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的策略 攻“教学有效性”之门
2014-02-02胡俊英
胡俊英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021)
用“心”的策略 攻“教学有效性”之门
胡俊英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021)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要想尽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前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上课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
走进当今的数学教学课堂,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手脚解放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同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不会听课了,该动时在动,不该动时也在动,特别是低年级的课堂就像小市场,杂而无序。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质上收获并不大,有时还可能降低教学效率。不仅自己上课是这样,到其他班级听数学课,发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一、教师认真设计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精彩的课堂是源于精心设计。要想精心设计好上好每一节课,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打下良好基础,我们必须做到,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应考虑应该怎样去指导和点拨学生;要具备调控课堂的能力,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例如我在教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时,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过人民币,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并没有按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教学,而是换了一种形式,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准备了一个储蓄罐,通过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处?从而引出人民币的教学。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这样,从点到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会的学生带领不会的学生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学生都学的兴趣盎然。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斯卡特金语)。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投入数学学习活动。比如在听《圆的认识》这一课时,老师先借助孩子们都感兴趣的事情——一段动画片的引入《冰河世纪2》中的一只小动物为了从冰里取得食物,用自己的身体为圆心,用牙画了一个圆,整个画面诙谐幽默,在学生的笑声中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看这段动画片?这样就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这样的铺垫,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把圆这一枯燥乏味的概念认识轻松愉悦地学习了下去。而在最后巩固阶段,通过对成语的理解:“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理解,对阴阳太极图的理解和对这种圆形图片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兴致盎然地在学习中层层铺垫,不断推进。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摆脱原由的习惯思维与阴影。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合作交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在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引导学生喜爱学习,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发展高层次思维的运用等方面可以赢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加和减”的“45+30”时,创设学生熟悉的“乘车”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启发学生的学习。先从实际情况中引出计算问题,要想知道“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就要能计算“45+30”,接着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计算策略,有的学生根据数数的经验,想到了答案,有的学生暂时没有计算思路,这时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合作交流,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在此探索、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在计算45+30时,无论是十个十个地数还是摆小棒、拨算珠,实际都是把40和30相加,于是得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思路:40+30=70,70+5=75。最终将这些算法在全班交流时,学生都很兴奋,是同学之间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他们有这样的发现,同时,因为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自主探索并在交流中给予恰到好处的启发,在不着痕迹中领着学生经历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的探索过程。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远常新的课题,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而学生有无发展或有无进步是教学有效或无效的唯一指标。体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去探索。
[1]叶立军,斯海霞.基于录像分析背景下的代数课堂教学语言研究——以两堂《分式的乘除》课堂实录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1,(01).
[2]李玉娥.去“浮华”之气,求“真淳”之风——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辽宁教育,2008,(05).
[3]江萍萍,姚月仙.从教师提出问题走向学生发现问题——在新课程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1).
[4]夏小刚,吕传汉,汪秉彝,宋运明.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实验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5]韩琴,胡卫平,周宗奎.国外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01).
G623.5
A
1674-9324(2014)40-01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