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剑川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2014-02-02

荆楚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剑川宝山隐士

殷 群

(1.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1;2.大理学院 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利用中国特色的传统审美文化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是未来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趋势之一。隐逸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资源之一,是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载体。通过开发和利用剑川石宝山得天独厚的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发掘其中的原生态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能促进石宝山景区提质增效,促进大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剑川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

隐逸,包含隐居、远遁、隐士、逸民等多种意思,是一种超尘出世、避而不见的行为或心态。隐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夏商时期的许由、伯夷,到汉晋时期的严子陵、陶渊明,从唐宋时期的仕途失意者,到明清时期的易代遗民,几乎每朝每代都有不少人或投身隐逸或向往隐逸,再加上《周易》“潜龙勿用”“遁世无闷”[1]、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以及其他许多典籍、大师对隐逸的或多或少的推崇,以致自古以来隐逸之风长盛不衰,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隐逸文化。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就是指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隐逸文化资源,包括隐士隐居的场所与建筑、留下的生活遗迹、历史遗物、后世纪念隐士的场所与建筑、隐士游历的自然山川与人文景观、隐士在隐居时创作的和后世纪念隐士的文艺作品、受隐士影响的宗教民俗活动以及有关隐士的故事传说与轶闻趣事等等[2]。

大理剑川石宝山的隐逸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主要蕴含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明代著名的三大才子之一杨升庵曾与其友李元阳一同游览剑川石宝山,在剑川沙溪寺登街兴教寺留下了“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的优美诗句,可见从明代起,剑川石宝山就已是文人墨客以及隐士的钟爱之地。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到达剑川石宝山,看着雄伟的宝相寺悬于空中,发出这样的感叹:“惟仰见其上,盘崖层叠,云回嶂拥,如芙蓉十二楼,令人目眩心骇。”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赞叹石宝山:“北有敦煌壁画,南有剑川石窟。”1998年,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先生游历石宝山后,挥毫写下了“南天瑰宝”四个大字。我国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考察剑川石窟后挥毫题写了“神佛首选地,人间天堂山”的赞语。已故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马曜先生曾说:“要了解云南的文明必须去剑川海门口,要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一定要去剑川石宝山。”像这样的赞誉还很多,从古至今,剑川石宝山都是历代文人隐士的倾心向往之地,石宝山与隐逸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剑川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和价值

《大理州“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把剑川石宝山—寺登街历史文化生态游培育成旅游功能区,把石宝山打造为五大旅游名山(苍山、鸡足山、水目山、巍宝山、石宝山)之一,丰富旅游产品,转变发展方式,做精湖泊观光旅游、古镇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三大基础旅游产品,做大养生休闲、温泉度假、会议商务三大主题旅游产品的规划思路,为石宝山开发和利用隐逸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政策支持。

剑川石宝山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西南的敦煌”。石宝山景区中开凿于唐宋时期的石钟山石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风景名胜区,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被称为“白族情人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剑川县2013年森林覆盖率达69.87%,比2006年的58.6%提高了1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以2个百分点增速逐年递增;空气质量好,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保护(1)。剑川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禀赋极高。《万历云南通志》这样描述:“石宝山,在州之西南二十里,有石佛、石栈、石人、石井、石伞、石象、石狮、石钟、石鼓之异,五色踯躅,被于陵谷,信奇观也。”[3]《徐霞客游记》里写道:“马缨花盛开,十余小朵,簇成一丛,殷红夺目,与山茶同艳。”[4]开发利用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加强与剑川的优质空气、优质泉水、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石文化、白族原生文化、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组合推介,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将会更加凸显。发掘剑川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将其价值转化为具有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能促进大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原生态价值突出

原生态文化是指在民族文化中,针对所处的自然与生态背景作出成功适应的文化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的总和,这是民族文化中最稳定、又最有持续能力的构成部分,在现代化生活中具有加大应用的潜力,需要作为一个特别的民族文化内容去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5]。剑川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原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一是“西南的敦煌”石钟山石窟。石窟开凿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集哲学、文学、建筑、宗教、雕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石窟形象逼真,内容丰富,造像题材独特,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二是石宝山有名的四座寺庙,分别是宝相寺、金顶寺、石钟寺、甲子寺,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享有“悬于空中的寺庙”之称的宝相寺。宝相寺又名石宝寺,位于佛顶山险峻的悬崖上,依崖而建,气势恢弘,被称为“云南的悬空寺”。 宝相寺由明代正统年间鹤庆的土知府高论建盖,起初是道观,后来佛教兴盛起来,除玉皇阁外,大多数庙宇都祭佛像,成为一个佛道合流的场所。三是石宝山距今1~10万年的象鼻山洞旧石器遗址,距今5 300多年的全国最大的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海门口遗址,世界罕见的女阴石雕“阿姎白”崇拜,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称为“中国歌城”的万人对唱“白族情人节石宝山歌会”,世界纪念建筑遗产、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沙溪寺登街,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八大片区之一的老君山,创“世界双绝”的千狮山满贤林,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湿地保护区、金庸笔下武侠练剑的高原明珠剑湖景区,以及中国的木雕艺术之乡、电影《五朵金花》中阿鹏的故乡“三江名城”剑川古城。

石宝山隐逸文化中的原生态旅游资源,有利于开发一系列适合现代人放松、休闲、舒适的文化旅游产品,有利于促进石宝山隐逸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二)对景点的破坏较小

从象鼻山洞旧石器遗址、海门口遗址、鳌峰山古墓葬遗址中可知,剑川是云南乃至中国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由于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所以在唐代以前“剑川”二字在文献史料中未曾提及。剑川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佳民族文化旅游名县”“太姥山2010年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沙溪寺登街是“中国108个村庄名片”之一,兴教寺是“首批中国乡村文化遗产地标村”之一。秀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人文荟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与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相得益彰,有利于形成石宝山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开发利用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能对剑川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利用,增加石宝山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附加值,丰富、提升石宝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审美层次,并在很大程度上能保持石宝山文化的原真性,减小对自然景观的人为破坏,有利于促进石宝山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弥补石宝山景区可进入性不强的不足

从大理下关至石宝山景区,自驾车需要3~4小时,剑川县城至景区距离25公里,自驾车需半小时左右,其间部分路段狭窄、崎岖。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的主要客源不是大众旅游者,旅游形式的主体不是团队游,人们更多地会选择自助游,以避免进山路段的旅游交通拥堵。隐逸文化旅游对可进入性的要求相对较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剑川石宝山景区可进入性不强的不足。

三、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剑川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目前的开发和利用程度比较低,隐逸文化与景点资源的结合度较低。国内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行者江西庐山,以“文人圣山”的定位,备受旅游者青睐。2013年庐山区全年接待游客365万人次,同比增长15.1%,其中接待境外6 500人次,同比增长15.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创汇196万美元,同比增长15.6%(2)。隐逸文化旅游资源为庐山景区的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下是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与江西庐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对比:

表1 剑川石宝山与江西庐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比较

由上表对比可知,由于宗教文化教人遁隐山林,亲近自然,形成了隐逸文化旅游的基础,隐逸文化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原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宗教文化与隐逸文化如同双生,共同发展。目前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曾经到访石宝山的隐士文人所处的时代较为分散,空间分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通过隐士文人向外界传播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和范围较小,二是隐士游历的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具有石宝山本土地理地貌特色,游历的人文景观主要以白族佛教密宗、本主文化等本土宗教文化景观为主,地方文化性突出,三是目前经过开发利用的石宝山隐逸文化景点尚属空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剑川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以休闲养生、放松身心为主题定位,打造清幽自然、奇幻空灵的隐逸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

隐逸文化旅游可以缓解现代人因学习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促进旅游者调节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旅游行为。结合到访石宝山的文化名人较少的现状,通过组织石宝山书画展、文学创作研讨会、摄影展的形式吸引文化名人,通过文化名人的影响树立良好的口碑效应。剑川石宝山隐逸文化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洁净清新的空气,清沁甘甜的泉水可以陶冶参与者的性情,放下城市的浮躁,体验宁静自然的慢生活。开发利用特色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如观赏野山茶、粉杜鹃、马樱花、活不耐烦松等自然景观,参与白族情歌对唱,品尝特色的白族饮食,参与制作白族剑川特色木雕工艺品等。打造“海云居隐逸疗养院”,发展素食餐饮。海云居地处清幽安静茂林地带,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有“雾海云烟”之称,掩映在桑松古柏之间,“它象捉迷藏似地蹦出一座古寺来,这便是石宝山的第一站‘海云居’,寺分三院,层层递进……”[6]。将海云居打造成隐逸文化疗养院,突出养生文化旅游、素食餐饮特色,逐渐把海云居发展为云南知名、国内著名的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

(二)突出白族佛教密宗、本主文化为主的隐逸文化旅游审美体验

深入挖掘剑川石宝山的隐士文化内涵,加强对石宝山原始森林、白族佛教密宗、本主文化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升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首先,宝相寺的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是野生猕猴的栖息地,在科学规划和保护的基础上将宝相寺打造成“白族的世外桃源”,回应旅游者暂时回避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寻求放松的心理需求。宝塔屹立于山顶之上,地势险要,是观景的绝佳位置,可在宝相寺开设茶馆和瑜伽馆,发展和弘扬茶隐文化和瑜伽体验。登九十九级台阶至金顶寺,在山顶设立观景台,品尝特色白族三道茶、云南红、普洱茶,拾级而上观赏石宝山的壮丽景观。其次,打造石钟山—狮子关—沙登箐“白族异域隐逸文化之旅”。石钟山、狮子关、沙登箐共有17个雕刻精细、地方民族特色浓郁的石窟,细奴罗、阁罗凤、异牟寻三个国王的雕型,反映了当时南诏的政治和文化。通过“白族异域隐逸文化之旅”,让更多的文化旅游者了解南诏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白族特有的佛教密宗。针对不同的旅游者群体,提供不同的旅游线路:针对学生旅游者,采取步行、骑马、骑自行车等方式,较深了解南诏历史知识、白族民俗,重在教育意义;对于中老年人,以自驾车观光为主,体验民俗,品尝白族特色美食;对于年轻的旅游者,鼓励其参与骑马、白族情歌对唱等一些互动性较强的活动。第三,打造沙登箐为“隐逸文化度假村”。有序组织当地村民参与沙登箐“隐逸文化度假村”的旅游服务管理。石钟山、狮子关、沙登箐相隔7~8公里,沙溪镇是茶马古道重镇,在这三个景点修建驿站,景点之间的切换可以马匹为主要交通工具,途中组织白族情歌对唱、白族民俗体验,展现茶马古道上多层次、多样化的隐逸文化旅游审美体验。沙登箐“隐逸文化度假村”应为游客提供具有隐逸文化特色的、环境优雅的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通过举办剑川石宝山隐逸文化展、书画展,修建隐逸文化电影院、隐逸文化图书馆、隐逸文化茶馆等宣传石宝山的隐逸文化。

(三)综合运用隐逸文化因素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市场营销组合

由于目前经过开发利用的石宝山隐逸文化景点尚属空白,明确旅游形象定位能有效地激发旅游者参与剑川石宝山隐士文化体验的愿望。把隐逸文化因素渗透到旅游市场的营销组合中,建议定位为“石宝山隐逸文化之旅”,这一旅游形象定位能较好地赋予石宝山自由恬淡、不拘一格的现代隐逸文化内涵。依托大理旅游带动剑川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做好旅游产品组合推介。大理旅游通过30多年的发展,品牌效应已基本形成。剑川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目前的市场关注度还不高,在客源组织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在线路设计方面,与崇圣寺三塔组合成大理宗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与蝴蝶泉景区组合为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产品,与洱源地热国组合成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通过大理品牌的带动效应,促进剑川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的发展。高脂定价策略能对限制游客的数量起到一定的作用,采用高脂定价策略,打造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探索完善管理模式,保证剑川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体验和旅游服务的质量。

(四)采用直接营销渠道和锥型辐射的促销策略

与其他旅游方式相比较,隐逸文化旅游的层次和品位较高,其主要客源群体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经济能力。通过在剑川石宝山举行“隐逸文化学术研讨会”“隐士作品展”“隐士书法拍卖会”等活动,加强对石宝山历代隐士文化的宣传。通过这种直接的营销方式,直接针对目标人群,提高营销效率,减少营销成本。采用锥型辐射促销策略,以剑川石宝山独特的佛教密宗文化和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态森林为促销的突破口,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迅速占领对隐逸文化游有强烈需求的旅游市场,并辐射潜在需求市场,以点带面,既产生经济效益,也为长久的促销策略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隐逸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剑川石宝山人杰地灵,隐逸文化与石宝山相得益彰,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富扎实、厚重深刻的文化资源后盾。在现代文化旅游的发展中,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市场需求前景广阔,加强石宝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更好地促进石宝山隐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石宝山旅游、大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 资料来源于剑川县田野调查。

(2) 资料来源于庐山区旅游局。

[1] 徐清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22-123.

[2] 高丹阳,沈中印.庐山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九江学院学报,2011,(2):26-27.

[3] [明]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260-261.

[4]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86-87.

[5] 杨庭硕. “原生态文化”疏证[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1):9-10.

[6] 杨世光. 滇西石宝山[J].民族文学,1985,(4):14-15.

猜你喜欢

剑川宝山隐士
程宝山书法作品选
千年繁华后的平淡剑川弥井村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剑川娃
剑川花椒的主要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隐士的文艺范儿
马宝山小小说欣赏
极“左”年代剑川民间文人的诗创作——以赵慰苍为中心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 and its results for thoracic and thoraco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or without ossification of ligment flavum