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思维解决问题
——温暖转身,笑栽桃李满园
2014-02-02姚红艳
姚红艳
(山东省德州市第五中学,山东 德州 253000)
换种思维解决问题
——温暖转身,笑栽桃李满园
姚红艳
(山东省德州市第五中学,山东 德州 253000)
教育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和说教,有爱和尊重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一个温暖的转身,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老师;学生;失败;宽容
十年前,笔者初为人师,信奉“严师出高徒”。于是谢绝温柔,整天板着面孔,冷若冰霜,露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对学生更是有错必纠,有错必罚,认为这样才有威严,才能镇得住学生。为此学生都在背后偷偷地叫“灭绝师太”。渐渐地与学生的关系日益紧张起来,这使笔者陷入了困惑,百思不解。后来才认识到,这种“狂轰滥炸、咄咄逼人”的管理方法不但把学生逼进了死胡同,也让自己像是站在了悬崖边上,无路可走。
六年前,我们班有一个叫舜的孩子,个性鲜明,桀骜不驯。刚一开学,笔者就意识到这是个“硬骨头”,心想必须杀杀他的锋芒,否则这个班就有可能让他搅得乱七八糟。一个周五下午的自习课,同学们都在安安静静地学习。突然,一小团纸从教室前面飞了出去,落在了舜的手里。他打开纸团看了看,嘿嘿地笑起来。这一切正好被刚刚迈进教室的笔者尽收眼底。机不可失,终于抓住了“小辫子”,正好趁机教训他。于是,不动声色地走到他面前,叫他站起来,问了句“你干嘛呢?”他瞟了一眼,没有说话。“把你手里的东西拿来我看看!”略带威严提高了声调。“证据确凿,还想抵赖,”笔者暗想。要是换了其他学生,肯定会乖乖地把纸团交出来。可是下面的一幕却让人始料未及。他哗地一下打开了旁边的窗户,把纸条从三楼扔了下去,然后盯着笔者挑衅地说:“想看,自己下去捡吧!”全班六十四双眼睛齐刷刷地投向笔者,静静地观望着。而笔者也怔在了那里,不知道如何应付这突如其来的场面。之后,无非是固定的程序:请家长,送政教处,写检查。表面上看,事情是处理了,但是笔者心里明白,在这场“较量”中,自己是个失败者。不懂教育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自己。
笔者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有关教育的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等,希望从中找到理想的答案。偶然的一个机会,读到了《陶行知先生与四颗糖的故事》,感觉豁然开朗。故事的大意如下。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多么感人的一幕:学生打人了,陶先生没有训斥,没有疾言厉色,更没有打骂,却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他用四块糖就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人、正义和勇于认错。笔者为陶先生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和其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在以后处理学生犯错误的事情时,不再咄咄逼人,而是时时将“四颗糖果”放进口袋里,结果令人欣喜。
有段时间家里的电话总是半夜响起,拿起来接时又没有人说话。开始以为是打错了,后来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周,才意识到是有人故意打骚扰电话。当时家里的电话没有来电显示,电话号码无从查起。老公想了个好办法,把座机转移到了手机上,电话号码终于查出来了,263××××,好熟悉的号码啊。连忙拿出登记学生联系方式的笔记本,凯的名字进入了我的视线,他的妈妈经常用这个号码和我联系。笔者恍然大悟。几天前,班里一个同学举报凯考试作弊,被凯知道了,纠集了其他班的同学扬言要教训举报他的同学。这件事情被笔者知道了,当时狠狠地批评了他,没想到他会用这种方式“报复”。老公气愤地说一定要告诉凯的家长,被制止了。之后,笔者没有再提及此事,而是不动声色地拿出了我的法宝——口袋里的四颗糖果,他生病时主动打电话问候。他数学不好,就从图书馆给他借来复习资料……三个月后,他以不错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市重点高中。毕业后的一次同学聚会,笔者也被邀请参加。闲暇间,凯把笔者叫到一边,红着脸说:“老师,你还记得晚上的电话……”“我都知道了”,笔者微笑着打断他说。他惊愕地回视,“那你为什么不找我,还对我那么好?”“我觉得你肯定是一时想不开。而且马上就要中考了,我不想这件事影响你。”“老师,我错了,对不起……”一米八的凯扑到怀里像个孩子似地哭了起来。笔者拍着他的肩膀,暗自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
这两件事让人想起了一则寓言故事。
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瑕,就会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就开始耐心地剥剔黑点。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再去掉一层……最后黑点终于去掉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颗硕大的珍珠已不复存在。
师者如蚌!孩子们的过失与错误仿佛是一粒粒沙子,从某种角度来说,对蚌是一种侵害。然而,“伟大”的蚌却不仅仅默默地接纳了沙砾,而且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爱浸润它,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感化它,直至把那沙砾变为晶亮闪光的珍珠。学生们不就是一颗颗珍珠吗?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真正教育孩子应该是心灵的教育,我们要用一颗真诚、理解、宽容的心原谅他们、感化他们。其实孩子是很容易哄的,也许一颗糖、一个理解的眼神他都会记在心里一辈子。同样是爱孩子,但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种会让孩子对你畏而远之,在你面前做一个你心目中的“乖孩子”。一种是让他从心底里尊重你,在你面前做一个尽管不够完美但很真实的孩子。因此,在学生的错误面前,我们不应固守已有的观念,应当换种思维、换种方法解决问题,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
G635
A
1674-9324(2014)40-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