例。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提醒同学们注意: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
阅读是写作的源泉,但写作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而非简单的复制。这就是所谓的“独辟蹊径、表现个性”。《考试说明》“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增强“选择意识”。首先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也就是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
4.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创造写作手法的多样性。朱自清的《背影》和《台阶》两篇文章都写父亲,但写法却不尽相同,写作角度也迥异。《背影》从父亲对儿子的生活细节的关爱这个角度表现父亲深沉的爱,抓住父亲几次背影的描写就把一个爱儿子胜过一切的父亲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台阶》同样写父亲,但他从父亲为盖一幢多台阶的新房而付出大半辈子心血的经历来反映农村人那种为获得自尊的坚毅顽强的性格。这两篇文章给我们的学生以很大的启发,写人物可以多角度去刻画,可以打破常规,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通过课文的比较,学生在接下来的《我最尊敬的一个人》的写作中,写到母亲这个人物时,就不会再写到“我”生病了,母亲把“我”送到医院的情形。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感受,这归功于对课文文本的阅读深度,从中获得写作的灵感和技巧。
5.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文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宽广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教学课文《最后一课》,我要求学生从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以后开始续写。结果,有的学生写出了师生告别的感人场景;有的学生发挥了联想:放学了,小弗郎士走在路上,画眉已不再歌唱,锯木场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收操,他恨恨地想,我一定要牢记先生的教诲,牢记法兰西的语言,这是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我要永远拿着它,等到胜利的那一天。还有学生把写作场景放到了韩麦尔先生的宿舍,写出了催人泪下的动人场面。甚至有的学生把记忆转向近代列强欺压下的中国近代和现在炮火纷飞的伊拉克、巴勒斯坦的那一幕幕惨状。
最后,我想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读”为“写”之本源,“写”以“读”为基础。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写,写作主体要形成想象,形成创造,必然会有一个吸收、体验的过程,也就是说要经过一个内孕阶段,只有内孕才能外化。只有承认读能促写,读能引写,才能更好地领会写对读的反作用。语文老师们,把教材当成语文学习的工具,利用教材获得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语文学习就是方法的学习,在按规律教学的前提下寻找方法,寻找语文能力提高的途径是最重要的前提。
G633.33
A
1674-9324(2014)40-0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